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內向,有些人很苦惱。他們認為內向是一種弱點,他們不合群,他們害怕與別人交談,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
我也是內向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試圖讓自己變得外向,至少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外向的人。
例如,在面試中,或者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我讓自己看起來「外向」。
後來,我逐漸意識到內向沒什麼並不好。相反,內向的人有很大的優勢。
有一個關於TED,《內向的人,都有驚人的潛力》的演講。
演講者蘇珊凱恩說:
當小時候參加夏令營時,老師說他想學會合群,所以我表現看起來很合群。當我走過去把書拿出來讀時,老師焦急地對我說,你應該儘量外向些。
後來,她逐漸意識到內向並不是缺陷,有能力的領導者是內向的。
例如,達爾文選擇一個人走進小樹林並斷然拒絕晚宴;幽默作家蓋澤爾在一個孤獨的辦公室中寫作;合伙人瓦茨尼亞就是典型的內向理工男。
因此內向並不是缺點,和外向一樣,內向也是一種個性,每一種個性都有自己的優勢。
因此你不必強迫自己變得外向,內向的人也可以是優秀的。
為什麼內向不是缺陷
首先,讓我們談談大多數人對內向的誤解。
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外向、注重溝通、合作和表達的社會,因此外向者更有優勢。
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類社會,內向無疑是一個硬傷。
凱恩在她的書蘇珊中(是的,TED開頭的演講者)在她的書《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說,在這個以外向為主導的社會裡,外向意味著良好的溝通、自信和誘惑,而內向已成為一種二等人格。
與女性類似,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內向者的自身價值被大大降低,他們常常被誤認為缺乏能力。
因此家長和老師都在傳遞這樣一種觀念:外向的人更善於表達,更勇敢,有更多的機會被欣賞。
你對他們說:
不要總是一個人多出去走走,你通常看起來很少說話,你為什麼不多和朋友聊天呢?如果你如此內向,工作後很難得到提升。
你在這種觀念下長大,不知不覺中,你也覺得內向的人不利於個人發展。
其實,不是那樣的。
心理學家榮格首次提出人格的內向性和外向性,但並沒有說內向是一種缺陷。
他認為,外向者傾向於關注人們的外在生活和活動,並積極參與其中;而內向者則往往被內心世界的思想和感受更喜歡安靜和孤獨所吸引。
因此內向的人不善於交際和無語,而獨自一人會讓他們感覺更舒適。
02內向者可能更有潛力
內向不僅不是缺陷,相反,內向的人更有潛力,主要表現在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內向的人更容易延遲滿足感
心理學家對137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這些科目需要做出選擇
你想在短期內(一周後)得到20美元,還是長期(一年後)得到1000美元。
結果表明,外向性得分越高,短期內越容易選擇較低的報酬;外向性得分越低,即越內向,他們在長期內選擇較高報酬的可能性越大。
換言之,內向的人更容易延遲滿足感,自律程度更高。
在前面的文章中,棉花糖實驗是由前一個棉花糖中的小鳴給出的,有強烈延遲滿足感的人在學術上會有更好的表現和社會上。
因為他們更能抵制長期利益的短期誘惑,更容易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2、內向者對新鮮事物很敏感
一位心理學博士的研究發現,與外向者相比,內向者的多巴胺閾值敏感性更低。
簡言之,內向者對外界刺激更敏感。
因此他們對外界非常敏感,能感覺到風和草。
你可能會認為,在商業活動中,高度敏感的人非常善於捕捉線索。
馬化騰性格內向,平時很低調,很少出現在大眾傳媒面前。
創業初期,他和同事去看客戶,客戶誤認為他是同事的追隨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馬雲的性格的確是內向的。
然而正是內向的性格使得馬化騰對外部信息非常敏感。
馬化騰還是潤迅的工程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以色列開發的聊天工具,名為ICQ。
馬化騰的觸摸靈敏意識到這將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因此他和他的朋友創立了騰訊,並根據ICQ開發了OICQ,現在是QQ。
你看,雖然內向的人不喜歡說話,但他們對新鮮非常敏感,善於感知環境的變化,捕捉有利的信息。
3、內向的人更善於思考
為什麼內向的人總是很喜歡獨處?
因為他們被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非常善於思考。
張朝陽曾自述:
我是一個比較沉默的人,非常內向。我之所以不多說話,是因為我追求真理,這源於對人的關心和對人內心世界的探索,也與學習物理有關。物理學總是想探索事物的根本原因,找出世界上發生了什麼。
他內向而聰明,我們可以從他身上看出內向的力量。
在這一點上,小鳴也是同理心,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的大腦在高速運轉,總是有無盡的問題。(這不是自誇,)
至少有三個領導對我說,「跟你相處這麼久以來,雖然你話不多,但我看得出你是一個非常喜歡思考的人」。
充分發揮內向的優勢
雖然內向的人不喜歡聊天和社交,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
他們的延遲滿足感較高,對短期誘惑的抵抗力較強;對外界高度敏感,善於捕捉線索;獨處時,喜歡思考。
凡事都有兩面性,你不僅要看到自己的缺點,還要忽視自己的優點。
如果你也是一個內向的人,你不需要外向,你應該認識到你的長處。
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同樣,只有改變自己,你才能更加認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