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科學家有條件研究面部表情,大腦思考模式,行為等,但是這些都是更複雜難以捉摸的機體的一部分。
上世紀50年代保羅·埃克曼(Paul Ekman)還是一名大四學生,當時的心理學家幾乎都忽視對情感的研究。那時大部分的心理學研究都集中於行為主義——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等理論。西爾萬·湯金斯(SilvanTomkins)是埃克曼知道的另一個情感研究者。湯金斯在面部表情方面略有研究,從中埃克曼看到了無盡的前景。
埃克曼說:「對我而言,這是很明顯的,這些領域就是寶礦,我要想辦法開採。」
60年代,為完成他的第一次跨文化研究,埃克曼在美國,智利,阿根廷和巴西實地調查。在每一個地方,他都向人們展示一些照片,上面有不同的表情,然後要求他們把這些照片和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和厭惡這六種不同的情感相配對。埃克曼說:「人們對表情的認識很類似。」人們把笑臉看作「快樂」,眉毛緊鎖,嘴唇緊閉看作「憤怒」。
但人們對這些表情的認知可能受了文化的影響。埃克曼當時認為,測試對表情認知是否真的是普遍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到一個完全沒被西方媒體報導過的遙遠村落進行研究。於是他準備去巴布亞紐幾內亞,看過一些記錄與世隔絕的文化的電影後,他對這次研究更自信了。他說:「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從沒看見過一個我不熟悉的表情。」
有一次,他給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原住民展示了一些照片,這些照片和他之前給研究對象展示的一樣。他每向原住民展示三張照片就會給予一個情景,要求他們選擇符合這個情景的照片(比如「這個男人剛剛失去了他的孩子」)。成年受試者群體選擇表情的正確率從28%至100%不等,這受到要求他們所選的表情影響。(28%的低正確率源自受試者被要求從害怕,驚訝和悲傷中做出選擇。第二低的正確率是48%。)
埃克曼研究中使用的六種表情被稱為「基本表情」,全人類都能辨認以及展現。 一些研究者認為基本表情少六種,也有認為多於六種(埃克曼本人已把基本表情增加至21種),但研究者有共識,認為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全人類都有的,通過面部表情展示。埃克曼現在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弗朗西斯科分校心理系榮譽教授,他還創立了保羅·埃克曼集團,因對表情的突出研究,埃克曼還登上2009年《時代雜誌》全球100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
雖然埃克曼理論很卓越,仍有科學家不認同,近年來關於情感本質的討論也越發激烈。儘管指出爭論對立面很容易,無非就是普遍性和非普遍性之爭,挺埃克曼派和倒埃克曼派之爭,但我發現,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去採訪的人都對情感有著不同的看法。
「有句話這麼說,有多少情感研究理論家就有多少情感理論。」約瑟夫·勒杜(JosephLeDoux)說道,他是一名神經科學的教授,也是紐約大學內森克萊研究中心和情緒腦研究中心的負責人。
這場討論並建立學說的關鍵問題在於,要向人們講明白要討論和建立的學說是關於什麼內容。因為「情感」還沒有清晰的定義。
直到17世紀初,英語裡才有「情感」(emotion)這個詞。該詞源於法語,英國語言學家約翰·弗洛裡奧(John Florio)翻譯法國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著作時把該詞引入英國。弗洛裡奧多次為自己從法語引入這個詞和其他「粗俗詞語」的行為表示歉意。為什麼說「粗俗」呢?託馬斯·迪克 森(ThomasDixon)解釋道,可能是因為「情感」這個詞和焦躁,身體動作,騷動有聯繫,比如「publicemotion(公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