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錢型人格」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在金錢這個維度上,對性格的劃分,因為臨床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一些人身體健康,智力正常,但就是難以賺到錢。
那麼我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無錢型人格」,有下面這4大特徵的人,是「無錢型人格」,這樣的人註定貧窮:
1、喜歡貶低金錢和有錢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會看不起金錢,貶低金錢和有錢人,這一點要從進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是一個農耕民族,重農抑商在古代是一項政策,所以千百年以來,我們是看不起商人的,而有錢人往往就是那些商人。
在歷史文字中,絕大多數情況商人不會是一個好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說「商人重利,輕別離」,再比如奸商、賤商,等蔑稱,明朝時期朱元璋更是明令禁止商人穿絲綢的衣服,住富麗的房子。
戰國時期的巨商呂不韋,為了擺脫「賤商」這一名號,傾其所有,入秦為官,功成名就之後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再也不是別人口中那個「賤商」了。
現如今,二十一世紀了,但是這種對金錢和有錢人的貶低依然存在,這樣的存在對於別人的影響我們暫且不論,對於當事人自己有怎麼樣的影響呢?
對於自己的影響就是使得自己遠離金錢和有錢人,這個不需要你自己理性地主動去做,你的潛意識會幫助你完成。
所以是「無錢型人格」的第一大特徵就是喜歡貶低金錢和有錢人。
看到這一點,想必很多人會大吃一驚,怎麼和母親的關係不好,會導致自己成為「無錢型人格」,不要著急,下面我慢慢給你講。
金錢某種程度上代表著需要,有金錢就能滿足自己的絕大多數需要,而一個人最初和母親的關係的好壞,取決於當初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的需要有沒有被及時滿足。
及時滿足了,孩子會覺得母親是好的,沒有被及時滿足,孩子會覺得母親是不好的,這種好壞的體驗會深入一個人的潛意識,哪怕記憶中沒有被留下,潛意識裡依然會留下痕跡。
如果一個人在最初和母親的關係裡,自己的基本需要,比如吃喝拉撒睡等上面沒有被及時滿足,或者壓根就沒有被滿足,那麼他和需要的關係就是不好的。
所以成年後在和金錢的關係上,也會呈現出這一點,即自己賺不到錢,沒有錢,這樣的話自己的需要就不會被滿足。
那這時候有人又會問了,那為什麼又會去重複小時候的經驗呢?其實這一點在以往的內容裡面,我也提到過,之所以重複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熟悉,熟悉會帶來安全感,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在越小的時候發生的事,越容易在長大後被重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被重複。
所以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才說,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如果把這句話用我們剛才講的翻譯一下,會變成,小時候幸運的人,長大後會去重複幸運,小時候不幸的人,長大後會去重複不幸。
第二個原因是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改變,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句表達裡面有三個「被」字,沒有主動,都是被動,為什麼?
因為最初的關係裡,母親沒有做到看見、理解、改變,所以在後續的關係裡,他希望能有一個人像母親一樣,看見自己,理解自己,改變對待自己的方式,所以他才會去重複不被滿足的行為,為的是有這樣一個人出現。
以上就是「無錢型人格」的第二個特徵,幼年時期和母親的關係不好。
3、選擇困難賺錢往往是和把握住機會掛鈎的,而對機會的把握,考驗的是一個的選擇能力,不會選擇,不敢選擇的人往往就賺不到錢。
不會選擇,不敢選擇的人,都會自嘲,說自己有選擇困難症,其實問題不會這麼簡單,這背後反應出來的是一個人做自己的能力。
很少做自己、不敢做自己的人,越是有選擇困難的特徵,而這一切都需要追溯到他小時候和父母的關係裡。
越是小的時候可以做自己,能自己選擇的人,他們長大後越是能把握住機會,而越是那些小時候不能做自己,不能做選擇的人,長大後越是畏手畏腳,不敢、不會選擇,因此他們越是把握不住機會。
所以這「無錢型人格」的第三大特徵就是選擇困難!
賺錢一定意味著競爭,而有的人懼怕和別人競爭,特別是競爭發生在三個人以上的關係中的時候,他就會焦慮,他就會不安。
怎麼樣衡量一個人的競爭能力呢?
就看他有沒有相對複雜的社會關係,比如三個人以上的關係,在這個關係裡能和人合作、競爭,發展自己。
為什麼是要三個人以上了,因為三個人會構成三個支點,而兩個人的話會坍塌成一條線,所以三個人以上的關係,一方面能說明這個人的心理空間是比較大的,一方面三個人以上的關係比較穩定,相對複雜。
其次就是在關係中不壓抑自己,不懼怕和別人起衝突,有競爭的地方必然就有衝突,這時候正確的做法不是壓抑自己,而是要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和想法。
同時也去理解別人的態度、觀點和想法,從而去解決這些衝突,一味地壓抑自己,並且自我合理化地認為這是自己道德素質高,會傷害自己,傷害關係。
這就是「無錢型人格」的第四大特徵,懼怕競爭,害怕和別人起衝突。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論述的內容,下面我們再簡單總結一下:
1、喜歡貶低金錢和有錢人。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在他根深蒂固的觀念裡,金錢是不乾淨的,商人和有錢人是壞的,這樣的認識與我們的傳統觀念有關,留在我們進化的過程中,依然存在。
當然有的時候,也許這樣的觀念也與家庭教育有關,總之這種認識會影響一個人和金錢的關係,會使得一個遠離金錢。
2、和母親關係不好。和母親的關係,最初的時候就是孩子和需要的關係,孩子最開始的時候,在嬰幼兒時期的時候,吃喝拉撒睡是他們最基本的需要,沒有被及時滿足,他們長大後就會去重複這種不被滿足。
而金錢在某程度上就代表了需要,所以賺不到錢,做一個沒有錢的人,讓自己的各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其實是在重複幼年時期和母親的關係。
3、善於抓住機會,把握住機會的人,才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才能賺到錢,而要做到這樣,就需要一個人敢於做選擇,很多人不敢選擇,不會選擇,因此面臨選擇的時候畏手畏腳,就會失去機會。
4、懼怕競爭,害怕和別人起衝突。賺錢這件事必定是發生在競爭中的,所以「無錢型人格」的人,往往懼怕競爭,沒有相對複雜的社會關係。
在相對複雜的關係中,和他人合作、競爭,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懼怕和別人衝突,試著解決衝突,這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必備的素質。
希望你能根據以上四點論述,覺察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特徵,有的話,要意識到,意識到,這種作用就會減弱。
特別是一些對於金錢、商人、有錢人貶低的觀念,只要意識到,這些慢慢就會改變,其次就是要讓自己進入相對複雜的關係。
在三個人以上的關係中去合作、競爭,去表達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要停留在自己的想像中,在關係中去發現,去修正,去活出自己,我想你能夠獲得滿足自己需求的金錢。
好了,希望以上論述,對你有所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