之前介紹了一些可以玩的蟲子,有人說,也說說在野外要注意哪些蟲子唄,有哪些蟲子會對人有威脅。這篇就來說說在野外看到哪些蟲子不能隨便招惹。比起玩蟲子那篇裡萌萌噠的蟲子,這篇的蟲子就沒那麼長相討喜了,相信願意關注我們公號的朋友們心理素質都很OK,可以全部看完。
這些年也拍了不少蟲子,在茫茫圖海裡選了這些不能隨便玩的蟲子給大家一一介紹。拋開生物學的原理,單從外貌上,我分了以下幾類。
比如這隻自帶天眼的刺蛾,在雲南的白馬雪山拍到,配色鮮豔。刺蛾科的蛾子幼蟲俗稱洋辣子,有毒刺毛,全身密布粗大的枝刺,不慎被毒毛刺到,就會紅腫癢痛。
因為有毒刺毛保護,刺蛾幼蟲一般都很鮮豔,這有個專業術語叫「警戒色」,這些有警戒色的生物通常有毒,用顏色提示天敵:我可以騷,你不能擾。
刺蛾的成蟲也有毒刺毛,不能隨便摸,由於我沒拍到品相好的照片就不放了。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下常見的黃刺蛾和綠刺蛾的成蟲長什麼樣。
刺蛾家族也有一些異端,比如圖上這隻萌萌的背刺蛾,實物不到2釐米,經親手測試,這種刺蛾幼蟲手感就像偏硬的QQ糖,完全沒有攻擊性。能玩,挺好玩。成蟲就長殘了也不能玩了,由於沒拍到照片也不放了。
這隻髮型像貓王的是帶蛾科的某種幼蟲,同樣有毒刺毛,看長相就不能隨便玩。
毒蛾科的就更不用說了,聽名字就知道不是善類。與刺蛾一樣,毒蛾的毛毛蟲也長有成簇的毒毛。全身的剛毛呈羽狀分支,長度有長有短。毒蛾幼蟲腹部背側面有很多瘤狀突起,那就是毒腺細胞的所在。每個毒腺細胞連接了一根有毒中空的刺毛,與人皮膚接觸後,端部折斷毒液流出,讓皮膚瘙癢疼痛紅腫。圖上這個是深圳比較常見的榕透翅毒蛾的幼蟲。
榕透翅毒蛾的成蟲長這樣,雌雄異性,翅膀透明的是雄蟲。有毒刺毛不能隨便碰(也沒人想抓吧)。
枯葉蛾的幼蟲一樣讓人望而生畏,全身密布整齊的長毛簇,有的種類顏色豔麗醒目,就像圖上這種黃綠枯葉蛾;有的灰暗接近樹皮,比如說松毛蟲。反正刺毛也有毒就是了。
枯葉蛾不僅幼蟲有毒刺毛,連它們做的繭殼外面都有毒刺毛。某次在野外有朋友手賤去捏了一下枯葉蛾的繭,然後手就開始紅腫發癢。
蟋螽,是一種螽斯,看腿上的刺和兩個大黑牙就知道不好惹了。
水裡的蠍蝽,有的地方叫紅娘華,是兇猛的肉食性殺手,吃水生小動物,看外形就知道戰鬥力不弱,被夾住也很痛。
這類說的是類似螞蟻、蜜蜂、胡蜂、馬蜂這些社會性的昆蟲。特點是家族龐大,單只的攻擊性也很強。
比如說廣東很常見的黃猄蟻,長有兩隻大顎,親測咬人超痛(是的,我被咬過)。而且這種螞蟻數量多,有時候你在外不慎靠近了蟻巢,就會有黃猄蟻主動爬過來咬你。
黃猄蟻的蟻巢是一個多片葉子裹成的大圓球,由成蟲銜著幼蟲吐絲連接各片葉子,結構精巧。在野外看到這種樣子的蟻巢就不要靠太近了。
在驚蟄夜那篇我介紹了厚結猛蟻,其實猛蟻類的各個都很猛,比如圖上這種大齒猛蟻。看大顎就知道咬人痛。我被咬的經歷是手撐在地上,沒想到旁邊有一群猛蟻,感覺到痛才發現,被咬後又痛又癢。當然我也沒忘記拍照存證。
蜜蜂,叮人的刺連接內臟,叮完人人會紅腫,蜜蜂也命不久矣了。
胡蜂科的種類才是最可怕的,不認識胡蜂的喜歡叫它大黃蜂,在臺灣胡蜂則叫虎頭蜂,圖上這只是黑尾胡蜂。不像蜜蜂的刺連接內臟,胡蜂的刺不連接內臟,可以連續蜇人,這點比較恐怖。被胡蜂蟄了,輕微的可能就是紅腫,嚴重的可以致死。蜂毒致死的原因主要是蜂毒引起人體的過敏性休克,特別是曾經被蜂蟄過引起過敏的人,在下次被蜂蟄的時候反應會更加強烈,這類人最好備上Epi-Pen等治療過敏性休克的藥物以防萬一。還有被蜂蟄後越快時間就醫越好,有的是延遲性過敏,當時看上去可能不嚴重,過了幾天以後再發作。
出野外還是要小心,不要主動招惹蜂,也不要穿顏色過於鮮豔的衣服(很招蜂),不要噴香水。被蜂叮咬後不要胡亂拍打,以免激怒蜂群,擴散更多信息素給到同伴,招來更多。最好是迅速用衣物包住皮膚暴露的部位。其實不主動招惹,保持安全距離,它們都是對人類很友好的。
不知道你們是否記得,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有這樣一段描述:「油蛉在這裡低唱, 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斑蝥是芫菁科的昆蟲,這裡的描述其實是魯迅搞錯了,這個描述並不是斑蝥,而是圖上這類名為屁步甲的昆蟲。屁步甲受驚時,會急速從尾部噴出上百度高溫的腐蝕性氣體,噴到手上會有灼燒的痛感,手也會染黃一塊,幾天後才能消除顏色。如果在石頭下翻到這種長相的昆蟲就不要隨便抓咯。
大步甲類的受到刺激後多多少少都會噴一點,圖上這隻拉步甲也不例外,噴了我一手,只是被它噴到殺傷力沒有那麼強。
真正的斑蝥長這樣,正名叫芫菁。芫菁科的昆蟲體內含劇毒的斑蝥素,受到驚嚇,它們能就從腿節分泌出一種有刺激性氣味含有斑蝥素的黃色液體,皮膚沾到會起泡。也有人反應不明顯,反正要注意就是了。
美麗的雙星錦斑蛾,斑蛾科的昆蟲都美麗而帶毒,受到刺激會分泌帶有氰化物的液體。
斑蛾幼蟲也是一樣,碰一下就分泌出帶氰化物的液體防禦。
姬馬陸,溫柔一點玩還是沒事的。但是它們發脾氣也是不好惹的,會噴出液體防禦。張巍巍老師就曾描述,在婆羅洲雨林被一種黑色姬馬陸噴到,瞬間頭暈,像喝醉酒,在地上坐了幾十分鐘才緩過來。
獵蝽,口器粗大,叮人超痛。有蟲友被叮後一個月都有痛感,威力可見一斑。
比如說喜歡吃動物屍體的葬甲。圖上這隻黑負葬甲,我不想回憶它的氣味。如果用手抓,可以聞聞手指的餘味。
各種蝽都有臭腺,手一抓氣味就出來了。荔枝蝽是廣東最常見的,可惜它並沒有荔枝味。還有一種更常見的麻皮蝽,只是這麼常見的物種我竟然沒找到拍過的照片,汗,大家還是自行找網圖吧,可能找到圖以後你會有一種「原來是你」的感覺。
其他的物理攻擊類的就不說了,比如說天牛鍬甲鋒利的大顎,螳螂帶刀的前足,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昆蟲也會咬人,比如說我曾被雲南扁螢(一種螢火蟲)還有一種小小的郭公蟲咬過,真是意想不到啊。總之安全第一啦,不熟悉的就不要隨便碰了,看看就好。我上面列舉的這些是要特別注意的。
昆蟲的臉不僅各有魅力,還能透露出他們各自的生存手段及生活習性。通過一張張有趣的臉,昆蟲的生活逐漸展露在我們面前。
原來世界上有帶著吸管的昆蟲刺客,也有兇狠無比的昆蟲殺手,更有各式各樣隱身森林的忍者昆蟲,以及酷似外星人的昆蟲。
奇特的是,小朋友最熱愛的日本卡通主角人物,如假面超人、電波人等,原來身上都有昆蟲的影子。
多樣的昆蟲「臉」給予人類無限的想像空間,其實背後還隱藏著昆蟲不為人知的生存秘密,《昆蟲臉書》將一一揭露昆蟲的私密生活面貌。
- - - - - - - - ☁ - - - - - - - - -
| 2015寒假∣2014寒假∣聖誕∣感恩∣搭建∣萬聖節∣重陽踏秋∣重陽敬老∣生命死亡∣牙齒∣中秋∣電影∣開學準備∣七夕∣愛∣春天∣女性∣讀書日∣母親節∣六一∣運動∣夏天∣世界盃∣歷史∣讀書人∣教師節∣幼小銜接 |凱迪克獎∣元宵∣學習力∣冬至∣動態閱讀∣童心媽咪∣父親節∣自然環境∣戰爭∣重陽銀髮∣二胎∣教師閱讀 | 三三 | 睡眠日 | 地球一小時 |愚人節|圖書館|熊亮繪畫課|2016兒童節|端午節|數學啟蒙|小一新生|哲學|童書電影|哲學|秋天|漢字|時間|二十四節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