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在試圖通過一個人的言行來揣測對方的性格。兩個人互相吸引可能有很多原因,然而分手的理由幾乎都會歸結於「性格不合」。
在一起這麼久居然到現在才發現彼此性格不合???
# 性格:這鍋我可不背!
其實這樣的說法挺傷人的,因為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性格這東西是與生俱來的,是相對穩定的存在,我們很難通過「愛的感化」來讓對方做出改變。
在人格心理學領域,許多研究者認為「大五」因素模型適用於全人類,它包括了外向性、宜人性、責任心、開放性和情緒性五個人格維度。
當然,它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缺乏對人格特質形容詞中的「不禮貌」詞彙的分析(Block, 2010),過度偏向於人格的光明面。
在人們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同樣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習慣於關注那些積極向上的性格特徵,往往會忽略掉和壓抑那些隱藏在陰暗面的人格。
存在即是合理的。於是,更多的研究者們開始關注這一新人格特質群,這三種人格特質各自獨立又相互交織(Stellwagen, 2011),西方文化更是將它們看作是反社會型人格特質(Antisocial Personality),因此它們被命名為黑暗人格三合一(Dark Triad, DT)。
我們曾在《職場人格越黑暗越容易成功嗎?》的一文中講到,黑暗三人格包括了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精神病態(Psychopathy)、自戀(Narcissism)。
馬基雅維利主義
為了達到目標,挑戰常規道德準則,不惜使用欺詐等手段來操縱他人的個體。
在心理和行為上一般表現為:冷酷無情、擅長操縱、陰謀算計、實用主義、注重結果和忽視道德。
精神病態
一般是指在情緒和人際方面持續的行為偏差,包括三個顯著的症狀:去抑制(指衝動控制問題)、膽大妄為(指超越常規的社會支配性、情緒復原力和冒險性)、惡毒(指攻擊性的資源掠奪而不顧他人感受,即毫無約束的個體性)。
在心理和行為上一般表現為:行為衝動、尋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責任感、缺乏焦慮。
自戀
過度自戀並超出社會對自戀的許可,包括脆弱/敏感(指難以維持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缺乏內在動機,覺得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誇大其詞/風頭主義(對外在行為限制的不安和不耐煩)。
在心理和行為上一般表現為:自我中心、愛慕虛榮、自我吹噓、支配性、優越感、傲慢無禮和自以為是。
正所謂「黑到深處自然粉」,這些人格陰暗面對於我們的生活並非只有負面影響,反而會帶來不一般的效果。讓我們一同來走進內心的黑暗世界,解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兒。
01. 腹黑的魅力:為什么女人偏愛壞一點的男人?
人們常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我們同樣找到了心理學依據。一項研究發現,初級精神病態是親密關係的正向預測指標。(Ali&Chamorro-Premuzic, 2010)
這類人往往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主動、熱情與承諾,並具有操控伴侶的能力,在初步交往中給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際」的第一印象。
當然,女性對「壞」男人的喜愛也是有限度的,當男性出現攻擊性、反社會行為等次級精神病態特徵時,就會失去女性的親睞。因為隨著人際互動的加深,他們行為中的缺陷便會逐漸展現出來。
02. 內心暗黑的個體不喜歡穩定的戀愛關係?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黑暗三人格的求偶行為,掠奪的、興趣分散式的求偶方式更有助於他們建立短期親密關係,增加基因傳承的概率。
而在短期交往過程中,暗黑人格特質確實能讓人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由於他們過度專注於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不能夠做到延遲滿足,也不擅於做長期的關係投資,因此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
研究者們還發現,黑暗三人格的男性不管在哪個年齡階段都有許多性伴侶,而且對性伴侶的喜好非常廣泛、不加揀擇。(Jonason, Li, Webster,& Schmitt, 2009)
尤其是自戀特質高的群體喜歡所有類型的短期關係。研究發現在控制了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的作用之後,自戀與穩定的戀愛關係、一夜情、朋友之間的性關係都存在顯著的相關,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在社會群體內保持戀愛關係維持自我良好的感覺。
03. 暗黑體質的人偏愛的戀愛風格:現實之愛和遊戲之愛?
現實之愛(遊戲和友誼之愛的結合,通常這類人選擇伴侶看起來更像是商業合作,看重彼此共同的目標)之所以受到黑暗三人格個體的青睞,是因為這是一種理性的戀愛風格,用頭腦算計而不是用心感受。他們追求戀愛關係不會是出於愛慕,而是認為對方對自己有多大可利用價值。
遊戲之愛(視愛情為一場讓異性青睞的遊戲,並不會將真實的情感投入,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只存在於精神病態個體的選擇之中,這與他們追求感官刺激和新鮮體驗的特質相符合。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追求短期戀愛關係時,黑暗三人格對於激情之愛(基於強烈的形體和情緒上的相互吸引,通常為一見鍾情的類型)並不感冒。這可能是由於他們建立親密關係是出於滿足自己的目的,他人的特徵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人是否能夠幫助自己實現內在的需要。
所以他們在短期求偶風格表達的一貫態度是「我到底能得到什麼」,而不是對方的外部吸引力。
04. 性格越黑暗的人,越容易消極怠工?
從社會交換的角度來看,黑暗三人格促使個體以一種違反大多數社會基本準則的方式行事,因此他們在工作表現上會更差,消極怠工的行為也會增多。
馬基雅維利主義在任何情境下都與工作表現顯著負相關,不管他們的權力有多大,組織的集體主義程度高低,他們的生產效率都更低,在工作場合的消極行為更多。
自戀的情況會有一些複雜。自戀者所擁有的權力越大,他們的工作表現就越差。對於個人主義取向的自戀者而言,共同承擔責任和為集體目標而努力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在集體主義文化氛圍很強的組織工作時,他們的工作表現也會變差。
但自戀者擁有的權力越大時,他們的消極工作行為卻會顯著下降,尤其是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公司內。可能是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下,領導者的自私行為更容易被下屬包容。
對於精神病態而言,權力會減弱這一特質與消極工作行為之間的關係。這可能是由於掌握權力的精神病態表現的消極工作行為是超出核查範圍的。比如,精神病態的警官不可能從事一般性的消極工作行為,如偷竊、非工作原因上網,但會表現出一些新奇的反社會傾向,如煽動犯罪嫌疑人使用武力。
05. 成功人士都有一些腹黑人格?
研究發現,黑暗三人格在世界各大公司的高管當中並不罕見。這三種暗黑人格特質在職業發展中,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的。
首先,自戀和精神病態都有自我提升的特點,這種特點更有助於個體在初次見面時獲得成功,特別適合於工作面試。
其次,他們會在獲取資源的過程中使用一些策略。比如,馬基雅維利主義擅長展示魅力和外顯操控;自戀慣用外在形象;精神病態常用威脅......但他們都能夠同時使用軟硬兼施的攻勢,且使用強硬策略的頻次更高。
黑暗三人格會通過使用強迫性的、攻擊性的社會影響策略促進他們在職場上的影響力。這一現象在男性個體身上的表現尤為突出,而那些慣用強硬策略的黑暗三人格個體更容易成為公司的領導,更像是霸道總裁的既視感。
另外,他們也能使用諸如建立工作聯盟這樣的柔和策略,通過逢迎討好、利益交換和幽默感與工作夥伴之間營造一種友好的工作氛圍,在必要的時候利用這種友好來促進工作任務的達成,對方會認為這是出於情感支持而覺察不出其中的利用關係。
06.「夜貓子」性格更「黑暗」?
心理學家發現,相比那些早睡早起的人,夜貓子們表現出更多的黑暗人格傾向。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黑夜有助於那些在群體中採用「騙子策略」的人來隱藏自己。
「在別人熟睡且認知功能減弱的時候佔據一個昏暗的環境進行搜索,對所有追求快生活策略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成效。夜晚的特點也許是能隨意啪啪啪,勾引他人,冒險等等與黑暗性格相關的行為。」
彼得 喬納森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黑暗性格分數越高的人,越覺得自己在晚上效率更高。而且那些晚睡的個體對自己應得的權益更敏感,也更具開拓精神。
07. 腹黑體質看起來更有人格魅力?
不同於「好孩子惹人愛,壞孩子招人嫌」的直覺判斷,我們不難發現在青少年群體中受歡迎的往往不是那些學習成績優異品行良好的學生。
相反,他們可能學習成績一般,愛與老師對抗,表現出更多的敵意動機,欺負和威脅同班同學,但有著很多朋友,在同伴群體中有很高的地位,被同伴看作是領導者、有影響力的人。
這些個體能夠根據情境需要靈活使用脅迫和親社會性兩種策略,前者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後者是通過個人魅力吸引別人,從而使得他們在資源控制和社會支配方面最有可能成功。
寫在最後
黑暗三人格所描述的是介於健康人格和臨床人格障礙之間的亞臨床層面的人格陰暗面,它豐富了人格特質論所包含的內容,更為全面地刻畫了人格的動態矛盾性與複雜性。
當然,人格光明面與陰暗面並非二元對立的關係,我們需要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它的適應性和破壞性,撥開層層迷霧,才能挖掘更真實的自己。
以上。
關於心理學小知識,你還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呢,不妨給我留言哦~
作者介紹:以科學為基,用數據說話。DiggMind,一個數據驅動的智能心理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