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諾蘭,一個忠誠的「電影騎士」

2020-12-02 澎湃新聞

原創 卷捲毛 看電影雜誌

又一次石破天驚,「沒人之前見過這樣的電影!」

這句話在[盜夢空間]誕生那年、[星際穿越]誕生那年,以及[信條]誕生的今年,竟然都可以循環使用!

而它們的創造者,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被影迷奉為「諾神」的男人!

[盜夢空間]在前幾日燒腦重映,[信條]緊接著就要來逆轉空間。

「正如他在[盜夢空間]中所做的那樣,諾蘭創造了一個世界。」《觀察者》

「[信條]是諾蘭迄今為止最古怪、最令人困惑的電影。」《獨立報》

「諾蘭拍出了他自己的邦德電影。」《帝國》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用心感受它。」《紐約時報》

[信條]有關於「逆轉」的概念,即一個物體或一個人的熵值是可以逆轉的。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電影感的概念。

對[信條]無論評價如何,所有人都不會否認的一點是。[信條]是天生的大銀幕電影。

來了,請大家欣賞「實拍:炸飛機」

或者說,諾蘭的所有電影,都是為影院而生。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在致力提醒人們,為什麼在一個巨大而黑暗的隱秘空間裡分享電影,是如此重要。

很有些狂熱粉絲形容諾蘭什麼「電影之神」、「庫布裡克第二」。要我說,簡簡單單,諾蘭是一個英國紳士。

和他的前輩希區柯克一樣,他的確是英國人(出生在倫敦)。即使在好萊塢多年,諾蘭的口音仍有一點偏倫敦腔,人和電影也更像是英國式的,充滿了英式冷峻和嚴謹。

更有一些英國人的特有堅持。

英國人的血液裡有某種傳統的奇怪因子。比如他們自豪的紳士文化,比如他們點心配下午茶的傳統,比如很多人可能難以想像,很多英國人到現在仍然更習慣寄收紙質信。

諾蘭只要在鏡頭前,便總是一派衣著考究的紳士風度。白襯衫、深色西裝,頭髮梳得井井有條,講話輕聲細語。

麥可·凱恩([蝙蝠俠]三部曲裡的管家)回憶在片場的諾蘭,說他總是大口袋裡藏著一隻小保溫杯,裡面裝滿了英國熱茶。那是他英國風味的小秘密。

諾蘭在片場也總是很安靜的,很溫柔的談話,從不大呼小叫。需要他上前調整時,他也只會走上前給演員一個溫和的小提示。他向來給演員很多自由,因為他對自己選定的人充滿信心。

而諾蘭更多的堅持,則是他對電影追求真實的美學觀。這一點從未改變過。

諾蘭小時候看電影,最喜歡的永遠是那些極具革新性同時又深海般能把人深深吸入的科幻片。

比如啟蒙他導演夢的「偶像」雷德利·斯科特的電影。諾蘭曾說過:

「看[銀翼殺手]時,我記得自己當時深陷其中,並且不斷地幻想將來我也能做這樣的工作。我記得電影的氣氛營造(一個陰雨連綿的賽博朋克世界)十分成功,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是如此深信在銀幕外真的有這樣的世界存在。而在這個世界中,正發生著電影中的故事。」

再比如,作為庫布裡克著名「迷弟」,諾蘭在人前從不掩飾對庫布裡克的超級崇拜。

「當你在銀幕上第一次看到旋轉的空間站,聽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那種光影和聲效的完美結合所帶來的巨大情感共鳴,是永不褪色的。」([太空漫遊2001])

諾蘭後來在[盜夢空間],便用旋轉走廊一幕,致敬了庫導[太空漫遊2001]中的旋轉空間站。

到拍[星際穿越]時,諾蘭直接說「這是我首次把真實的電影體驗高於觀眾去拍攝的電影。」顯然就是回歸到了電影2001的那種直接體驗,拍了一版屬於自己的2001。

從雷德利·斯科特、到庫布裡克,是這些大師的存在,讓諾蘭一直對此電影信念銘記於心:

每部電影都應該有這樣的一個世界,一個有自己合理邏輯的世界。投射在觀眾眼中,讓他們相信,眼前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從[蝙蝠俠]三部曲、到[盜夢空間],再到[信條],諾蘭從此在每部電影中都致力於打造一個「世界」。

每部電影擁有自己獨立完整的世界觀,和獨一無二的氛圍感。這幾乎成了一種終極追求。

所以很多人知道,諾蘭是old fashion的那一派導演,忠於膠片、實景拍攝、力挺影院,而且只拍2D電影,拒絕3D技術。

這不是他傳統老舊,只是他為追求電影美學、創造真實完美的視聽感而願意割捨和犧牲的一部分。

諾蘭迷戀「時空」。時間和空間,幾乎是貫穿他所有電影的一個主題。

史匹柏曾經說過,諾蘭是好萊塢「最後的電影作者」。因為只有他還在不斷創造新的夢,其他導演不過是重複自己。

諾蘭也曾有過一個著名的自我評價:「我是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

諾蘭的奇想從幼年起就經常激情迸發!

學生時代的諾蘭

7歲的時候,父親買了一臺超8攝影機,從此諾蘭就迷上了抱著攝影機拍攝短片。半不大的他帶著更小的弟弟一次次瘋跑在街頭,就是為了拍到兩秒鐘的鏡頭。

諾蘭家有三兄弟。弟弟喬納森·諾蘭是現在好萊塢著名編劇,他倆的合作從[記憶碎片]到[蝙蝠俠:黑暗騎士],一直延續到[星際穿越]。

但據喬納森回憶,兄弟倆的第一次合作得追溯到自己3歲時,哥哥9歲。諾蘭那時在拍一部逐格拍攝的科幻短片,演員全數是住在附近的小孩子。淘氣的3歲喬納森故意入鏡搗亂,還把哥哥氣得皺眉,但哥哥最終也沒對他發脾氣。

從小時候起,諾蘭就幾乎只拍科幻片和動作片。

如果說,「一個電影作者一生都只在拍一部電影。」那諾蘭的「這部電影」在他的處女作時期就已經確立了。

1998年的[追隨],以倒敘作基本敘事語言,在此基礎又將時間徹底敲碎再重新拼貼。從[追隨]到[記憶碎片]再到[敦刻爾克],非線性敘事、倒敘與正敘交織,多線並進,諾蘭一直在探索時間。

[追隨]之外,另一個只有3分鐘的早期短片[蟻蛉](1997)。更是諾蘭之後幾乎所有電影的結構源起。

一個男人在房間內用鞋底捉打地面的小人,當他拍死小人的一刻,身後一個巨人同時露出半張臉,將他拍死在同樣的鞋底之下。

一個無限循環的套層結構,就像被命名為「德羅斯特效應」這種逐次遞歸的視覺形式一般,諾蘭的電影從此對此主題異常痴迷。

在諾蘭的觀念中,時間不是線性的,非順序的。拆解、摺疊、重組、逆轉,便都是可合理實踐的實驗。

[盜夢空間]的「多層套夢」,[信條]的「逆轉時空」,便是諾蘭用時間和空間交織出的敘事迷宮。

諾蘭電影幾乎是「德羅斯特效應」的視覺化

[致命魔術]中,諾蘭寫過一句臺詞,「真正的魔術師會創造出他的同行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樣。」這就好像諾蘭電影的自比,他的電影結構也是一場真正的「魔術」,很少有人能夠效仿。

所以,諾蘭的電影也註定天然為影院而生。它們大多都是結構複雜、視覺宏大的銀幕奇觀。

五維空間、時空逆轉、夢境穿梭......電影或許從誕生的那一時刻,從火車奔馳著駛向鏡頭前的觀眾、把人嚇得驚惶逃竄開始([火車進站]),就是一出「奇觀」。

而諾蘭這位英國紳士,無論在銀幕鋪陳未來、還是復古過去,都在用他的理念和電影美學時刻提醒我們,我們是為什麼如此迷戀看電影。

有人說,這我就懂了,難怪諾蘭是著名的「實景拍攝狂魔」!

江湖上不是總流傳著關於諾蘭的傳說嘛:「燒錢大導」。

比如說這回拍[信條],當劇本上寫著一架飛機撞飛了一棟樓。之前沒合作過的演員羅伯特·帕丁森就會想說「是,這段要拍成電影肯定酷斃!但他們不會真這麼幹吧!」

而合作了很久的老搭檔看了劇本上這段情節,問諾蘭第一句話就是「你想要一架多大的飛機?我應該能給你弄來一架。」

有此搭檔,何其有幸?

某一時刻,當羅伯特·帕丁森走進片場,沒想到吧?!劇組竟真搞來了一架747波音飛機,打算撞進大樓,把飛機炸毀掉!

演員們紛紛感嘆,「這感覺也太真實了...好吧,因為那就是真的!」

如果你知道,在之前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諾蘭已經實景炸了一棟樓,又緊接著在大街上炸翻了一輛卡車。

額,那好像這一回是該炸飛機了!都坐下,[信條]這基本操作!

別懷疑,[盜夢空間]中的旋轉走廊,和[星際穿越]中的五維空間,沒有綠幕,都是諾蘭實景搭建的。

就連[星際穿越]中那一片茫茫綠色的3千畝玉米地,都是自己種的!江湖傳聞,不是最後還靠賣玉米收回成本了嘛(好...牛!)。

基本上,諾蘭運用視效的方法,就是拋棄視效。

因為諾蘭相信:「觀眾能意識到實景拍攝和使用特效的區別。」觀眾會知道這不是綠幕,他們會真正被震撼。

事實上,你當然可以在攝影棚中打造任何一個世界,但是你絕對無法捕捉到它的「真實性」!對諾蘭來說,真實性就是底線,也是一切。

不用綠幕,同時也是為了讓演員儘可能在真實的環境中,貢獻出最真實的情緒表演。

堅持用膠片拍攝(他的所有電影),是因為膠片成像的顆粒感是數字影像無法複製的。

拒絕3D,是因為3D鏡頭會縮小展現在人眼前的畫幅,並暴露特效感。而且本質上,3D框定了一個空間,這和諾蘭電影裡延展「時空」的追求是相悖的。

使用IMAX膠片攝影機,是因為IMAX攝像機解析度和顏色都無以倫比,畫面中可以有著無數細節。

很多人可能難以想像,諾蘭就連配樂也一定要管弦樂隊來完成。因為在他看來,音樂必須得真正的人來演奏,而不是讓機器模擬出來。

可以說,他始終遵循著這麼一種甚為「老派」的製作方式。來製造所有關於「此情此境」的真實感,神奇地創造出那些銀幕奇觀!而那些「真實感」,或者也可以換個名字, 叫「電影質感」。

在這個迅速變革的時代,這樣的諾蘭,即使在好萊塢,也顯得足夠特立獨行。

一盤卡帶、一臺機器、一個放映員,這種[天堂電影院]一般的配置,幾乎構成了我們幼年對膠片電影的全部記憶。

而諾蘭其人其作,竟然就有這樣一種「老派」與「革新」和諧共存的奇妙特質!總之,不愧是英國人諾蘭!

「共同觀影的體驗已經傳承了很多代...電影院就像我的家。」

就在今年疫情最嚴重、全球影院歇業的3月份,心懷責任感和熱誠心的諾蘭還曾在《華盛頓郵報》上發文,呼籲大家重視電影院的重要性。

「影院最大的吸引力,其基礎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性——想要在一起的渴望。也許,你跟我一樣,曾以為自己去看電影是為了環繞音、零食、汽水和爆米花,或大明星。但其實不是,我們去影院是為了彼此。」

小時候曾為影院的浸入感倍感震撼,從此就致力於為全人類打造銀幕終極震撼的諾蘭,想來,竟頗有些古典騎士之風。

而這位騎士,不拿劍,不護君主,他是最忠誠無畏的「電影騎士」。

諾蘭,或許為廣大影迷所愛,但又註定被很多影評人(和獎項)低估。是不是大師,留待時間去證明。但此時此刻,感謝有導演諾蘭。

原標題:《英國人諾蘭,一個忠誠的「電影騎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5部影片入選美國電影目錄,諾蘭《黑暗騎士》在列
    《蝙蝠俠:黑暗騎士》海報每年的12月,美國國家電影目錄(National Film Registry)都會往自己的榜單裡添加全新的成員,今年也不例外。據報導,國家電影目錄今年的榜單已經公布。包括《蝙蝠俠:黑暗騎士》、《發條橙》、《怪物史萊克》、《拆彈部隊》在內的25部影片均入選該名冊。美國國家電影目錄(National Film Registry),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最優秀的電影的集合。
  • 盤點諾蘭導演的5部高分電影,盜夢空間才排第三,第一名實至名歸
    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沒有拍過爛片的傳奇導演,他導演的電影沒有超過十部,可每一部都在國內外獲得了超高的評價,被譽為唯一沒有拍過爛片的導演,《蝙蝠俠:黑暗騎士》甚至成為了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那麼,諾蘭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做到拍出來的電影叫好又叫座?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盤點。
  • 「盜夢者」諾蘭專訪:我不想以中立的態度拍電影
    就算是一個小鏡頭,例如一個手腕上手錶的鏡頭,和一千個人在街上奔跑的鏡頭,在電影屏幕上呈現的尺寸跟重要性都是一樣的。」以下是諾蘭專訪全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於2001年推出了影片——《記憶碎片》。在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背後,是無政府主義者小丑的解放,是將巴黎街道如摺紙般摺疊,是將整個故事的敘事線隨意擺弄的王者,這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一個儘可能避免特效與多鏡頭,只鍾情於一臺攝影機的傳統主義者。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遇到了當時41歲,正在拍攝他第三部《蝙蝠俠》系列影片——《黑暗騎士崛起》的諾蘭。那會,他與同事在離「好萊塢」標誌牌幾英裡處的一間還算舒適的房子外工作。
  • 諾蘭獨特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但是很少有人喜歡到了第三幕的結尾還做出改變,當我想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結尾時,我想到的是歧義性。克里斯多福·諾蘭諾蘭的電影往往喜歡在職員表滾動字幕之後很久才結束,有時候他會只用一個簡單的鏡頭。其他時候,他喜歡將所謂的故事最後一部分,引向這樣的效果。
  • 諾蘭:我最喜歡的28部電影
    諾蘭說:「很少有電影會像此片一樣著力於幾個絕望男人之間活力的單純刻畫。 在2015年倫敦電影界的一次演講中,諾蘭使用《阿拉伯的勞倫斯》為電影做宣傳。 諾蘭說:「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電影,是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人們沒有意識到它有多偉大,可能是因為它有四個 小時長吧。」
  • 《蝙蝠俠:黑暗騎士》和《守望者》,誰才是超英電影的No.1?
    02《蝙蝠俠:黑暗騎士》完美兼顧了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這幾乎是一個共識。從豆瓣評分的差評率就可以看出,即便有人不承認它是超級英雄電影的天花板,也少有人會否認這部電影在兼顧藝術和商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它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全球累計票房超過了十億美元,成為了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超級英雄電影。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如果你熟悉諾蘭的電影,就會了解他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迷戀,打亂重組時間線、夢境中不同的時間線尺度、多條時間線交匯,這幾乎就是貫穿他所有電影的母體,他玩起時間逆轉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後來安德烈·巴贊在《電影是什麼》這本書中,也對這個概念有過論述,攝影「創造一個看起來與現實世界相像,但具有它自己的時空界限的理想世界。」 某種程度上諾蘭在《信條》裡就創造出了這樣一個「理想世界」,借著角色之口說出了那句電影的結束不過只是某種永恆性的時間存在的開始。
  • 《盜夢空間》上映 好萊塢天才導演諾蘭作品盤點
    《黑暗騎士》都是好萊塢史上裡程碑式的電影。2008 《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年暑期檔是超級英雄電影大爆發的一年,但無論是像《通緝令》這樣的水準之作,還是《地獄男爵2》和《鋼鐵俠》這樣的票房炸彈,在一部電影前都瞬間黯淡無光:那就是08年一整年的影壇話題焦點:《蝙蝠俠:黑暗騎士》。
  • 1.65億成本,經典科幻電影重映全球票房出爐,諾蘭再分一杯羹
    在航空航天上,相當於能把一個又一個人造衛星升至外太空,去探索宇宙奧秘的高科技玩意,這並不是一般國家能夠打造出來的。 《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和《信條》,諾蘭三連映偉大構想基本實現,打頭炮的便是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穿越》。
  • 進入《天能》導演諾蘭的世界!這些電影英文金句你看懂了嗎?
    今天小幫手精選 5 部諾蘭經典電影,一起來看看裡面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金句!這樣的逆行技術可使一切歸零、世界消失,電影裡的主角們為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行動。電影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它的片名 TENET 採取了回文技巧,也就是正著念、倒著念的發音都一樣,恰好呼應了劇情正、逆時主軸。句子中的 What’s happened 其實是 What has happened 的縮寫,是一個比較口語化的用法,一般不能出現在正式書寫中。
  • 諾蘭新片《信條》定檔,智商碾壓警告!
    對於諾蘭此人,小毒相信,就算你認不出他的臉,但一定有看過或聽說過他的作品,也見過「信諾蘭,得永生」這個在網際網路論壇裡流傳甚久的梗。對於《信條》這部號稱在諾蘭作品中耗資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燒錢大製作,很多諾蘭影迷已經期待很久了。
  • 1.65億美元成本,經典科幻電影重映全球票房出爐,諾蘭再分一杯羹
    中國崛起其中就包括文化崛起,而影視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重工業科幻電影是電影體系中的航空母艦。在航空航天上,相當於能把一個又一個人造衛星升至外太空,去探索宇宙奧秘的高科技玩意,這並不是一般國家能夠打造出來的。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諾蘭蝙蝠俠三部曲是哪三部?
    諾蘭蝙蝠三部曲是《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與《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這三部。《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是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拍攝,克裡斯蒂安·貝爾、麥可·凱恩、摩根·弗裡曼、加裡·奧德曼等主演的三系列電影。
  • 美國電影土星獎提名揭曉 《黑暗騎士》11項領跑
    搜狐娛樂訊 第35屆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土星獎(Saturn Awards)提名名單近日揭曉。由克裡斯託夫-諾蘭執導、美國本土票房5.33億美元的《黑暗騎士》獲得了11項大獎提名,領跑電影類獎項。電視劇《迷失》在電視類獎項中也獨佔11項提名,成為奪獎最大熱門。
  • 諾蘭的電影《致命魔術》,電影本身就是魔術表演
    諾蘭的電影是反映不了多少真實人性的,但依然可以稱為偉大的電影,因為數學的邏輯美也是令人陶醉的,用電影表現數學美,導演非得有超高的IQ不可,看的出來諾蘭欣賞聰明人,這也讓他的電影有點三觀不正,總是技高一籌的聰明人笑到最後,不管這人幹了多少壞事。
  • 諾蘭:10年《盜夢空間》,50年迷宮夢影-虎嗅網
    這次拍攝經歷在年幼的諾蘭心中植入了一個想法——關於電影的憧憬與夢想。原本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卻被諾蘭用最會講故事的方式「烹」出了令人眩暈的「大餐」。可以說燒腦、好玩又好看。「2008年,諾蘭帶著第二部蝙蝠俠成功歸來。《蝙蝠俠:黑暗騎士》終於讓諾蘭一戰封神——基調黑暗,故事成熟,風格明顯,主題深刻。
  • 諾蘭親解《星際穿越》的秘密 「時間是影片的頭號反派」 – Mtime...
    從《黑暗騎士》到《盜夢空間》,儘管諾蘭的作品從來不乏宏大主題,但是《星際穿越》仍是迄今為止諾蘭最大氣磅礴的一部電影。這個史詩性的故事講述了人類瀕臨滅亡之際,一隊太空人為拯救人類,踏上一段穿越空間與時間邊境的星際之旅。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諾蘭的電影上映已然不僅僅是一次電影事件,它是文化事件,是政治事件,在2012年《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上映後甚至引發了影院槍擊案的暴力事件...... 自《黑暗騎士》之後,諾蘭每一次出手,都像是一次盛大的嘉年華,一場事先張揚的驚奇秀。
  • 人物|諾蘭:不享受遊戲,而是製造遊戲規則
    剛剛50歲的諾蘭,在影迷心中已被「封神」。諾蘭此前執導的十部電影中,除了2002年的《失眠症》豆瓣評分7.5外,其餘9部均在8.4以上,更有《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三部在9.2以上。這個成績足以讓諾蘭成為影史傳奇,也難怪人們將其第11部電影《信條》視為疫情之後的救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