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犯錯,老師避免「波紋效應」?掌握3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

2021-01-10 朗朗育兒課堂

正文字數:1892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每個班上總有那麼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讓老師頭疼,但有時老師往往是好事辦壞事、用錯了方式方法,結果往往不太理想。

記得學生時代有一次上課時,一個經常擾亂課堂紀律的男生又出來興風作浪,老師忍無可忍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隨手拿起手邊的書捲起來敲了那個男生的腦袋幾下。

當時老師可能氣急了沒控制好力度,那個男生被打疼了之後表情立馬變得難看起來,嘴裡還不知道嘟囔了句什麼話。我們本以為這沒什麼,因為雖然現在體罰教育不可取了,但在當時卻是司空見慣的。

結果課堂上的這一幕卻被班裡的同學拍了視頻,傳到學校領導那裡,後來這名老師受到了處分,也不再繼續帶我們的課了。

其實這名老師工作上兢兢業業,對學生也認真負責,結果卻因為懲罰學生方式不當不僅受到學生的憎惡,還幾乎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難免令人唏噓。

學生經常犯錯,是總要和老師故意搗亂嗎?不一定,可能是「波紋效應」在作怪,老師對此應注意避免,掌握這3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

什麼是「波紋效應」?

「波紋效應」原本是一個物理學現象,是指在兩個重疊的線條形態所產生的幹擾下,會生成一種波紋團。

將其應用在教育學上,就是說在班級集體中,教師如若對其中有影響力的學生施以懲罰,採取諷刺挖苦或其他方式有損其身心時,將會引發師生對立的局面。

有些學生甚至會故意搗亂,從而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個案例,老師敲學生的腦袋,引發了課堂上其他一些學生的不滿,於是拿出手機拍視頻「取證」,又到學校領導那裡告發,產生「波紋效應」。

那麼,「波紋效應」會帶來哪些不容忽視的危害呢?

「波紋效應」會帶來哪些危害?

A、老師的影響力下降

「波紋效應」中涉及到的被懲戒學生往往在班集體中有較大的吸引力,當被老師懲戒時,別的學生會對其抱有同情或類似態度,從而與老師出現對抗,老師在學生面前的影響力和威信也會隨之下降。

B、學生的身心健康受損

「波紋效應」也會對被懲戒學生的學習狀況、品德發展、心理素質以及身心健康等產生深遠而惡劣的影響。

因為在大庭廣眾下被老師批評或打罵畢竟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對於其他旁觀的學生來說,當然也是不好的體驗。

總之,「波紋效應」無論給老師還是學生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老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規避,採用正確、科學的方式管教孩子。

老師與家長該用什麼方式管教孩子?

★放平心態,弄清原委

老師與家長在管教孩子之前要放平心態、控制好情緒,避免一怒之下說出侮辱性的語言或做出過激的行為。

調整好情緒後,要耐心詢問孩子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弄清原委的前提下去做判斷,不要頭腦一熱就先入為主地錯怪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允許孩子為自己辯白,靜下心來引導孩子敞開心扉,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家長或老師要儘量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對話,而不要吹鬍子瞪眼居高臨下地質問。

★★維護自尊,方式合理

老師要謹記一點,學生犯錯時懲戒的是學生的錯誤,而非人格。因此老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選擇適當的場合批評教育。

最好不要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學生,而是將其帶到辦公室好好談談,在一種輕鬆融洽的環境中,學生也會更樂於接受批評。

此外,懲戒學生的方式方法也要合理恰當。

據心理學專家調查顯示,私下批評(57.2%)、適度當眾批評(50.8%)和通知家長(50.0%)是受訪者接受度較高的方式;而罰打掃衛生等(41.2%)、適度罰站(37.2%)、罰寫作業(29.6%)、免除班級職務(19.7%)。2.7%的受訪者表示都不能接受。

去年年底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明令禁止老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可以通過名批評、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適當增加額外的教學或者班級公益服務任務等方式進行懲戒,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給予安慰,關注後續

學生犯錯之後往往會情緒低落,因此老師在批評完學生後要及時給予安慰,表達一些正向的期望,讓學生有改正變好的動力。

當然,懲戒的目的不是懲戒本身,而是促使學生改正錯誤、成長進步。

因此,老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後續發展,進行有意識的輔導;當學生有進步時要讚揚,有舊病復發的嫌疑時要及時提醒。

總結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老師和家長能多一點耐心和愛心,立足孩子的實際情況,與孩子在平等關係的前提下敞開心扉交流對話。

靈活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批評或懲戒,一定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今日話題互動:您認為孩子犯錯時應該如何批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討論。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班主任須知沒有懲戒的班級雞飛狗跳,這樣懲戒學生能取得良好效果
    說明了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戒教育可以讓孩子們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非要做,就得被懲戒。適當的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規則和秩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抗挫能力,有助於學生養成頑強的意志。可如今隨著「賞識」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家長也好社會也罷,都護著孩子,連老師語言批評都忌諱,更別說老師使用懲戒手段了。
  • 武漢老師用戒尺打學生被停課反省,如何使用好教育懲戒權是個難題
    01老師的行為到底是懲戒還是體罰對於夏老師的處理意見是否正確,我們首先得確定老師的行為到底是懲戒還是體罰,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大家也知道,2020年年尾的時候,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通知,明確了老師具有懲戒權。可是一直以來懲戒和體罰的界限就沒有清晰過。
  • 學生要不要懲戒,老師怎麼實施懲戒?教育部《規則》一錘定音!
    老方打斷了小李:教育懲戒?  小李說:是啊,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了,這不是我們教師千呼萬喚的結果嗎?這下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懲戒那些不守規矩的壞學生了!明年3月1日正式實行,我們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老劉說:揚眉吐氣?小李,你別高興得太早,也別想得太美,當老師的,能跟學生相安無事就萬事大吉了。反正,我是再也不會幹傻事了。  幾個年齡大的老師看了看老劉,目光裡都是心有戚戚。  小李看向小王,她衝小李翻了個白眼。
  •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明年3月1日起實施,如何讓老師既敢用又用好...
    教育部29日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將於明年3月1日起實施。《規則》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但總有個別家長會將教育懲戒理解為「體罰」,對教師提出種種無理指責,讓老師們認為「懲戒有風險,教育需謹慎」,甚至對學生出現「不會管、不願管、不敢管」的現象。
  •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明年3月起實施
    教育部昨天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將於明年3月1日起實施。《規則》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定義,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但總有個別家長會將教育懲戒理解為「體罰」,對教師提出種種無理指責,讓老師們認為「懲戒有風險,教育需謹慎」,甚至出現對學生「不會管、不願管、不敢管」的現象。
  • 人民日報: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人民日報: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小時候,爸媽送我們去學校的時候,會對老師說:「孩子皮,你多包涵,犯了錯就打,嚴師出高徒。」以前,我們跟同學有了矛盾會「告老師」打小報告,現在的某些小朋友,似乎學會了「告家長」,在學校受了一丁點批評,就會回家找家長告狀,甚至謊稱「老師罵人」。
  • 對學生的哪些行為可以實施教育懲戒?這個試行規則說清了
    《規則》名稱叫「規則」而不是「辦法」,也是考慮不是簡單規定怎麼實施教育懲戒,而是著力健全規則,細化法律規定,強化可操作性和可監督性,規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各方行為,尋求最佳平衡點。同時,考慮到有關教育法律如《教師法》可能做出修改,教育懲戒的實施也要不斷通過實踐健全完善,《規則》將在一段時間後適時進行評估,並進行修訂、完善。三、如何界定教育懲戒的概念和實施範圍?
  • 山東化學老師上課發飆,被學生掛到網上,學生老師誰更弱勢?
    因為在《中小學職業道德規範》中就明確規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諷刺不挖苦學生。」這名老師說「滾出去」「什麼玩意兒」可能有3個原因:覺得自己的教師權威被冒犯了,自己推薦一首歌,居然被學生質疑,而且是公屏評論。
  • 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規定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
    日前,教育部制定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並將於2021年3月1日起實施。《規則》指出,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範、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
  • 怎樣把握好教育懲戒的邊界?老師的這些困惑,法學...
    近年來,面對越來越不好管理的學生,特別是屢屢違紀、行為極端的學生,由於無法可依,教育工作者常常處於兩難境地:不對學生進行教育懲戒,說服教育便失去了效用;而對學生進行教育懲戒,又往往會面臨家長的投訴。為將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將於今年3月正式實施。為什麼需要教育懲戒?
  • 學生一到大考就緊張,可能是「詹森效應」,老師教你四招輕鬆化解
    這可能是「詹森效應」在作怪。詹森效應跟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有關,他平時訓練有素,實力超群。但是在體育賽場上接連失利,讓自己跟家人失望。我們可以看出,詹森失利跟自己的實力無關,而跟賽場的心理素質有關。所以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因為心理素質不過關,導致比賽結果遠遠低於人們預期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這種效應還是很危險的。
  • 數學課學生寫英語作業,作業被沒收了。家長舉報教師對不對?
    老師沒做錯啊!?這學生家長太無理取鬧了吧?!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官網公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對應當給予學生教育懲戒的情況作了規定——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範、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施行教育懲戒。
  • 特級教師方培君:由兩則案例引發的有關「教育懲戒」的思考|夜讀
    多年來,她對思政課特有的整體教學結構「明理、激情、啟思、導行」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對於如何提高中學政治課的「信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於如何把思考的鑰匙交給學生、開啟學生思維的潛能等方面進行了努力的實踐。
  • 學生被罰抄表情包:創新的「檢討」方式令人哭笑不得
    從學生時代走過的我們,或許都經歷或感受過老師豐富多彩的懲罰方式。上課遲到、作業沒有按時完成、不遵守課堂紀律等等學生容易犯的錯誤都難逃老師的法眼和相應的處罰,當然,懲罰不是目的,老師希望通過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適當地懲罰,讓學生改正錯誤並成長。
  • 如何能快速確定學生是否掌握?一招秒懂還能讓學生迷上你的課!
    第三類:快下課,老師引導學生展示,老師說:1、「快下課了,誰能總結下這堂課我們學了什麼?」;2、「這些內容之間有什麼關係或關聯?」;3、「某某同學,你怎麼看?」;4、「現在還有某個知識點部分同學理解的有歧義,哪位同學來講解下自己的理解?」;5、「大家的總結基本上正確,說明大家理解的不錯了,為了驗證這些方法和規律方法不僅被大家理解的很透徹,而且還能被運用的很熟練,我這有幾道經典的練習題,請大家馬上完成!」
  • 學生抄作業的那些尷尬事,根號2寫成52,老師看後捧腹大笑
    第三個:抄錯數字有的學生抄作業的過程中,可能是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透徹,也可能是因為對方字寫得不算工整,因此可能把答案差錯了。之前有一位學生,照學霸的答案抄作業,把根號二寫成了52,老師看完捧腹大笑,真的是拿這些學生沒有辦法!
  • 老師體罰學生致吐血?劇情反轉令人心寒!毀掉孩子的是誰?
    3..2019年10月24日,四川仁壽縣某學校,學生因不滿老師平時教導方式,用磚頭從背後襲擊老師頭部,老師倒地後,又擊打了九次,致使老師陷入昏迷。優秀有經驗的老師可以把握好這個「度」,因材施教;年輕經驗少的老師可能會在教育過程中有所偏頗,但是教好孩子的願望是不會變的。所以,老師對孩子進行了體罰,對錯有待商榷,但是,老師是在教育孩子,是在愛孩子,不是在毀孩子。2.其他情況下,家長和老師的矛盾,也多是因為老師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內容,引起了家長或學生的不滿。
  • 激發學生對數學興趣,對學生口算、聽算、視算結合,培養計算能力
    1 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正確看待小學生的計算錯誤, 正確解讀學生的計算出錯的根本原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於在計算上出錯的原因,不僅老師著急,學生家長也是抓耳撓腮,看不到真正的原因所在, 不能僅僅總是一句「不認真、看題不清,太馬虎」等就一帶而過。
  • 學生態度差、脾氣大、屢屢違反紀律,該怎麼管?給新老師3點建議
    有老師朋友諮詢我這樣一個問題:君山老師,您好!我是一名小學老師,感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育,在家裡就是寶。班裡有個學生對待老師極其沒有禮貌,態度囂張,脾氣還很大。在課堂上違反紀律,出言不遜,遇到這樣的學生,老師應該如何處理呢?期待您答疑解惑。感恩,感謝!
  • 【多稜鏡 】教育懲戒須有「度」
    2020-12-31 15:08:29 作者: 來源:新華網    趙 瑩  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營造良好教育生態,教育部日前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指出,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