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黑洞:童年時未被滿足的人,長大後一直索求無度

2021-01-19 阿芊視角

一個人,如果童年心理營養不足,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肯定和滿足的話,他在長大以後也會一直惶然不安、內心虛空,總覺得生命中有很大的缺失,像有一個黑洞一樣。

黑洞

我的朋友阿妙,年近40,卻依然單身,工作也不順利,換了很多份,很多次連試用期都過不了。

她說,從小家裡管得很嚴,從來不給零花錢。文具盒用姐姐的,書包拉鏈壞了也一直用,衣服穿姐姐和表姐們替下來的。只要是額外花錢的地方,媽媽都很嚴苛,每次要錢都是一次磨難,媽媽都要莫名發火。

阿妙大學畢業以後,找的工作每個月工資不多,但是到了年底會發3萬獎金。3萬塊錢她2個月可以全部揮霍完。買最高配置的筆記本,400元一條的短褲,幾千塊的鞋子、包包,她說那麼多錢在手裡的感覺真好,她可以自由地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報復性消費

學了心理學後,才知道阿妙的行為屬於童年時期需求沒有被滿足,長大後的報復性消費。

從小沒有被真正滿足到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認同父母的消費觀,把日子過得樸素儉省;

另一種則是一旦手裡有了錢,就會用瘋狂花銷的方式來彌補兒時的缺失和匱乏。

阿妙顯然屬於第二種。自我認識她以來,她的工資待遇一直還算不錯,但從來存不住錢,工資還沒發,就先透支完了。所以到現在還是負債纍纍,和95後的小朋友合租房子,擠地鐵上下班。

她說,看現在同齡人都結婚生子,她還在漂流,有時候也很焦慮,覺得自己有「病」。她也試圖記帳,把信用卡註銷,但總是故態復萌。

聽完我的解釋後,她恍然大悟,沉默了一會兒,她說,現在也不怪怨父母了。因為父母也是那麼苛刻地對待他們自己的。

她的父母從來不出去下館子,買菜買水果都買便宜的。阿妙現在每次回家,都能看到衛生間裡擺滿了大小盆,裡面接的各種淘米水洗漱水,集中以後來衝廁所。

阿妙說她的父母節約了一輩子,從沒享受過生活。

我和她說,你小時候一直很匱乏,所以你即便現在有錢了,你也要花完,回到以前「窮」的感覺,那才是你的常態。

父母對於孩子的合理需求要盡力滿足

對家長來說,在能力範圍內能夠滿足孩子合乎情理的要求時,還是應該儘量滿足。

趙薇就說過,雖然她出生在一個安徽普通的工人家庭,但是從小的任何要求爸爸都會盡力滿足她,所以她一直活得很自信很自在,即便在成名以後遇到很多非議和摸黑, 仍然堅定地走過來了,收穫了無數觀眾的喜歡。除了她的演技不錯,她身上那種滿滿的底氣和活力也是吸引我們的地方吧。

被滿足到的孩子,內在會建立起穩定的價值感、安全感,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被重視,值得享受好的生活的。

如果孩子索求無度,或者想要的東西遠遠超出了父母的承受能力,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做不到,有一天可以做到的時候再滿足他(她),或者鼓勵孩子未來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取。

如此孩子會覺得,雖然自己的要求被拒絕了,但被拒絕的只是這個要求,不是自己這個人,這跟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兩碼事。

如何驅趕內心的黑洞

如果你的內心有這樣的黑洞,永遠填不滿,那你的力量也在被一點點地吞噬掉。

你可能存不住錢,一直與困窘相伴;你可能一直得不到想要的愛情,和孤獨相伴。

因為你的內心對自我價值和自我需要都不能確定,所以無論你外在怎麼努力都不能讓自己心安若定。

解決的對策並不是放棄外在的努力,而是先去填滿內心的缺失。

等到內心篤定堅實、圓滿自足,你幹什麼就都會自帶力量了。

自洽自足的生命是集中所有力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從此沒有了束縛,想想都覺得暢快。

半年後再見阿妙,她說她已經開始存錢了。她和喜歡的男同事也開始了交往。說話間,她的眼神溫柔而堅定,再也不見以前的惶恐和迷茫。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為什麼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以後會讓他/她產生羞恥感呢? 所謂虐待,就是在精神和肉體上羞辱他人,蔑視和輕賤他人的人性人格。讓當事人在精神上為自己感到羞愧,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種人間恥辱。
  • 再聽《童年》才發現,中年後一直缺少的東西,原來就在歌詞裡
    兒時期盼夏天,因為摸知了猴,因為堵水摸魚,因為戲水遊泳……這些遊戲,只有夏天才會給你門票,讓我們盡情地享受。在恣意妄為的時候,知了一直忠實地在旁邊配音,從早到晚,從樹下的陰涼裡,到午休的地鋪上。辛棄疾詩云,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如今突然聽到《童年》,就像詩裡那大半夜被風吹醒的蟬,恍惚間發現,原來許久不曾清醒的,還是自己。
  • 研究表明:經歷過飢餓童年的人,自控力會極差、更難跟人相處
    也就是說,童年飢餓感會使日後的個體脾氣變得暴躁不安。彌補心理在這個物質相當豐富的時代,我們很難體驗到長期挨餓的感覺。真正意義上的長期餓肚子體驗,恐怕只有老一輩人才有體會。其實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童年時都「挨過餓」。這裡的「挨餓」是泛指,不一定是食不果腹、饑寒交迫的處境,而是在童年時期匱乏的東西。
  • 健玲:NLP幸福心理學,愛自己從滿足五種深度需求開始
    當一個人沒有單獨的生活的能力時,或童年時期帶來 物質巨大貧乏的記意,所以缺乏安全感會一直牽制他。錢本質上並不會給人帶來了安全感,只有賺到錢的能力能給人帶來了物質的安全感。一個有單獨生活的能力的人有能量給自己作最真正的、最好是的挑選。
  • 童年的你有多美好,曾經童年的假想,你有幻想過長大的未來嗎?
    有多少人的童年是美好的,一段美好的童年是怎樣的,難道是像一道風景,還是像一朵美麗的花,又難道是一道七彩彩虹的微笑呢!就這樣的遊戲已經是我童年的一道美好時光的回憶!!我的童年趣事都是一些比較調皮搗蛋的事多,為什麼會調皮搗蛋呢?因為自己從小就是和爺爺奶奶在家,老人家嘛!想管那是管不住的,媽媽從我還沒懂事時候就已經改嫁了,而爸爸也不在身邊!就這樣一直調皮搗蛋是想引人注目,想多點人能關注到我特別是家人的那種關注!
  • 這些陪伴90後00後長大的動漫,哪部屬於你的童年
    時隔多年未聽,這旋律卻依然縈繞在腦海中。如今長大了,卻慢慢地懂了片尾曲:朗朗晴空 日照高頭 靜靜深夜 月湧江流 …從第一集片頭曲到最後一集片尾曲,飽經磨難的江流兒成熟了,從單純喜歡歌曲到聽懂片尾曲,我們也長大了,希望我們也能夠跨過那些磨難,走向更高處。2.
  • 從小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很多父母后悔了
    一直以來,劉女士都自詡把孩子管教得極好,誰知道上了大學後,孩子像是出了籠的鳥,每天漢堡薯片糖果辣條,學校超市的老闆都記住他了。  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匱乏感」,意思是越是得不到,反而越是想要。  這種情況其實在很多人身上都有發生,只是未必是零食,程度也未必有這麼嚴重,越是控制,日後越是容易失控,長久的壓抑只會造成相反的後果。
  • 當這些童年動漫人物長大後,羅素變成了帥哥,小新則成了妹控
    相信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是在看動漫中長大的,那裡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陪伴了我們成長。那麼如果當我們所熟知的動漫人物長大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來看看吧。當這些童年動漫人物長大後,羅素變成了帥哥,小新則成了妹控美寶出自於神秘小鎮大冒險,一個十分傻氣的女孩,經常會做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但有時會因為她的傻氣而使得她和她的弟弟化險為夷。跟她相處久了,便會發現她的可愛之處。當美寶長大後,會變成一位高挑的少女,五官幾乎都有明顯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那看上去十分傻的笑容。
  • 新年愛自己:擺脫童年陰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重塑真正的自信
    而低自尊的來源,基本上都來源於童年的經歷。在《認同自己:如何超越與生俱來的弱點》這本書裡,作者史蒂芬妮將枯燥的心理學知識用輕鬆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分析了低自尊形成的原因,帶來的後果,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提升自尊,走出自卑,重塑真正的自信。低自尊的人,是什麼樣的?自卑是低自尊一種,但低自尊涵蓋了更多的表現。
  • 學會長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自己的童年夢想
    「我長大要考清華和北大!」「我小時候的夢想,是要成為流川楓的女人。」當時光的列車緩緩駛向了新的一年,又將有許多人不會再記得童年的玻璃彈珠,還有那些小時候的夢想。數讀菌收集了11792名微博網友的童年夢想,為你們展開一幅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夢想畫卷。
  • 心理學:有這4大特徵的人,是「無錢型人格」,這樣的人註定貧窮
    那麼我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無錢型人格」,有下面這4大特徵的人,是「無錢型人格」,這樣的人註定貧窮:1、喜歡貶低金錢和有錢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會看不起金錢,貶低金錢和有錢人,這一點要從進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是一個農耕民族,重農抑商在古代是一項政策,所以千百年以來,我們是看不起商人的,而有錢人往往就是那些商人。
  • 很精闢很走心的人生格言,長大後卻錯過了童年的快樂
    小時候,我很期待長大,但長大後卻錯過了童年的快樂。When I was a child, I was looking forward to growing up, but after growing up, I missed the happiness of childhood.夏天是溫暖的陽光和柔和的海水。
  • 不一樣的心理學:延遲滿足效應,自律和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9篇——延遲滿足效應。看到小天如今如此成功,我和小武不免有些羨慕和嫉妒,回想在學校時他也並不出眾,可是十年的時間讓他發生了蛻變。我平時也有學習看書的習慣,經常給自己制定每月要讀3本書的計劃,可是從來就沒做到過。有一次我在一本心理學的書中找到了人與人之間有所差別的重要原因。
  • 刻骨銘心的童年逆境,你的傷口癒合了嗎
    成年後的英子,每每在書中看到有描寫兒童遭遇性侵的故事時,腦子裡忽然像放電影一樣,當年電影院發生的那一幕,那隻從黑暗中伸過來的手,在她大腦中每個細節被放大,甚至越發清晰了,她甚至還記得那是個夏天,她穿著花連衣裙。她挺困惑的,為什麼自己一直會記著這件事兒。英子沒意識到,這段經歷早己給她的童年造成了創傷。
  • 這5部冷門童年動漫,長大後看真嚇人,網友說神廚小福貴最可怕!
    在我們小時候,可以說看過非常多有趣的童年動漫,有許多比較冷門的動漫我們都忘記了,但是長大後看才發現這幾部快被遺忘的動漫,實在是細思恐極,世界觀變了,童年的動漫也成了陰影了,小編猜這5部動漫全部看過沒幾個,不信一起來看看吧!
  • 心理學:與愛人共處,不要小瞧了對方的陰暗「心理」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幫助男性、女性朋友認知另一半內心醜陋的一面,認知兩性情感的本質,幫助男性、女性朋友解析情侶
  • 童年時父母總吵架,長大後總感覺自己抑鬱,要怎麼走出來?
    人如果在童年時期遭受到創傷,例如身體上的虐待或精神上的折磨,成年以後會容易患有某些身體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或者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現在一些研究人員推測,兒童的身心發展期在受到長期的家庭創傷後,不僅是身體表面和內心深處會留下傷痕,而且自身的免疫系統也會產生應激反應,以至於造成兒童體質下降、疾病頻發。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的確,很多文章和案例都在傳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童年遭受了虐待,會影響長大後的行為模式。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創傷?>壹心理精華回答者@淨土以人作為新起點,而不是以心理學作為起點。
  • 學習心理學對我們的意義
    ,心理學還是有大量未知的東西,研究心理學的人就好像是在盲人摸象一般的前進,可想而知,心理學是多麼複雜的一門學科,但即使是盲人摸象,每個人摸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是要「摸」的比大多數要準確些,所以我們所學的心理學就是那些比較「專業的盲人所摸的象」。
  • 小時候買不起輕騎摩託125,長大後發現,還是童年機車最便宜!
    小時候買不起輕騎摩託125,長大後發現,還是童年機車最便宜!我從山林來越過綠野,跨過溝溪向前進,野狼野狼野狼,豪邁奔放,不怕路艱險,任我遨遊,史帝田鐵,三陽,野狼125,能完整唱出這首廣告曲,表示我小時候真的聽到耳朵出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