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的眼睛,會暴露他真實的內心,錯不了!
1
古羅馬詩人奧維特曾說:「沉默的眼光中,常有聲音和話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視線是交流的前奏,在那目光與目光的交融中,學識、品性、情操、趣味皆可展現,謊言與欺騙也變得無處可藏。
閱讀古代的文學作品,我們會發現作品中經常會用「暗送秋波」、「心許目成」等詞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戀。到如今,在形容兩性關係的時候,我們也常會用到「眉來眼去」、「眉目傳情」等詞。這很好地說明,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用「眼睛」來傳遞心中的想法。
心理學家指出,其實從心理學上講,通過眼睛來傳情達意,向對方暗示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一種極其普遍的心理現象。從生理學的角度上驗證,有研究表明:「眼球後方感光靈敏的角膜處含有數量驚人的感光細胞,將近1.37億個,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都可同時處理150萬條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迅速傳至大腦。這也同時決定了眼睛在人的五種器官中是最敏銳的,大概佔感覺領域的70%以上。」
這樣的話,縱使眼神稍縱即逝,但也能傳播出千萬條信息,表達豐富的感情和此時所思所想,傳遞出內心的「悄悄話」。
2
在西方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可以幫我們印證眼睛的「能力」所在:
話說有幾個狡猾的賭徒,他們下注時總是先用小金額下賭注試探,與此同時密切關注莊家的反映,如果發現莊家的瞳孔突然擴大,那就表明他們押中了,於是狡猾的賭徒們就大大地加注。結果可憐的莊家輸了錢還不知道怎麼回事。
暫不討論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由此卻可說明眼睛的變化與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梅賽因曾說:「眼睛是了解一個人最好的工具。」言行會說謊,但眼睛不會說謊,因為眼睛訴說的是內心深處的語言。
一個人可能會欺騙他人,但絕不會欺騙自己的內心。比如說在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談話,如果你引出一個話題後,對方會時不時移開眼光直視遠方,那就在「暗示」你目前聊的這個話題他不感興趣,根本不關心你在說什麼,如果你是個「識趣」的人,就應該立刻終止這個話題;
如果當你說到某句話或某件事時,對方的眼光突然暗淡下來,那就表明你目前所講的可能讓他聯想到了某些不愉快的過往,這時你最好換一個話題,不要在人家「傷口上撒鹽」;
如果你聊到一個話題時對方的眼睛突然明亮起來,那就在暗示你,你說的他很感興趣,能引起他的共鳴,這時你就可以大膽地講下去。
3
其實不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對方的眼睛,在職場上更應該如此,要學會通過對眼睛的觀察,洞悉上司、同事或下屬的內心想法,這樣你就能在工作中做到遊刃有餘。
比如說,如果平常上司是友好和坦率地看著你,甚至時不時還對你眨眨眼,那就在「暗示」他對你的工作能力還是比較認可的,你挺討他喜歡,這時你就可以放鬆自己的心態,試著和自己的上司開開玩笑,增進彼此的感情;
但如果你在向上司匯報工作時,他頭都不抬,或者時不時還向室外凝視,那麼這是個非常糟糕的信號,表明你在他心中還沒有得到認可,甚至在有些方面還被他厭惡,這時你就要在以後的工作中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踏實肯幹,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與此同時,通過觀察一個人眼睛的變化,我們可以判斷他是否在說謊。中國有個成語,叫「做賊心虛」。偷竊者在被人盤問時,眼角會不自覺地往上翹或者眼球的轉動速度比說話的節奏還快,這是因為謊言和欺騙最終會顯露在眼睛裡。
心理學上認為,說謊的人他的眼神是飄忽不定的,而且說話會突然沒有底氣;而誠實的人,眼睛堅定渾厚,眼神沉重踏實,你甚至會覺得是他的眼神讓他的敘說充滿了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於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可以憑此來判斷朋友是不是在對你撒謊。
4
除此之外,在處理兩性關係的問題上,眼睛傳遞心理暗示也表現得尤為明顯,也更為細膩和貼切。比如說只看了一眼異性,就故意迅速將視線移開往別處看的人,恰恰表明其渴望和異性交往,心理學上稱這位「反向作用」;
再比如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經歷,喜歡一個女孩時,經常會渴望時不時地和她對視,將對方引導到自己心上,而且在兩人眼神交融的那一剎那,會突然感覺到心花怒放。在使用眼神上,女性則顯得更具有優勢。
現代的女性常會在眼部化妝,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增強美感,更是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眼神的感染力,營造一種「媚態」,來捕捉男方眼睛裡隱藏著的喜訊和愛意。
有時女孩只要用一個眼神,就能瞬間俘獲男孩的心,這絕不是誇大其詞,眼睛的魅力就在於此。
古人云:「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為什麼古人也講究將約會的地點選在較暗的地方呢?除了避免女孩害羞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往往在較暗的地方,互通情愫的男女雙方在深深凝視中瞳孔會迅速地放大,此時各自都更容易被對方的魅力所吸引,使兩顆相愛的心得以撫摸、滲透、交織、融合。
總之,眼睛——會暴露一個人的內心,可以傳遞出心理所暗示的「悄悄話」。其實這一真理,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給我們闡述過了:「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眼睛昏花)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藏匿)哉?」聽孟夫子言,善惡真假皆在眼中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