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童年心理營養不足,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肯定和滿足的話,他在長大以後也會一直惶然不安、內心虛空,總覺得生命中有很大的缺失,像有一個黑洞一樣。
我的朋友阿妙,年近40,卻依然單身,工作也不順利,換了很多份,很多次連試用期都過不了。
她說,從小家裡管得很嚴,從來不給零花錢。文具盒用姐姐的,書包拉鏈壞了也一直用,衣服穿姐姐和表姐們替下來的。只要是額外花錢的地方,媽媽都很嚴苛,每次要錢都是一次磨難,媽媽都要莫名發火。
阿妙大學畢業以後,找的工作每個月工資不多,但是到了年底會發3萬獎金。3萬塊錢她2個月可以全部揮霍完。買最高配置的筆記本,400元一條的短褲,幾千塊的鞋子、包包,她說那麼多錢在手裡的感覺真好,她可以自由地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報復性消費
學了心理學後,才知道阿妙的行為屬於童年時期需求沒有被滿足,長大後的報復性消費。
從小沒有被真正滿足到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認同父母的消費觀,把日子過得樸素儉省;
另一種則是一旦手裡有了錢,就會用瘋狂花銷的方式來彌補兒時的缺失和匱乏。
阿妙顯然屬於第二種。自我認識她以來,她的工資待遇一直還算不錯,但從來存不住錢,工資還沒發,就先透支完了。所以到現在還是負債纍纍,和95後的小朋友合租房子,擠地鐵上下班。
她說,看現在同齡人都結婚生子,她還在漂流,有時候也很焦慮,覺得自己有「病」。她也試圖記帳,把信用卡註銷,但總是故態復萌。
聽完我的解釋後,她恍然大悟,沉默了一會兒,她說,現在也不怪怨父母了。因為父母也是那麼苛刻地對待他們自己的。
她的父母從來不出去下館子,買菜買水果都買便宜的。阿妙現在每次回家,都能看到衛生間裡擺滿了大小盆,裡面接的各種淘米水洗漱水,集中以後來衝廁所。
阿妙說她的父母節約了一輩子,從沒享受過生活。
我和她說,你小時候一直很匱乏,所以你即便現在有錢了,你也要花完,回到以前「窮」的感覺,那才是你的常態。
父母對於孩子的合理需求要盡力滿足
對家長來說,在能力範圍內能夠滿足孩子合乎情理的要求時,還是應該儘量滿足。
趙薇就說過,雖然她出生在一個安徽普通的工人家庭,但是從小的任何要求爸爸都會盡力滿足她,所以她一直活得很自信很自在,即便在成名以後遇到很多非議和摸黑, 仍然堅定地走過來了,收穫了無數觀眾的喜歡。除了她的演技不錯,她身上那種滿滿的底氣和活力也是吸引我們的地方吧。
被滿足到的孩子,內在會建立起穩定的價值感、安全感,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被重視,值得享受好的生活的。
如果孩子索求無度,或者想要的東西遠遠超出了父母的承受能力,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做不到,有一天可以做到的時候再滿足他(她),或者鼓勵孩子未來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取。
如此孩子會覺得,雖然自己的要求被拒絕了,但被拒絕的只是這個要求,不是自己這個人,這跟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兩碼事。
如何驅趕內心的黑洞
如果你的內心有這樣的黑洞,永遠填不滿,那你的力量也在被一點點地吞噬掉。
你可能存不住錢,一直與困窘相伴;你可能一直得不到想要的愛情,和孤獨相伴。
因為你的內心對自我價值和自我需要都不能確定,所以無論你外在怎麼努力都不能讓自己心安若定。
解決的對策並不是放棄外在的努力,而是先去填滿內心的缺失。
等到內心篤定堅實、圓滿自足,你幹什麼就都會自帶力量了。
自洽自足的生命是集中所有力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從此沒有了束縛,想想都覺得暢快。
半年後再見阿妙,她說她已經開始存錢了。她和喜歡的男同事也開始了交往。說話間,她的眼神溫柔而堅定,再也不見以前的惶恐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