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一幅油畫,揭示電影《信條》故事核心,尼爾才是關鍵

2021-01-09 相聲小品電影電視

佛朗西斯科·戈雅,這個名字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

但是這副油畫《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估計很多人在歷史課本上都看過,這就是戈雅的代表作之一,不過本文不是講拿破崙的。

我們當然也不是在說這一幅油畫,而是在說電影《信條》,確切說是《信條》和戈雅的關係。

一、戈雅,一個不露面的配角

在《信條》裡,已經去世近二百年的戈雅當然不能露面,但他的名字出現過好幾次。

男主去接近反派大BOSS薩特的妻子凱特,拿的是一幅戈雅的贗品畫作。

凱特欺騙丈夫薩特,讓他買了一幅贗品名畫,那幅畫的原作者也是戈雅。

男主和男二尼爾去奧斯陸自由港找畫,薩特拿贗品當早餐諷刺妻子等等,戈雅的名字和他的畫在片中起到了一個串聯故事的線索作用。

按照一般電影規律,戈雅的名字其實也可以換成達文西、畢卡索的,但《信條》不是一般電影,諾蘭的電影「每一個細節都是有意為之」,電影中頻繁出現戈雅的名字和畫,當然是有意的。

二、農神是誰?

戈雅的名字頻繁出現在《信條》中到底是因為什麼?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提一個在電影中沒出現但同樣無處不在的東西:SATOR方形。

這塊碑文最早在義大利龐貝古城被發現,而《信條》中反派薩特、妻子凱特以及他們的兒子麥克斯也多次提到要去龐貝古城。

這塊碑文目前被很多人用來解讀《信條》,筆者就不多說了,簡單解釋一下:

這塊碑文是一段回文,象徵著時間的倒流,它的字面意思是:農神薩特掌握著時間之輪的運轉。

而這塊碑文中的每一行字在電影《信條》中都可以找到:

反派男主:SATOR

贗品畫家:AREPO

影片名字:TENET

歌劇院名字:OPERA

自由港倉庫公司:ROTAS

很明顯,《信條》和這塊石碑的碑文有很密切的關係,但我們要注意兩點,第一,這些碑文只是符號,他們和《信條》的故事結構並不是很緊密。第二,戈雅和這塊碑文有什麼聯繫呢?

三、二百年前的戈雅名畫

答案在兩百年前,戈雅在他的晚年創作了《黑色繪畫》系列,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叫《農神吞噬其子》,由於這幅畫視覺太血腥黑暗,筆者就不放在文章裡了,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搜索,或者參考這張貓抱著啃小魚乾的圖片想像一下即可。薩特就是小貓,小魚乾就是他的兒子。

又想了想,還是放上吧。《農神吞噬其子》講的是羅馬神話故事,農神薩特(土星)閹割並殺了父親,但他被父親臨終前下了詛咒,他同樣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為了阻止這個預言,薩特將自己的前五個孩子全都吞到了肚子裡,但最終他還是死在了第六個孩子朱庇特(木星)手裡。

故事的主角是薩特,也就是SATOR方形碑文裡的那個薩特,這就是戈雅和《信條》以及薩特的關係。

事實上,《信條》的故事核心並不是那個沒有名字的男主,我們從電影裡可以看到,不論是軍火商普利亞,還是薩特妻子凱特,還有開飛機以及打仗的特工,甚至包括男主自己,他們都是背後主角「未來男主」的工具人,「未來的男主」也就是信條組織的老闆操控著這些工具人,讓他們為自己服務,原則上講他們都沒有感情色彩,工具人嘛。

這也是很多影評對《信條》的批評觀點之一,諾蘭的故事裡全是工具人,扁平、臉譜、沒有感情。

事實上,諾蘭這個《信條》的故事,其核心壓根不是男主,更不是那一堆工具人,其故事的核心就是就是戈雅的那幅畫,《農神吞噬其子》。

四、農神的兒子是誰?

農神叫薩特,《信條》反派也叫薩特,所以,很明顯可以看出,反派薩特就是《農神吞噬其子》裡的薩特。

農神薩特殺了自己的父親,佔有了他的地位和權力。反派薩特在《信條》裡殺了自己的夥伴,將時間膠囊裡的黃金獨吞。故事的開頭是吻合的。

問題的關鍵是,《信條》中誰是薩特的兒子,那位殺了薩特的朱庇特。

答案也很簡單,就是《信條》中薩特的兒子,也就是那位想去龐貝古城看巖漿的麥克斯。

在《信條》中,薩特想讓全世界為自己陪葬,也包括自己的兒子,這一點和《農神吞噬其子》相似。

但最後殺死薩特的是他的妻子凱特,並不是麥克斯啊,要知道薩特死在遊艇上的時候,麥克斯還沒長大呢。

諾蘭雖然沒有明說,但看懂《信條》的觀眾都能猜到,麥克斯就是尼爾,尼爾是長大之後的麥克斯。

尼爾雖然沒有親手殺了薩特,但他親手阻止了薩特毀滅世界的計劃,在另一個層面上「殺」了父親。

五、為什麼是尼爾?

尼爾是《信條》中唯一不是工具人的角色,但他一開始也是以工具人的身份出場的,這個出場有兩個,一個是秘密的,另一個是公開的。

尼爾公開的出場是被男主招募幫助男主接觸軍火商普利亞,他身手敏捷思路清晰,是一個非常棒的助手。

但電影結尾告訴我們,尼爾第一次出場就是在電影的開頭,他逆行時間進入歌劇院,在男主陷入危機的時候救了他,男主注意到尼爾的背包上有一個小飾物。

尼爾至少救了男主五次,歌劇院是第一次,當男主在自由港倉庫打倒逆時間的自己時,尼爾及時提醒男主留活口,救了他第二次。

當逆時間的男主在爆炸的汽車裡被凍僵時,尼爾救了男主第三次。

在男主在結尾的山洞裡面對要爆炸的核彈時,尼爾逆時間將男主和隊友拉出,這是第四次。

當任務完成,一切都風平浪靜的時候,尼爾卻和男主告別,他要回到剛才的地洞裡,在過去的時間幫男主打開鐵門,同時替男主擋住那顆致命的子彈,這是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

男主在尼爾轉身的一瞬間看到了他背包上的小飾物,聯想起歌劇院救他的那個人,和在地洞裡替他擋子彈的那個人,他頓悟,尼爾才是自己的保護神。

尼爾和男主在影片最後的對話是該片的高潮,「我在起點等你」讓男主瞬間淚奔。

未來的男主和尼爾很熟悉,是他派尼爾一路逆時間回到過去,拯救了年輕的男主同時引導他進入信條組織,協助男主完成任務完成救贖。

從劇情裡我們可以推測,尼爾比未來的男主年紀要小不少,而男主之所以沒有殺掉和普利亞同為工具人的凱特,目的也是為了讓她照顧麥克斯長大,等到麥克斯長大之後他會化名尼爾回到過去,拯救男主的同時阻止父親的瘋狂計劃,同時和父親薩特同一天死亡,這是尼爾的命運,也是麥克斯的救贖。

綜上,看《信條》不能只看男主,在一定意義上男主也是一個工具人,這個故事的核心就是尼爾短暫的一生,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二百年前戈雅畫的那張畫。

相關焦點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如果說《盜夢空間》玩了5層有序的夢境(時間流)嵌套,那麼《信條》的精妙複雜之處就在於——N次時間穿梭的無序嵌套。 所以,不妨在觀影前先來做做預習功課。 如果重新梳理尼爾的時間線,《信條》這個故事就會有新的解讀。 主角第一次和尼爾見面時,對尼爾來說就是看到一位老朋友的過去的樣子。
  • 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等等吧,這些類似於007電影的元素還是很吸引人的,所以觀影的前半段,一切正常。從故事進入高潮階段,也就是片中反派運用時間的「鉗形攻勢」耍男主開始,電影進入極度燒腦環節,就像你參加考試,前面的題怎麼做怎麼有,在中間突然出現一道超綱的大題,可要了命了,這會讓你陷入一種挫敗感,讓你茫然失措。考試不能隨便退場,看電影可以,前排有兩個女生堅持了一段時間後走了。
  • 你們這些還魂屍+傀儡主人——《信條》解讀
    很多解讀《信條》的文章都提到了這個回文方陣。但絕大多數都沒有提到,這組回文與《信條》的關係:這五個詞語,在影片中都出現了!我們來看看這五個詞語的拉丁文原意以及在電影中的意思。在影片中,「信條」是一個代號,一句暗語,也就是男主角創立的秘密組織名稱。tenet也可以看做是把ten(十)這個詞正反組合在一起,而影片中出現過多次「十分鐘」倒計時!這個詞位於方陣的中央位置,是這五個詞語的關鍵。 在影片中,「信條」這個手勢既有「掌控」的意思,也可以認為用手勢在描繪「時間鉗形運動」。
  • 搞懂這5個名詞和人物,諾蘭電影《信條》「燒腦值」直降兩顆星
    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啥是熵?)、場景和節奏變化快(逆轉門都出現在哪裡?)、人物關係不清晰(普希亞目的是什麼?)。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你看完本文後,《信條》「燒腦值」直降兩顆星……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在人生的關鍵節點,總會出現一個關鍵的人或靈感,來引領你的走向。
  • 細解《信條》整體脈絡,核心概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這時看著從電影院出來的人們一臉懵逼的樣子,我估計大家現在的腦子是這樣的:隨後我就回去查資料看評論找文獻,拿出當年模擬考試的勁頭,然後再去二刷,漸漸的對電影的故事線和人物動機越來越清晰了,所以在這裡拋磚引玉,試著說一說《信條》的整體脈絡和大家有爭議的地方。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改編並執導的科幻電影《信條》可以說是非常燒腦的,堪稱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深奧難懂的一部。如果你對整部電影的故事完全一頭霧水,那麼你首先得去理解電影最基本的「逆轉時空」概念。《信條》並不算是一部時空旅行的電影,主角與尼爾眾人,也並非在同一個時空中兜兜轉轉的行動,其背後所探討的還是「自由意志」與「宿命」的主題。就像如《暗黑》中的亞當,原以為經歷了無數次時空旅行,早已看破世塵,可以掌控一切人物,可到頭來還不過是時空的一顆棋子,自身也只是這個劇本上的一個角色。
  • 諾蘭《信條》完全攻略:讓你一次看懂電影裡的原理+劇情+歷史
    《信條》電影劇照 而《信條》的電影主題,正是希望我們能夠經過這兩小時半的諜報故事,去感受,我們先針對電影中的對白描述,先建構一個我們應該要具備的基本設定;這些設定,相信克里斯多福·諾蘭在撰寫劇本前都有詢問過專家;特別是在《星際穿越》中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Kip Throne),這位來自美國的天文物理學家,在本次《信條》的電影中也明列片尾的感謝名單之列。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總有人覺得,諾蘭喜歡班門弄斧,故作深沉,不願意好好講故事,非要套用各種燒腦的公式,硬生生提高電影所謂的逼格。乍看起來確實如此,事實上不然。諾蘭拍電影,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時間領域的一個個裡程碑。他完全不care觀眾看不看得懂電影,不在意觀眾會不會覺得他電影過於燒腦。就像上文我說的,電影是諾蘭人生命題中的一份答卷。
  • 《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理性結構工整精巧,卻失之於感性和情感類型無高下,關鍵是類型潛在的表達。新世紀以來,最成功的特工電影如「諜影重重」系列、「碟中諜」系列、「007」系列,從人設、到影像風格,以及對傳統特工電影的反思,都對特工片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和開拓。
  • 【魔百和好劇分享】《信條》終於來了!錯過了院線的發燒友快來~
    《信條》魔百和全網首播觀看路徑:魔百和-精選首屏/電影頁1961年,美國短篇科幻鬼才弗雷德裡克·布朗發表了一篇小說。它就是《信條》的核心劇情。剝開「燒腦」的外衣,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阻止未來人類要滅絕掉現在人類的故事。在未來幾世紀後的人類生存環境,沸騰的海平面上升,食物短缺,人類處在滅絕邊緣。
  • 諾蘭新片《信條》
    隨後故事開始在逆向世界以那個世界走向流動(即正向世界的倒流),男主回到機場並得知其實那「兩個」神秘人只有一個,且都是自己。「隨前」,男主得知薩託擁有能毀滅世界的九個算法。緊接著逆向世界時間繼續流動,為了阻止世界毀滅,男主一行到三個事件發生的當天,即在倉庫使用逆換裝置的那天前14天。
  • 電影《信條》男主為什麼不逆向回到過去,直接殺死小時候的反派?
    《信條》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了。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給觀眾拋出了很多物理學問題。電影中尼爾提到過祖父悖論。它講的是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然後你的祖父沒了,然後就不會有你,那麼你就會消失。然後你消失了你就無法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父。這在單一宇宙的時間線上是無法完成閉合的環的,麥比烏斯環不成立,於是這個結論就變成了互為對立的「悖論」。
  • 三分鐘看懂《信條》:歷史無法被改變!
    第三種,也是諾蘭導演在電影《信條》中所採用的解釋,即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我們的世界是已經被改變過的最終結局。在《信條》中,諾蘭簡直把時間線玩成蝴蝶結了,錯綜複雜但有始有終,結構嚴密。90%的人需要二刷,才能完全看懂整個電影中的時間正逆。接下來,我就帶大家解析《信條》的劇情。
  • 《信條》燒腦?看看這篇解謎降溫
    9月4日上映的《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編劇的第11部長片,他的作品以非線性敘事、鏡頭充滿隱喻、時空變幻莫測等「燒腦」手法著稱。與他執導的影片《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相比,今日上映的《信條》故事主線相對簡單,講述一個特工為了逆轉未來拯救全世界,他在探索「信條」之謎的同時,將要不斷面對「時空逆轉」的巨大危機。
  • 諾蘭電影《信條》影評:穿越了 千個萬個 時間線裡 人海裡相依
    二刷《信條》,7.5分,終於看明白了整個故事,劇本和拍攝都很牛,真實炸掉一架飛機確實過癮,但由於整個結構很複雜、信息量密集,對第一次觀看體驗感不是特別好,沒有《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那樣就算沒看明白,也讓人震撼的觀影體驗。
  • 《信條》有多燒腦?看完這篇解析就全明白了!
    故事梗概影片的關鍵設定劇情線梳理被無數次拯救的世界一、《信條》應該怎麼看?三、理解影片的key我覺得相比於梳理劇情,理解影片的一些設定才是更為關鍵的。或者說,理解了下面的這些關鍵設定,影片的劇情也就能夠自然而然的梳理清楚了。1、反派到底要幹什麼?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電影《信條》開場不久,女科學家向男主角介紹「逆熵危機」時,已然吐露全片最核心的「秘密」。導演、編劇克里斯多福·諾蘭似乎預料到大多數觀眾對這部新片的迷茫,提前給出了療愈的忠告。顯然,這部炫技電影並未得到廣泛認可——《信條》上映首周票房僅2.05億元;不到兩天,已把單日票房冠軍還給了《八佰》,而網絡評分也從首映8.4分迅速滑落到了7.9分。
  • 《信條》,混沌世界裡誰是誰的主宰
    #電影信條#近期最熱門最燒腦電影非《信條》莫屬了,從點映開始各種討論分析帖子層出不窮,秉承著不想被劇透的精神,觀影前沒有看任何分析介紹,連劇情簡介都只看了購票頁面那個寫了跟沒寫一樣的介紹。簡單一句暗號,也是這個世界的設定,還是整個故事的走向。電影結尾,通過兩男主的對話,算是簡單解釋了整件事的發展,看完覺得好像理解了點,逆轉世界就是負負得正。但仔細一想疑問又更多了,每個時間節點出現的人到底是現在的還是來自未來的還是來自哪個時間點的,過去到底能不能改變。
  • 諾蘭《信條》:新奇的熵減世界,深刻的倫理擔憂
    所以,這個「但是」,就提供給文藝創作者們故事模板;在利用理論物理理論或前沿科技方向所設計的故事背景的類型電影裡,留給導演的主要藝術空間,便是討論「萬一」情況下的倫理困境。電影《信條》不外乎此。我們回到《信條》電影本身。
  • 「未來的你」殺死了「過去的你」:被吹爆的《信條》在講啥?
    這恐怕是大部分觀影者的直觀感受,《信條》真的那麼晦澀難懂嗎?《信條》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這恰巧也是影片《信條》故事線延續的一個重要前提。 同時,如影片中尼爾多次提及「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中文譯:已經發生終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