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大師把孩子當「試驗品」,兒子最終自殺,女兒與她斷絕關係
1923年她的母親也過世了,那時候32歲的梅蘭妮剛生下第二個孩子,而且與丈夫亞瑟的聚少離多,導致她的婚姻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於1926年與亞瑟正式離婚,從此她帶著三個孩子一起生活。 兒子作為「試驗品」 她的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她多年對兒童心理發展,精神分析的研究。
-
孩子的早期撫育若是缺乏共情,易導致自體感弱、心理發展不成熟
他還在6歲的時候有過想死的念頭,直到成年之後他也因為心理問題而看心理醫生。 從小缺乏共情,長大之後將會面對更多痛苦。其實父母們比自己想像中更重要,大家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簡單的一句話、小小的一個舉動都像是蝴蝶效應一般在將來發揮很大的作用。那麼在早期撫養階段缺乏共情的孩子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發展心理學與我們:嬰兒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老人們在養育孩子上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可是隨著幾十年過去了,很多的兒科知識發生了變化,原本習以為常的做法有可能不適合現在的嬰兒養育。這是發展心理學與我們的第7講,嬰兒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人生的起初,嬰兒的情緒只有高興與疼痛,雖然有些學者並不認為疼痛是一種情緒。吃飽後,新生兒快樂而放鬆,然後安然入睡。
-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
我們常常通過兩條路徑理解科學問題:一是從相對微觀的角度,尋找科學問題的近因, 比如探討心理能力的發展過程和認知機制;二是從相對宏觀的角度,尋找科學問題的遠因,比如探討心理能力的功能,即某種心理能力在演化歷程中為何被保留,它到底具有什麼獨特的適應意義。
-
對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理解
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在社會背景下進行的,發展是人生過程中一直進行的,個體發展中包含了八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信任與不信任(出生到18個月);第二階段,自主與懷疑(18個月到3歲);第三階段,主動與內疚(3歲到6歲);第四階段,勤奮與自卑(6歲到12歲);第五階段,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歲到18歲);第六階段,親密與孤獨(成年早期);第七階段,繁衍與停滯(成年中期);第八階段,完善感與悲觀失望(成年晚期
-
C肝的傳播途徑 C肝早期有這些症狀
C肝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中做好一些防範措施,那麼對於C肝,傳播途逕到底是什麼呢?C肝早期有哪些症狀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C肝的傳播途徑1、輸血及血製品傳播:曾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輸血後肝炎70%以上是C型肝炎。
-
打開通往對馬洛的吸引力的複雜理解的大門
這個新的Broadview版本的介紹和歷史附錄為讀者提供了許多途徑來理解這些戲劇,展示了其他作家對伊斯蘭教的其他描述,以及其他作家對Tamburlaine的相關生活,以及Marlowe醜聞聲譽的材料。注釋「Mathew R.
-
南京鼓樓幼兒園紀念陳鶴琴觀察「嬰兒傳記」100周年
研討會現場揚子晚報網12月26日訊(通訊員 楊坤婕 記者 董婉愉)今天是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專家、現代兒童教育奠基人陳鶴琴先生記錄的「嬰兒傳記」100周年紀念日。精密觀察,發現童心,成就童年,是陳鶴琴先生用808天觀察記錄「嬰兒傳記」的核心。南京頭條巷25號,是陳鶴琴的家。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歲的年輕教授陳鶴琴初為人父,他為兒子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一鳴,出生後2秒小一鳴就開始大哭,前後不間斷地持續了10分鐘,隨後間接地哭,直到45分鐘後哭聲才停止,可能是哭累了,在連續打了6次呵欠後小一鳴漸漸睡著了。
-
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發展理論(下):從社會文化到個體心智
對當今的激進主義分子來說,維果茨基理論不但為統治階級對人類心理本質的種種歪曲給出了解藥,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階級社會下的心理,並且探究通過改造社會來改造心理的可能方式。說著,她露出微笑,一邊用紅色螢光筆在日曆上圈出「六號」。藉助「六號」方框引起的興奮感,這個孩子在視覺上初步理解了即將在未來某天發生的遊樂場之行。同年內,他接著理解了星期的節律:小朋友們某幾天要去上學,而周六日卻不用。很快他又學會了使用抽象的月份概念,而且能夠談論更遙遠將來的事情,比如聖誕節。
-
汶川地震,一位「警察媽媽」給嬰兒餵奶被破格提拔,她現在怎樣了
而也正是因此,嬰兒的奶粉根本就無法運送。許多嬰兒被救出之後,都沒有奶粉可以充飢,被餓得大哭不止。 初為人母的蔣曉娟正是最見不得孩子哭泣的階段,為此,她直接解開警服,為地震中的嬰兒哺乳。一邊參加救援工作,一邊抽空為孩子餵奶。
-
專家:母親給嬰兒多些親吻、擁抱,也許能永久改變寶寶的基因活動
圖片源自網絡英國科學家稱:母親對子女的關愛方式能決定他們成人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因為母親的愛撫能永久改變嬰兒的基因活動。這是源自於一項通過老鼠進行的研究而得出的結論。由此,專家們認為,雖然對人類而言,母親的行為對嬰兒所起作用可能與老鼠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理和機制是一樣的,即基因表現會因母親和嬰兒的相互作用而永久改變,並對其行為和心理健康產生長期影響。因此,給嬰兒多些親吻、擁抱,寶寶的心靈將更加健康美好。
-
吉林省高考英語文化課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材料(文字、符號、公式、圖表等)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英語閱讀理解是英語知識綜合運用的典型載體,是從「知識向能力過渡」的嘗試與積澱,是高考英語科目考查的重點也是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高級目標。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閱讀者得天下。想有效提高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先找出影響閱讀理解能力的障礙,然後再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
嬰兒感染新冠病毒途徑或查明
70%病例由環境暴露導致嬰兒感染新冠病毒途徑或查明科技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9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稱,歐洲科學家團隊根據對176個報告病例的分析認為,大部分30%可能是垂直傳播的結果(病毒由母親傳染給嬰兒),176個病例中約9%被證實是垂直傳播的結果,而且感染可能發生在分娩前或分娩期間。
-
打開你的心靈窗戶 ——白塔區實驗小學舉辦心理健康講座
,增強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近日,白塔區實驗小學邀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徐豔玲和徐夢茹兩位老師來到實小為六年級學生做心理健康講座。》的心理健康講座。 在講座中,為了適應孩子的視覺習慣,小茹老師為學生們準備了生動形象的圖片,同時從理解學生的角度出發
-
世界著名的「嬰兒視覺懸崖實驗」是如何誕生的|MMK父母學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女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做了一個她平生 「最有意思的實驗」:將36個嬰兒放在一張大桌子上爬,最後結果是只有3個嬰兒敢於
-
嬰兒哭了到底要不要立馬抱?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實驗中,華生將9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和小白鼠以及其他毛絨物品放在一起,小嬰兒可以自己玩耍。但是只要小嬰兒和小白鼠一有接觸,華生就會用鐵錘敲擊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一次又一次,只要小阿爾伯特接觸到小白鼠,噪音就會響起,小嬰兒就會大哭。
-
全球首次確認:患癌孕婦生產時癌細胞竟轉移給嬰兒!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認為,嬰兒在出生時的第一聲哭泣時,吸入了混有母親癌細胞的羊水,擴散至肺中。研究人員對一名嬰兒使用了抗癌藥物,癌細胞基本消失。這可能由於嬰兒體內把來自母親的癌細胞認作異物,藥效十分明顯。另一名嬰兒則通過手術摘除了癌細胞。
-
福建教師招聘考試,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這些實驗,記住就有分
學前兒童在各年齡階段特徵是我們在了解、理解孩子的基礎,也是考試中學前心理學的重要考點,在這3年裡,幼兒心理發展有明顯的變化,每年有新的特點。下面一起來看一下,關於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那些實驗。一、華生的早期行為主義1.習慣說(刺激S——R反應說)心理的本質是行為,行為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預測反應,已知反應能推斷出刺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