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數:1892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每個班上總有那麼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讓老師頭疼,但有時老師往往是好事辦壞事、用錯了方式方法,結果往往不太理想。
記得學生時代有一次上課時,一個經常擾亂課堂紀律的男生又出來興風作浪,老師忍無可忍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隨手拿起手邊的書捲起來敲了那個男生的腦袋幾下。
當時老師可能氣急了沒控制好力度,那個男生被打疼了之後表情立馬變得難看起來,嘴裡還不知道嘟囔了句什麼話。我們本以為這沒什麼,因為雖然現在體罰教育不可取了,但在當時卻是司空見慣的。
結果課堂上的這一幕卻被班裡的同學拍了視頻,傳到學校領導那裡,後來這名老師受到了處分,也不再繼續帶我們的課了。
其實這名老師工作上兢兢業業,對學生也認真負責,結果卻因為懲罰學生方式不當不僅受到學生的憎惡,還幾乎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難免令人唏噓。
學生經常犯錯,是總要和老師故意搗亂嗎?不一定,可能是「波紋效應」在作怪,老師對此應注意避免,掌握這3點,對學生進行正確懲戒。
什麼是「波紋效應」?
「波紋效應」原本是一個物理學現象,是指在兩個重疊的線條形態所產生的幹擾下,會生成一種波紋團。
將其應用在教育學上,就是說在班級集體中,教師如若對其中有影響力的學生施以懲罰,採取諷刺挖苦或其他方式有損其身心時,將會引發師生對立的局面。
有些學生甚至會故意搗亂,從而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個案例,老師敲學生的腦袋,引發了課堂上其他一些學生的不滿,於是拿出手機拍視頻「取證」,又到學校領導那裡告發,產生「波紋效應」。
那麼,「波紋效應」會帶來哪些不容忽視的危害呢?
「波紋效應」會帶來哪些危害?
A、老師的影響力下降
「波紋效應」中涉及到的被懲戒學生往往在班集體中有較大的吸引力,當被老師懲戒時,別的學生會對其抱有同情或類似態度,從而與老師出現對抗,老師在學生面前的影響力和威信也會隨之下降。
B、學生的身心健康受損
「波紋效應」也會對被懲戒學生的學習狀況、品德發展、心理素質以及身心健康等產生深遠而惡劣的影響。
因為在大庭廣眾下被老師批評或打罵畢竟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對於其他旁觀的學生來說,當然也是不好的體驗。
總之,「波紋效應」無論給老師還是學生都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老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規避,採用正確、科學的方式管教孩子。
老師與家長該用什麼方式管教孩子?
★放平心態,弄清原委
老師與家長在管教孩子之前要放平心態、控制好情緒,避免一怒之下說出侮辱性的語言或做出過激的行為。
調整好情緒後,要耐心詢問孩子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弄清原委的前提下去做判斷,不要頭腦一熱就先入為主地錯怪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允許孩子為自己辯白,靜下心來引導孩子敞開心扉,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家長或老師要儘量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對話,而不要吹鬍子瞪眼居高臨下地質問。
★★維護自尊,方式合理
老師要謹記一點,學生犯錯時懲戒的是學生的錯誤,而非人格。因此老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選擇適當的場合批評教育。
最好不要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學生,而是將其帶到辦公室好好談談,在一種輕鬆融洽的環境中,學生也會更樂於接受批評。
此外,懲戒學生的方式方法也要合理恰當。
據心理學專家調查顯示,私下批評(57.2%)、適度當眾批評(50.8%)和通知家長(50.0%)是受訪者接受度較高的方式;而罰打掃衛生等(41.2%)、適度罰站(37.2%)、罰寫作業(29.6%)、免除班級職務(19.7%)。2.7%的受訪者表示都不能接受。
去年年底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明令禁止老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可以通過名批評、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適當增加額外的教學或者班級公益服務任務等方式進行懲戒,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給予安慰,關注後續
學生犯錯之後往往會情緒低落,因此老師在批評完學生後要及時給予安慰,表達一些正向的期望,讓學生有改正變好的動力。
當然,懲戒的目的不是懲戒本身,而是促使學生改正錯誤、成長進步。
因此,老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後續發展,進行有意識的輔導;當學生有進步時要讚揚,有舊病復發的嫌疑時要及時提醒。
總結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老師和家長能多一點耐心和愛心,立足孩子的實際情況,與孩子在平等關係的前提下敞開心扉交流對話。
靈活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批評或懲戒,一定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今日話題互動:您認為孩子犯錯時應該如何批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討論。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