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這5個名詞和人物,諾蘭電影《信條》「燒腦值」直降兩顆星

2021-01-14 美人豐盛

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啥是熵?)、場景和節奏變化快(逆轉門都出現在哪裡?)、人物關係不清晰(普希亞目的是什麼?)。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你看完本文後,《信條》「燒腦值」直降兩顆星……

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在人生的關鍵節點,總會出現一個關鍵的人或靈感,來引領你的走向。有時,我們把這個人稱之為貴人,把這種靈感當作「佛祖保佑」。

昨天在影院看完諾蘭的《信條》,突然發現一個可能性:

那些保佑你的靈感,不是佛祖,而是通過「時間鉗形運動」回到當下的「未來的你」。

已經瞭然當下的他,只是回到當下幹預,重走一遍自己的人生之路。

《信條》男主就是如此。

雖然他不配擁有姓名(是的,這個男主沒有名字),在未來,他是拯救世界的組織——「信條」組織的創始人,他通過「時間鉗形運動」的逆轉門回到影片開頭,重新幹預了一遍拯救世界的行動。

這一次,他們成功了。

01解讀《信條》中,5個幹擾你看懂電影的名詞

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場景太陌生。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看懂後,電影燒腦程度直降兩顆星。

影片首先出現的物理名詞是熵。

男主經歷了中情局在烏克蘭戲劇院對他的「忠誠測試」後,被派到一個研究所,一個身著制服的女研究員向他說明了任務。

就是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世界大戰是什麼呢?

就是未來人用逆向武器攻擊現在,毀滅世界。

說到這裡時,女研究員提到了熵。

熵,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通俗地說,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像老子說的那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熵就是這樣,在宇宙中只要有一個物質,就會越來越混亂。比如說一個裝修的新房,從擺進去第一個沙發以後,就越來越雜亂。或者一顆子彈碰觸到玻璃,子彈殼、玻璃碎片、爆發熱量等越來越多,這就是是熵的正常運轉,熵增。

但是如果打碎玻璃的子彈也沒有爆發碎片和熱量,反而熱量減少了或子彈消失了,那就說明體系在逆向運轉了。

影片當中,科學家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研究出了一套算法,可以讓世界通過熵變,實現世界逆轉(不只是時間逆轉)。

第二個名詞,世界湮滅(或叫宇宙大爆炸)

女研究員和普希亞都向男主說過世界湮滅這個詞。

為何逆轉會引發世界湮滅?

影片中的解答是,當正向和逆向熵相遇,就會產生瞬間粉碎,讓能量歸零,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世界湮滅。

記得《三體》中,也有類似的概念:宇宙必須回到零維,才能重新產生生命。而要實現零維,就必須要讓熵增到極限,產生宇宙大爆炸。

而《信條》中世界湮滅、宇宙大爆炸概念,指的是正向和逆向相遇即會引發,比如正向的男主和逆轉時間的男主相認時,這兩個人都會瞬間粉碎。

第三個名詞,鈽241

鈽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是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投於長崎市的原子彈,就使用了製作內核部分。

在影片中,作為未來人「奸細」的薩特,就是因為小時候在家鄉斯塔克12找到了鈽,才有資本與俄政府達成協議,由他「承包」斯塔克地域的一切作業的。薩特也因此擁有了獨一無二的資源。

影片中,鈽241是女科學家研究的「逆向演算機」9部件中的最後一個,前8個薩特已經找到。

第四個名詞,逆轉門和時間鉗形運動

影片中出現了「逆轉門」的概念,這個門也是利用熵變原理髮明的,薩特第一次使用它,是在高速公路上指著妻子,向男主要箱子那一段。

逆轉門一共出現在四個場地,機場自由港(男主與自己打起來)、塔林港口(男主被審問)、特隆赫姆外海(信條藍隊激戰地)、斯塔克12。

「逆轉門」出現的地方,都是進行時間鉗形運動的地方。

時間鉗形運動,顧名思義,就是你對過去發生的不太滿意,那麼可以開始時間鉗形運動,回到過去,通過幹預改變未來。

影片中發起過多次時間鉗形運動,包括女主回到船上阻止丈夫薩特自殺,解救兒子。

名詞五: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出現過多次,是尼爾講給男主的,當時男主正懷疑,為什麼未來人會想毀掉過去,過去的人類祖先沒有了,那麼不也沒有他們了嗎?

於是尼爾給他講了祖父悖論: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母呢?

未來人雖然忌憚祖父悖論,但卻相信平行宇宙,認為可以放手一搏,沒準可以重新創造一個更純淨的新世界,反正未來人對當時的世界也絕望了。

02解讀《信條》影片,五個最關鍵人物的動機和目標

《信條》的故事主線一共有五個關鍵人物,了解他們是誰、出現的動機和目標是什麼,對看懂電影幫助很大。

第一,薩特:生於核武之地,目標重啟世界

影片放映半小時後,大反派薩特才出現。

他是一位買900萬美元的假畫也毫不手軟的巨富,也是因為得不到妻子凱特的愛而想毀掉她的瘋子,表面上是巨富俄羅斯天然氣商人,其實是靠販賣元素髮家。

男主是靠著凱特的介紹,才搭上了薩特。

二人是清晰的敵對關係——男主的任務是阻止未來人使用逆向演算機,而薩特的任務就是找到並使用逆向演算機毀滅世界。

薩特是一個內心缺乏愛,也沒有任何信仰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未來人會找他擔任毀滅世界的的責任人。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多財富,最美麗的妻子,但薩特的生活卻沒有一絲陽光,這都緣於他是一個格局極小、見利忘義、殺人心不跳、自私自利的渣男。

如果不是因為想和男主合作,他早就下手殺了妻子凱特,沒什麼別的原因,只因她的心不臣服於他。

他不理解妻子凱特為何看不起他、一味想離開他:

「是我養著你,你憑什麼高風亮節!」

利用男主的憐憫心,薩特用槍頂著妻子的腦袋,要來了逆轉武器。

薩特人生的一切都是做交易,不理解什麼是信仰:

「我只是在做交易,你們呢?你們為之戰鬥的事情,你們一無所知,只知道對自己的信仰狂熱。」

最後,他想用自己的死亡觸發算法,想和世界同歸於盡。

第二,普希亞:曾是信條成員,目的是幹掉男主

普希亞,是男主在想找俄羅斯軍火商找的線索時,遇到的印度女人(開頭用特工爬樓繩索跳入高樓那一段)。

當時看的時候以為普希亞和男主是偶遇,實際上是普希亞設計了這場相遇,目的就是讓男人找到他,進而對男主進行利用。

普希亞是「信條」組織的背叛者和投機者,她原本受僱於男主,但她使用了時間鉗形運動回到過去,成為故事的講述者。

是她指引男主找到薩特,走上信條組織之路。

但也是她中間改變計劃,想殺掉凱特及其兒子,再殺掉男主,從中謀取巨大利益。

至於想取而代之,還是歸附於薩特,不得而知。

第三,尼爾:男主的戰友、信條的烈士

尼爾是一名英國特工,一開始以為尼爾是受僱於美國中情局或者普希亞的時候,看到最後才明白,尼爾是受僱於未來的男主,他回到「過去」協助男主進行一系列間諜行動,並多次拯救男主,最終犧牲。

男主到明白了,尼爾的僱主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他是最忠誠的同伴,是拯救過世界的信條烈士。

第四,女科學家:無意成為世界的毀滅者,後悔自殺

研究逆向算法的女科學家在影片中是一個隱形人物,也是最關鍵的人物。

劇情對她三三兩兩的交待,讓觀眾這一段電影背景故事充滿了開放式的遐想。

女科學家在未來某個時間研究成功了逆向算法後,卻像當年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一樣後悔了(海默曾說: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於是,她把逆向演算機分成了9個部分,分別藏到了擁有核武器的9個國家的核彈安全房,之後自殺。

女科學家自殺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不希望自己再被利用繼續進行此類研究,也有可能是被當局威逼自殺。

很有意思的是,這個研究成功逆向算法的科學家,和電影開頭的研究逆向子彈的女研究員都是女性。

第五,男主:美國頂尖特工,回到過去二次拯救世界

男主是一名頂尖的美國特工,他對一切充滿懷疑,但卻擁有忠誠的品質和堅定的信仰。

影片開頭,他在劇院執行任務被抓,同伴背叛了,但他選擇了吃下「死亡膠囊」。

結果,選擇死亡的人卻是最終活下來的人,他被選派參加「信條」組織,執行拯救世界的任務。

注意,這是第二次執行任務,說明第一次任務失敗了。

男主之所以能成為信條組織領袖,一是因為他對逆向時間流轉的快速適應能力(進入逆轉門能快速學會駕駛車輛、能用未來人思維揭發普希亞等),二是由於信仰的堅定(即使不知道自己是未來人,但仍然選擇守護地球)。

僱傭男主的人告訴他:

只有「信條」,才是他們的終極武器。因為這是一場即使透徹本質依然有可能失敗的戰爭。

害!這不就是人生嗎?

相關焦點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諾蘭的電影就是有一種魔力——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罵爛片。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達成一個共識:「用全新的視角看世界」,這也是在《信條》預告片裡以及小黑在結尾處說的話。諾蘭打破了這種模式,構建了影視劇裡看時間的新角度。熵不熵的先不用管它,就是給我們的生活常識加了個物理學名詞。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但針對《信條》中的時間逆轉這件事,諾蘭的確沒有做到讓觀眾充分理解,至少我個人是沒辦法滿意的。 如果你熟悉諾蘭的電影,就會了解他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迷戀,打亂重組時間線、夢境中不同的時間線尺度、多條時間線交匯,這幾乎就是貫穿他所有電影的母體,他玩起時間逆轉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其實,只要弄清以下5個燒腦問題,自然就能看懂了。01.如何「逆轉時空」?如果你對整部電影的故事完全一頭霧水,那麼你首先得去理解電影最基本的「逆轉時空」概念。在同一個時空中,「逆轉」後又可以再用另一部「逆轉機」,讓你變回順向的直線時空,就像「主角」以逆轉時空方式拯救伊莉莎白·德比茨基飾演的女主角後,他和搭檔尼爾(羅伯特·帕丁森飾)都逆轉時空了好幾次。02.在同一時空會有多少個「主角」?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上映三天以來,《信條》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為2.04億元,全球票房累計1.5億美元。票房之外,《信條》的口碑在IMDB、Metacritic、爛番茄、豆瓣等評分都低於諾蘭以往的作品。國內書影音網站豆瓣上的評分目前為21萬人打出的7.8分。
  • 等待諾蘭神作帶我們再次步入影院——《信條》值得我們期待嗎?
    而更重要的是,TENET這個單詞,出現在Sator Square中,這是由8個字母,其中包括5個輔音,3個元音組成的5個來回文詞彙石板,無論是左右上下還是交叉,都能組成來回文。Sator Square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龐貝遺蹟上,而龐貝城於公元79年被火山掩埋。
  • 《信條》評分跌至7.8,諾蘭走火入魔,科幻版「007」一言難盡
    我也想把這種魅力和能力帶進我們的電影,我也想帶著觀眾一起環遊世界。」所以諾蘭這次真拍了新作《信條》,於9月4日在內地上映。堪稱一場聲勢浩大的末日騎士「時間之戰」,「科幻版007」。為了實現兒時夢想,導演諾蘭是下了苦功的。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用片中科學家蘿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 諾蘭導演的電影《信條》,英文原名「TENET」究竟什麼意思?
    2020年慘澹的國際影壇卻有一部石破天驚的大作橫空出世,諾蘭導演為2020年幾乎空白的人類電影歷史濃墨重彩地寫下一筆,一部《信條》讓多少人為之驚嘆。電影《信條》再次證明不用試圖去理解諾蘭導演電影複雜的內涵,就連電影的名字「TENET」都是一個值得琢磨的事情。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因此逆轉狀態下,人類無法自主呼吸,需要時刻佩戴氧氣罩,這就構成影片中,區分人物正向狀態、逆向狀態的一個重要標誌。我覺得諾蘭最牛逼的地方,不是提出這個概念,而是在玩。相比較下,《信條》確實少了點內味兒。得承認,對比這幾部來說,《信條》總體色彩是偏弱的。最顯著的缺點是,無法讓觀眾共情。這部片,更像理科生想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告訴你關於時間的新玩法,更新敘事的新方法。唯二兩處動情處,是男主和夥伴尼克的生離死別,還有對女主的人性化寬容。也就點到為止,沒有過度延伸。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重磅新片《信條》登陸中國院線首映。作為(後)疫情時代影院復工以來迎來的首部好萊塢超級大片,《信條》被寄予了救市厚望。上映三天以來,《信條》在中國內地累計票房為2.04億元,全球票房累計1.5億美元。票房之外,《信條》的口碑在IMDB、Metacritic、爛番茄、豆瓣等評分都低於諾蘭以往的作品。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電影《信條》豆瓣評分跌至7.9分,諾蘭這回腦迴路跑得太快了
    英國導演諾蘭的新作《信條》,播出之前被寄予厚望。可上映後卻反響平平,觀眾紛紛詬病跟不上諾蘭的思路,整個觀影的過程就是迷茫的2個半小時,出電影院整個人感到很累。影片由於節奏太快,導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思維脫節,沒有幾個人能在第一遍看完電影後完全明白故事所有內容,這使得本片的觀後感非常一般。在豆瓣上評分由一開始的八點幾分跌至7.9分。
  • 《信條》裡的戈雅是誰?淺談諾蘭電影裡的藝術美學
    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正在全球熱映。有人說,這可能是第一部首映後沒有任何差評的電影,因為當你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甚至可能都沒有搞明白自己到底看沒看懂整個故事。不過,你可以看不懂電影中關於"熵"和"時間鉗"的物理學原理,也可以想不通電影裡提到的"祖父悖論"。
  • 理解這三個概念就能看懂《信條》諾蘭是怎麼逆轉時空的 星際穿越
    諾蘭的《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都是有關時空扭曲、時空穿越的高概念電影,再加上剛剛上映的《信條》構成了諾蘭的時空三部曲。 在諾蘭的電影《信條》中,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如果說《盜夢空間》玩了5層有序的夢境(時間流)嵌套,那麼《信條》的精妙複雜之處就在於——N次時間穿梭的無序嵌套。 所以,不妨在觀影前先來做做預習功課。 《信條》同樣面臨這個問題,但諾蘭「狡猾」地交給片中人物尼爾去解釋。 一個設定是:如果順勢的我和逆熵的我碰面,兩個「我」會一起灰飛煙滅。 所以,如果只是在同一個時間點逆轉自己的時間流,但在一個時空不能存在兩個自己——除非穿隔離服或呆在隔離區。
  • 影評|諾蘭就是為了讓你去影院,才把《信條》拍得這麼難懂
    解讀《信條》,除了敘事結構,還需弄懂諾蘭獨創的「時間宇宙」。這是一部類似回形針一樣的電影,頭尾相連,中間又可以相互對照。和《信條》英文片名《TENET》一樣,順著和倒著拼讀都一樣。電影開頭基鋪劇院的反恐行動和最後的時空混戰,都發生在過去的同一天,首尾銜接。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十年後,很多人在這一幕中,看到了《信條》散場後放空的自己。這一次的《信條》,顯然也是這一題材時隔十年的歸來。當我們細究上述每一部作品的內核時,往往會得出與華麗表面截然不同的樸素概念。追蹤、失憶、複製人、思想植入……所有概念都難言初創,可被諾蘭包裝後卻是另一番「不明覺厲」風味。
  • 「星期五文藝」360度解讀諾蘭《信條》
    星期五言:如果你看完諾蘭的《信條》後一臉懵,再或者乾脆你中途睡過去了,千萬彆氣急敗壞,責任不在你!本人壓根就沒覺得諾蘭算的上是好萊塢式的合格編劇。換句話說,他的強項並不是講故事!再退一步說,即便諾蘭是個好編劇,在我看來,要把如此一個複雜的「時間」概念講明白,那麼電影150分鐘的時長至少要翻倍。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信條》高清正版來了。這是一部評分不算高,但爭議非常多的電影。喜歡的人反覆狂刷,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細節。不喜歡的人要麼不明覺厲,要麼直接在影院看睡著了…不過,今天條姐最想聊的,不是《信條》。而是拍出了《信條》的傢伙——克里斯多福·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