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無法釋懷?」如果問,人類最具有危害性的情感是什麼,有的人會回答是恐懼,有的人會說是憤怒,然而事實上,羞恥感,才是人類最具有危害性的情感。
日常生活中,羞恥可以在下列的場景中出現:1、考試不及格(對自己失望)。
2、老師講解三遍後仍舊聽不懂(挫敗感)。
3、鼓起勇氣表白卻被遭拒絕(無力感)。
4、被批評、被別人在背後議論(無助感)。
5、在別人面前出醜(恥辱感)。
在心理學上,羞恥感是一個人的自我批判,羞恥感強的人總覺得自己有缺陷、不夠好,進而變得自尊心 、自信心低。這種情感,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潛伏隱藏,難以辨別。
羞恥感本身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積極的東西,伴隨著超我的形成,我們有了道德感,我們會要求自己順應規則,不斷的努力,正所謂「知恥而後勇」。所以我們會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從而發展出適應社會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羞恥感亦會讓我們無法去學會好好愛自己,以自我貶損自我破壞的方式對待自己,同時會波及自己身邊的關係,它束縛我們的手腳,綁架我們的行動,讓我們每秒都覺得活在被別人的指責當中。
今天,主要從性羞恥這一方面切入。
很多人沒有辦法進入更深的親密關係,就是因為羞恥感。但不可否認的是,性羞恥存在於大多數人心中,對性諱莫如深是性羞恥心理的體現;講欲蓋彌彰的黃色笑話亦是性羞恥心理的體現。性羞恥心理的衍生物,便是認為性可以被用來羞辱和傷害一個人。
引起全球性的震驚、反感與抵制的N號房事件,施害者利用了受害者的性羞恥心理,對受害者進行侵犯;而受害者還要活在這種羞恥裡,可能終其一生都走不出去。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有一段是這樣描述的: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還沒有開學。
這種房思琪式的性受害羞恥觀就恰到好處地利用了女性長久被灌輸的性羞恥感。因此,各種「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受害者有罪論大行其道。
羞恥感是暗藏心底的一種被洞穿感和無價值感。這種情感下,人在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滲透性的潛在觀念,認為自己天生就有缺陷,本不該被人接受。在具有這樣的情感的人心裡,自己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惹人厭棄。
甚至有的人,當感覺到羞恥的時候,可能用針猛扎自己的心臟,會有無法呼吸的感覺,會感覺到灰心喪氣,渾身虛脫。羞恥感會讓人慾火焚心,面紅耳赤,四肢無力,甚至會噁心作嘔,暴跳如雷。大多數人在面對羞恥感時,都難以啟齒或頭腦空白。
至少就目前看來,中國的性教育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和發展。但如何把握性教育的邊界和尺度、如何讓性教育在國內獲得大範圍的普及,依舊是難題。只有當我們主動地去克服性羞恥,去除對性的汙名化,從這個時代的枷鎖中實現自我解放,才能夠更好地對抗那些實施性暴力的罪犯,去遏止那些可能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性暴力事件。
關注小編,下期繼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