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裡的戈雅是誰?淺談諾蘭電影裡的藝術美學

2021-01-08 科技快點爆

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正在全球熱映。有人說,這可能是第一部首映後沒有任何差評的電影,因為當你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甚至可能都沒有搞明白自己到底看沒看懂整個故事。

不過,你可以看不懂電影中關於"熵"和"時間鉗"的物理學原理,也可以想不通電影裡提到的"祖父悖論"。只是,當電影中男主帶著一幅戈雅的仿作藉機接近女主凱特的時候,你至少可以知道"戈雅"是誰。搞不懂《信條》中的物理學知識沒關係,我們還可以從藝術角度,和朋友暢談一番關於諾蘭的電影美學。

弗朗西斯科·戈雅,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他出生於西班牙的薩拉戈薩。在他的一生中,皇室、宗教、戰爭、失聰……種種充滿戲劇性的命運,使得他的畫充滿了奇思妙想,風格奇異多變,能夠同時駕馭諷刺和優雅的題材。尤其是那場始於歐洲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戰亂,不但讓戈雅見證了世紀交替,也使他的畫發生了重大變革。從早期浪漫的巴洛克畫風到後期的表現主義,浪漫、陰暗、怪誕、魔幻、神秘,這些戈雅獨有的繪畫哲學,啟發了包括畢卡索在內的許多大家。因此,在美術史上,他既被視為最後一位古典大師,也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弗朗西斯科·戈雅,《1808年5月3日的槍殺》

諾蘭之所以在《信條》這部電影裡選用戈雅的畫作為整部電影美學基調,是不是借用拿破崙發起的半島戰爭,暗喻著主角和他的朋友們所阻止的,人類即將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呢?

不僅如此,在諾蘭的電影世界裡,他一直十分偏愛抽象畫作。無論是早期的《記憶碎片》,還是《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玩弄時間、打破觀眾習以為常的直線思維,是諾蘭講故事的獨有方式。無論是時間還是思維,這些東西正都是"抽象"的,難以用語言描述的。也許只有如同戈雅這樣黑暗、深沉、陰鬱而充滿夢幻般藝術氛圍的術大師,才能真正表達出諾蘭心中的電影美學。

弗朗西斯科·戈雅,《農神吞噬其子》

電影、戲劇、芭蕾……這些曾經高懸在藝術殿堂的文藝活動,現在也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面對迷人而深奧的藝術美學哲思,我們應該通過哪種途徑走近我們所嚮往的精神世界呢?或許能夠在大鵬教育"我為自己代言"的成長活動中找到答案。

在這裡,大鵬教育的學員們用自己的作品或者文字,記錄著從零基礎到可以進行創作的學習過程。無論年齡還是性別,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經常能夠看到他們用"展翅"這樣的詞彙形容自己的蛻變。

"我在美術學院,這是我來大鵬的第六個月,我為自己代言。 開始進入到了水彩畫階段,大鵬見證了我從一個畫畫小白,到慢慢畫出自己都不相信的畫作。謝謝各位老師耐心的指導和幫助,願大鵬教育越辦越好。"在活動中,名叫"巍兒雪夢"的學員這樣形容自己在大鵬教育的學習經歷。與此同時,她還曬出了自己近期的作品。

大鵬教育學員作品@巍兒雪夢

的確,對於那些真正熱愛和嚮往藝術殿堂的普通人來說,能夠利用碎片時間,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線學習高質量的興趣課程,是一件非常值得記錄的事。看著自己一筆一划,從線條到色彩,從輪廓到真正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作品,這種充滿獲得感的欣喜是"為自己代言"活動能夠獲得全體學員喜愛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也覺得生活枯燥無味,如果你也認為藝術和美學離自己很遠,不如來大鵬教育試試看,或許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夠為人生拓展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後來安德烈·巴贊在《電影是什麼》這本書中,也對這個概念有過論述,攝影「創造一個看起來與現實世界相像,但具有它自己的時空界限的理想世界。」 某種程度上諾蘭在《信條》裡就創造出了這樣一個「理想世界」,借著角色之口說出了那句電影的結束不過只是某種永恆性的時間存在的開始。
  • 二百年前一幅油畫,揭示電影《信條》故事核心,尼爾才是關鍵
    但是這副油畫《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估計很多人在歷史課本上都看過,這就是戈雅的代表作之一,不過本文不是講拿破崙的。我們當然也不是在說這一幅油畫,而是在說電影《信條》,確切說是《信條》和戈雅的關係。一、戈雅,一個不露面的配角在《信條》裡,已經去世近二百年的戈雅當然不能露面,但他的名字出現過好幾次。
  • 電影《信條》裡的神奇建築都在哪兒?
    他執導過10部電影,沒有一部爛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還有最經典的《蝙蝠俠》三部曲,都是他的作品。雖然沒有小金人傍身,但在業內依然封神。9月4日,他帶著新片,上線了!早在幾個月前,#諾蘭新片炸了真飛機#就在熱搜上掀起不小的浪花。作為諾蘭職業生涯中規模最大最具野心的作品,《信條》不光炸了飛機,還帶著演員輾轉七個國家取景。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顛倒因果,再把結果「反向」,就是《信條》的講故事手法。影像的倒放和文字的倒放已經是電影中最容易理解的部分,而故事的呈現狀態更為無序。《信條》9月4日首映當晚,一家影院在放到影片高潮部分時著火的照片在各大影迷群裡熱傳。有人分析,這是因為音響動態太大,設備「過載」而自燃了。同樣「過載」的還有觀眾的大腦。
  • 諾蘭新片《信條》定檔,智商碾壓警告!
    對於諾蘭此人,小毒相信,就算你認不出他的臉,但一定有看過或聽說過他的作品,也見過「信諾蘭,得永生」這個在網際網路論壇裡流傳甚久的梗。對於《信條》這部號稱在諾蘭作品中耗資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燒錢大製作,很多諾蘭影迷已經期待很久了。
  • 諾蘭電影:在時間的魔術裡,聚焦時代困境
    從1998年首作《追隨》到時下熱映新片《信條》,「70」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共推出11部電影,幾乎每部都在全球多地上映並獲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贏。身兼編劇、導演、製片、剪輯等多職來掌控影片的藝術風格,並對某一主題保持長久的關注和熱情,這樣自我特徵鮮明的電影從業者,與好萊塢高度逐利且分工明確的電影大工業體系似乎格格不入。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諾蘭的電影像一個齒輪嚴絲合縫咬合的手錶,但所有一切的鋪排陳設,都是為了終極「大戰」最終釋放而精心結構的鋪墊罷了。反過來說,諾蘭大部分電影都宛如《信條》一般,總是先有最終極致的高潮,然後諾蘭兄弟逆向去建構那些「前情提要」式的複雜劇情設定。那些複雜得恨不能給「設定」拍半部電影當作說明書的設計,其實只是高潮瞬間冗長卻必要的序曲前戲。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諾蘭的電影像一個齒輪嚴絲合縫咬合的手錶,但所有一切的鋪排陳設,都是為了終極「大戰」最終釋放而精心結構的鋪墊罷了。反過來說,諾蘭大部分電影都宛如《信條》一般,總是先有最終極致的高潮,然後諾蘭兄弟逆向去建構那些「前情提要」式的複雜劇情設定。那些複雜得恨不能給「設定」拍半部電影當作說明書的設計,其實只是高潮瞬間冗長卻必要的序曲前戲。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 電影信條裡的時間鉗形部隊表現如何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除了那場奪取時間武器的戰鬥使用了「時間鉗形戰術」(10分鐘)之外,整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場歷經幾十年的「時間鉗形戰術」。只不過一個是正面戰鬥,而另一個是諜戰。這就是特工Neil的結局,而他依然選擇遵循了自己的命運,能夠讓他做出犧牲的,唯有信條。時間鉗形部隊表現如何?中國觀眾喜愛的「燒腦神導」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全新力作,電影《信條》終於正式上映,承襲導演一貫的燒腦風格,甚至更上一層樓,這部極具風格的科幻諜報電影,上演一場同時順行又逆行的複雜時間大戰。
  • 諾蘭導演的電影《信條》,英文原名「TENET」究竟什麼意思?
    2020年慘澹的國際影壇卻有一部石破天驚的大作橫空出世,諾蘭導演為2020年幾乎空白的人類電影歷史濃墨重彩地寫下一筆,一部《信條》讓多少人為之驚嘆。電影《信條》再次證明不用試圖去理解諾蘭導演電影複雜的內涵,就連電影的名字「TENET」都是一個值得琢磨的事情。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用片中科學家蘿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 英國人諾蘭,一個忠誠的「電影騎士」
    [盜夢空間]在前幾日燒腦重映,[信條]緊接著就要來逆轉空間。「正如他在[盜夢空間]中所做的那樣,諾蘭創造了一個世界。」《觀察者》「[信條]是諾蘭迄今為止最古怪、最令人困惑的電影。」《獨立報》「諾蘭拍出了他自己的邦德電影。」
  • 「星期五文藝」360度解讀諾蘭《信條》
    星期五言:如果你看完諾蘭的《信條》後一臉懵,再或者乾脆你中途睡過去了,千萬彆氣急敗壞,責任不在你!本人壓根就沒覺得諾蘭算的上是好萊塢式的合格編劇。換句話說,他的強項並不是講故事!再退一步說,即便諾蘭是個好編劇,在我看來,要把如此一個複雜的「時間」概念講明白,那麼電影150分鐘的時長至少要翻倍。
  • 《信條》不是物質的事
    古今中外的科學大拿都對「熵」的宇宙定律萬分痴迷,因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變規律:孤立系統裡,如無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即熵)會不斷增大——熵變理論也被擴充意義的指涉,用於形容疏於自我管理的人或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亂與滅絕。
  • 《信條》評分跌至7.8,諾蘭走火入魔,科幻版「007」一言難盡
    我也想把這種魅力和能力帶進我們的電影,我也想帶著觀眾一起環遊世界。」所以諾蘭這次真拍了新作《信條》,於9月4日在內地上映。堪稱一場聲勢浩大的末日騎士「時間之戰」,「科幻版007」。為了實現兒時夢想,導演諾蘭是下了苦功的。
  • 諾蘭電影《信條》影評:穿越了 千個萬個 時間線裡 人海裡相依
    二刷《信條》,7.5分,終於看明白了整個故事,劇本和拍攝都很牛,真實炸掉一架飛機確實過癮,但由於整個結構很複雜、信息量密集,對第一次觀看體驗感不是特別好,沒有《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那樣就算沒看明白,也讓人震撼的觀影體驗。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時長:08:00 來源:電影網 映後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 《信條》為什麼沒「騙」到我們?
    《信條》很可能成為今年評分最高開低走的電影,短短不到幾天就由大半年來首次搶票看首映、乃至爭搶著二刷三刷,很快變作互相吐槽、找彩蛋似的找電影裡的bug。 《信條》養活了解析電影的up主們,也逼瘋了網友們,微博上甚至有人發現了諾蘭的驚天秘密,這原來是諾蘭騙我們多刷的一場大型行為藝術
  • 《信條》,混沌世界裡誰是誰的主宰
    #電影信條#近期最熱門最燒腦電影非《信條》莫屬了,從點映開始各種討論分析帖子層出不窮,秉承著不想被劇透的精神,觀影前沒有看任何分析介紹,連劇情簡介都只看了購票頁面那個寫了跟沒寫一樣的介紹。進電影院之前這部片的認知僅限於導演是諾蘭和幾個演員外,其它的一無所知。想感受下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能看出個什麼樣的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