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啥是熵?)、場景和節奏變化快(逆轉門都出現在哪裡?)、人物關係不清晰(普希亞目的是什麼?)。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你看完本文後,《信條》「燒腦值」直降兩顆星……
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在人生的關鍵節點,總會出現一個關鍵的人或靈感,來引領你的走向。有時,我們把這個人稱之為貴人,把這種靈感當作「佛祖保佑」。
昨天在影院看完諾蘭的《信條》,突然發現一個可能性:
那些保佑你的靈感,不是佛祖,而是通過「時間鉗形運動」回到當下的「未來的你」。
已經瞭然當下的他,只是回到當下幹預,重走一遍自己的人生之路。
《信條》男主就是如此。
雖然他不配擁有姓名(是的,這個男主沒有名字),在未來,他是拯救世界的組織——「信條」組織的創始人,他通過「時間鉗形運動」的逆轉門回到影片開頭,重新幹預了一遍拯救世界的行動。
這一次,他們成功了。
01解讀《信條》中,5個幹擾你看懂電影的名詞
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場景太陌生。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看懂後,電影燒腦程度直降兩顆星。
影片首先出現的物理名詞是熵。
男主經歷了中情局在烏克蘭戲劇院對他的「忠誠測試」後,被派到一個研究所,一個身著制服的女研究員向他說明了任務。
就是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世界大戰是什麼呢?
就是未來人用逆向武器攻擊現在,毀滅世界。
說到這裡時,女研究員提到了熵。
熵,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通俗地說,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像老子說的那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熵就是這樣,在宇宙中只要有一個物質,就會越來越混亂。比如說一個裝修的新房,從擺進去第一個沙發以後,就越來越雜亂。或者一顆子彈碰觸到玻璃,子彈殼、玻璃碎片、爆發熱量等越來越多,這就是是熵的正常運轉,熵增。
但是如果打碎玻璃的子彈也沒有爆發碎片和熱量,反而熱量減少了或子彈消失了,那就說明體系在逆向運轉了。
影片當中,科學家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研究出了一套算法,可以讓世界通過熵變,實現世界逆轉(不只是時間逆轉)。
第二個名詞,世界湮滅(或叫宇宙大爆炸)
女研究員和普希亞都向男主說過世界湮滅這個詞。
為何逆轉會引發世界湮滅?
影片中的解答是,當正向和逆向熵相遇,就會產生瞬間粉碎,讓能量歸零,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世界湮滅。
記得《三體》中,也有類似的概念:宇宙必須回到零維,才能重新產生生命。而要實現零維,就必須要讓熵增到極限,產生宇宙大爆炸。
而《信條》中世界湮滅、宇宙大爆炸概念,指的是正向和逆向相遇即會引發,比如正向的男主和逆轉時間的男主相認時,這兩個人都會瞬間粉碎。
第三個名詞,鈽241
鈽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是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投於長崎市的原子彈,就使用了製作內核部分。
在影片中,作為未來人「奸細」的薩特,就是因為小時候在家鄉斯塔克12找到了鈽,才有資本與俄政府達成協議,由他「承包」斯塔克地域的一切作業的。薩特也因此擁有了獨一無二的資源。
影片中,鈽241是女科學家研究的「逆向演算機」9部件中的最後一個,前8個薩特已經找到。
第四個名詞,逆轉門和時間鉗形運動
影片中出現了「逆轉門」的概念,這個門也是利用熵變原理髮明的,薩特第一次使用它,是在高速公路上指著妻子,向男主要箱子那一段。
逆轉門一共出現在四個場地,機場自由港(男主與自己打起來)、塔林港口(男主被審問)、特隆赫姆外海(信條藍隊激戰地)、斯塔克12。
「逆轉門」出現的地方,都是進行時間鉗形運動的地方。
時間鉗形運動,顧名思義,就是你對過去發生的不太滿意,那麼可以開始時間鉗形運動,回到過去,通過幹預改變未來。
影片中發起過多次時間鉗形運動,包括女主回到船上阻止丈夫薩特自殺,解救兒子。
名詞五: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出現過多次,是尼爾講給男主的,當時男主正懷疑,為什麼未來人會想毀掉過去,過去的人類祖先沒有了,那麼不也沒有他們了嗎?
於是尼爾給他講了祖父悖論: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母呢?
未來人雖然忌憚祖父悖論,但卻相信平行宇宙,認為可以放手一搏,沒準可以重新創造一個更純淨的新世界,反正未來人對當時的世界也絕望了。
02解讀《信條》影片,五個最關鍵人物的動機和目標
《信條》的故事主線一共有五個關鍵人物,了解他們是誰、出現的動機和目標是什麼,對看懂電影幫助很大。
第一,薩特:生於核武之地,目標重啟世界
影片放映半小時後,大反派薩特才出現。
他是一位買900萬美元的假畫也毫不手軟的巨富,也是因為得不到妻子凱特的愛而想毀掉她的瘋子,表面上是巨富俄羅斯天然氣商人,其實是靠販賣元素髮家。
男主是靠著凱特的介紹,才搭上了薩特。
二人是清晰的敵對關係——男主的任務是阻止未來人使用逆向演算機,而薩特的任務就是找到並使用逆向演算機毀滅世界。
薩特是一個內心缺乏愛,也沒有任何信仰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未來人會找他擔任毀滅世界的的責任人。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多財富,最美麗的妻子,但薩特的生活卻沒有一絲陽光,這都緣於他是一個格局極小、見利忘義、殺人心不跳、自私自利的渣男。
如果不是因為想和男主合作,他早就下手殺了妻子凱特,沒什麼別的原因,只因她的心不臣服於他。
他不理解妻子凱特為何看不起他、一味想離開他:
「是我養著你,你憑什麼高風亮節!」
利用男主的憐憫心,薩特用槍頂著妻子的腦袋,要來了逆轉武器。
薩特人生的一切都是做交易,不理解什麼是信仰:
「我只是在做交易,你們呢?你們為之戰鬥的事情,你們一無所知,只知道對自己的信仰狂熱。」
最後,他想用自己的死亡觸發算法,想和世界同歸於盡。
第二,普希亞:曾是信條成員,目的是幹掉男主
普希亞,是男主在想找俄羅斯軍火商找的線索時,遇到的印度女人(開頭用特工爬樓繩索跳入高樓那一段)。
當時看的時候以為普希亞和男主是偶遇,實際上是普希亞設計了這場相遇,目的就是讓男人找到他,進而對男主進行利用。
普希亞是「信條」組織的背叛者和投機者,她原本受僱於男主,但她使用了時間鉗形運動回到過去,成為故事的講述者。
是她指引男主找到薩特,走上信條組織之路。
但也是她中間改變計劃,想殺掉凱特及其兒子,再殺掉男主,從中謀取巨大利益。
至於想取而代之,還是歸附於薩特,不得而知。
第三,尼爾:男主的戰友、信條的烈士
尼爾是一名英國特工,一開始以為尼爾是受僱於美國中情局或者普希亞的時候,看到最後才明白,尼爾是受僱於未來的男主,他回到「過去」協助男主進行一系列間諜行動,並多次拯救男主,最終犧牲。
男主到明白了,尼爾的僱主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他是最忠誠的同伴,是拯救過世界的信條烈士。
第四,女科學家:無意成為世界的毀滅者,後悔自殺
研究逆向算法的女科學家在影片中是一個隱形人物,也是最關鍵的人物。
劇情對她三三兩兩的交待,讓觀眾這一段電影背景故事充滿了開放式的遐想。
女科學家在未來某個時間研究成功了逆向算法後,卻像當年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一樣後悔了(海默曾說: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於是,她把逆向演算機分成了9個部分,分別藏到了擁有核武器的9個國家的核彈安全房,之後自殺。
女科學家自殺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不希望自己再被利用繼續進行此類研究,也有可能是被當局威逼自殺。
很有意思的是,這個研究成功逆向算法的科學家,和電影開頭的研究逆向子彈的女研究員都是女性。
第五,男主:美國頂尖特工,回到過去二次拯救世界
男主是一名頂尖的美國特工,他對一切充滿懷疑,但卻擁有忠誠的品質和堅定的信仰。
影片開頭,他在劇院執行任務被抓,同伴背叛了,但他選擇了吃下「死亡膠囊」。
結果,選擇死亡的人卻是最終活下來的人,他被選派參加「信條」組織,執行拯救世界的任務。
注意,這是第二次執行任務,說明第一次任務失敗了。
男主之所以能成為信條組織領袖,一是因為他對逆向時間流轉的快速適應能力(進入逆轉門能快速學會駕駛車輛、能用未來人思維揭發普希亞等),二是由於信仰的堅定(即使不知道自己是未來人,但仍然選擇守護地球)。
僱傭男主的人告訴他:
只有「信條」,才是他們的終極武器。因為這是一場即使透徹本質依然有可能失敗的戰爭。
害!這不就是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