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幻大作《信條》於九月四日正式在國內上映相信已經有許多小夥伴已經去影院觀看了這部科幻大作,但小夥伴可能對劇中某些劇情很疑惑那麼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小夥伴們的疑惑。
疑惑點一
電影推薦高中物理物理學習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作品電影電視 -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作品
《信條》裡向人們展現了多少物理知識?
眾所周知每一補科幻大片的背後都有強大的物理學的支撐《信條》同樣也不例外,那麼《信條》裡到底有多少物理知識呢
熵 -
片中出現的那些神秘的逆向武器,其運行軌跡與正常武器相反,子彈可以從彈孔裡自動回到槍膛。據說它們是由核裂變的反向輻射物製成的,熵也是的
那麼熵是什麼呢?
熵是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在1854年提出的概念,是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中引入的一個參量。
用最通俗的話來講,熵就是用來代表一個系統混亂程度的。熵越高,說明系統越混亂,反之則表示系統越有序。
熱力學第二定律定義了熱量不能從低溫的物體自發地轉移到高溫的物體,之於熵來說就等於世界上的事物都無法自發地趨於有序,而是越來越混亂,
時間鉗行運動 -
男主角通過旋轉閘門回到過去時,身邊的人提醒他注意「時間鉗行運動」。在結尾那場大戰中,紅藍兩隊也採用時間鉗行運動進行作戰。
- 鈽 -
反派薩塔爾苦心孤詣要尋找能夠改變世界的9種算法,其中一個就是鈽元素,尤其是鈽241。在他小時候曾經撿拾過散落的鈽,其他人都為此喪命,唯獨他活了下來。
疑惑點二
《信條》中結尾尼爾如何進入地下的疑問?
《信條》裡有一個轉換門,我稱之為「U型門」,像U型磁鐵一樣,角色從一端進去,另一端出來,就可以逆行時間。
其實這是一種形象設計,因為角色逆行「往回走」,只是一個比喻,U型門的原理是讓時間逆行,而不是讓角色逆行,角色始終是在向前進的。如此設計,是導演為了方便大家理解。
由於是逆行時間,為了避免出門的時候,與進門的自己撞門滿懷,才設置了這種「U型結構」,門的出入口之間安置了一個玻璃牆,這是一個獨立的隔離空間,一牆之隔同一空間兩個時間。尾尼爾是這樣進入地下的吧。
疑惑點三
《信條》是否違背電影自身的設定?
答案是沒有,雖然電影票房艱難突破兩億,諾蘭在電影裡植入任何設定都是可以的,這是做電影和看電影的常識,那怕他植入了一個子虛烏有的物理學猜想,都完全可行,他可以這麼做,可是他把它僅僅做成了一套快餐,即便是他絞盡腦汁想出來了,他自己卻沒有認真對待,他把創意誤解為深度。用了一系列的場景將這個設定搭建了起來,做成了創意大廈,只是這個大廈裡,沒有人。
諾蘭的電影與其他難懂的藝術片、文藝片不同,他喜歡在電影裡暗藏許多解謎線索。他一邊用深刻的劇情、炫麗的畫面和出彩的配樂為觀眾編織謎面,一邊又在顯而易見的地方書寫謎題的答案。在《盜夢空間》裡,女主角艾倫·佩吉飾演的艾裡阿德妮是一位「造夢師」,為團隊打造夢境迷宮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艾裡阿德妮(Ariadne)這個名字取自於希臘神話裡一位國王的女兒,她愛上了要去迷宮裡斬殺牛頭人的忒修斯,於是交給忒修斯一個線團,幫助忒修斯順利走出迷宮。因此,在希臘神話中,艾裡阿德妮也被稱為「迷宮的主人」。諾蘭在《盜夢空間》裡還特地為艾裡阿德妮安排了一場手繪迷宮的戲,用一根線描出了紙上迷宮的出口,和她在希臘神話中的形象不謀而合。
疑惑點四
《信條》的觀影體驗
《信條》的觀影體驗不太好,從多個方面可以看出來.例如豆瓣評分僅為7.9分票房也才艱難破兩億。《信條》作為諾蘭的最新作品,可以說是將這種觀影體驗發揮到了極致,讓人驚嘆於他對於電影細節的考究。在整部電影裡,任何諾蘭鏡頭中故意讓觀眾看見的、故意重複多次的臺詞和人物名字,那些著重拍攝的宏大場景和藝術作品、符號,都是諾蘭為觀眾布下的謎底。
但是奈何觀眾看不懂吶這也導致了《信條》豆瓣評分低的一大原因。所以面對諾蘭的電影「一定要二刷、三刷」「諾蘭電影裡的一切細節都是有意為之」、「一定要二刷、三刷」。他在電影裡建構的一切巧思和暗示,都能讓觀眾在走出電影院後、回家路上的時候、洗澡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反覆回味和思考。這種通過電影餘震帶來的觀影體驗,正是諾蘭電影的魅力所在。
因為疫情關係許久沒有踏入影院的朋友們,可以像我一樣把《信條》當作是擁抱影院的契機。「一定要二刷、三刷」諾蘭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在影院觀看優秀電影的體驗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被流媒體取代的。他的電影足夠精彩到讓人無法快進、讓人不想錯過畫面中眼睛能夠捕捉到的任何一個細節、讓人駐留在漆黑的影院裡看上兩遍、三遍,讓人逐字逐句逐幀地感受關於電影的一切。
疑惑點五
諾蘭新作 《信條》有原著嗎?
必須有原著呀《信條》是根據科幻小說改編而來的但是原著小說只是被用來參考而已。劇中更多劇情來自於導演的構想。
而到了中段尼爾進入空港倉庫聽導遊介紹藝術品區的安保系統時,本應匹配緊張情節的電子配樂卻在此處無故加強,甚至蓋過了導遊的說話聲音,完全不匹配的配樂成就了尷尬的節奏。當然你也可以反問,憑什麼說這首配樂就是用來匹配緊張情節的?對不起,不是我說的,是諾蘭就是這麼幹的。Freeport這首配樂,最早並不是在這裡出現,而是在男主與尼爾潛入軍火販的豪宅時最先響起的,那是一個典型的間諜類型片執行任務的橋段,氛圍與旋律的對位讓觀眾加深了對這首/這類電子樂的固有印象——它就適合配這種情節。
想要看懂《信條》得看懂這五個問題。
問題一:銀色車爆炸了的後續(前情)是什麼?在正序時間線上,我們可以往後擬追溯銀色車的動線,那往前呢?這個翻倒爆炸的銀色車殘骸,在正序時間線上,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在高速公路上存在了?
問題二:銀色車裂開的後視鏡,在正序時間線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裂了?
問題三:最後坑洞裡,在正序時間線上,尼爾的屍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躺在門後的?
問題四:最後大戰中,被紅藍兩支部隊炸過兩次的大樓,真的存在過嗎?
問題五:奧斯陸紅藍廳的搏鬥中,玻璃牆上的子彈洞,在正序時間線上,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存在的?
不知各位看官對《信條》怎麼看
本文屬於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