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信條(Tenet)
tenet這個詞源自拉丁文,這個詞正讀和倒讀都是一樣的,它們被稱作回文(palindrome)。顯然,《Tenet》這個回文片名,暗示著影片中時間可以逆流的概念。
但諾蘭的有趣之處還不僅於此。早在龐貝古城時期,就有一塊石碑刻著一組拉丁回文咒語,也就是所謂的sator square或rotas square(播種者方陣或輪子方陣)。這組回文有兩種寫法:
S A T O R
A R E P O
T E N E T
O P E R A
R O T A S
R O T A S
O P E R A
T E N E T
A R E P O
S A T O R
這組回文的奇妙之處在於,它從各個角度和順序都可以嚴謹的對稱性!最簡單的一種讀法,即從這個方陣橫豎任意一條線組成詞語,都是這五個詞!換句話說,在方陣中S A T O R、A R E P O、TE N E T、O P E R A、R O T A S這五個詞每個詞都出現了四次。你甚至可以用斜線、放射線等等順序去拼寫,所得到的詞也都是對稱的!
很多解讀《信條》的文章都提到了這個回文方陣。但絕大多數都沒有提到,這組回文與《信條》的關係:這五個詞語,在影片中都出現了!我們來看看這五個詞語的拉丁文原意以及在電影中的意思。
S A T O R:
原意為播種者,也有引申為先驅的意思;在影片中,試圖毀滅世界的俄羅斯富翁就叫安德烈·薩塔爾(Andrei Sator)。他也是影片中最先得到時間穿越的當代人。順便說一句,薩塔爾這個角色的飾演者叫肯尼思·布拉納,這位仁兄除了做演員,其實更正式的職業是導演,曾經執導過《無事生非》、《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哈姆雷特》、《魔笛》、新版《足跡》、《雷神》、《灰姑娘》、《東方快車謀殺案》等等影片!
A R E P O:
拉丁文原意不太確定,很可能指埃及的太陽神,也是沉默之神哈伯克拉底(Harpocrates);《信條》中,女主角凱特曾從一位好友那裡拿來了一幅戈雅的畫作,並通過拍賣行賣給了自己的丈夫薩塔爾,沒想到畫作是仿製品,由此凱特被丈夫控制,威脅不許帶兒子離開他。這位擅長模仿戈雅的未出場角色就叫Thomas Arepo。
T E N E T:
拉丁文意思為「持有」、「掌控」、「包含」等。在影片中,「信條」是一個代號,一句暗語,也就是男主角創立的秘密組織名稱。tenet也可以看做是把ten(十)這個詞正反組合在一起,而影片中出現過多次「十分鐘」倒計時!這個詞位於方陣的中央位置,是這五個詞語的關鍵。
在影片中,「信條」這個手勢既有「掌控」的意思,也可以認為用手勢在描繪「時間鉗形運動」。這個詞作為暗語出現過幾次——
1,男主角假裝工人來到實驗室,遇見女科學家蘿拉·芭芭拉。她說:「穿個反光背心再拿個文件夾,就能進入到任何地方」,男主角做出了那個手勢並回答「真是個令人費解的信條」。
2,男主角和尼爾在孟買侵入軍火販子的房子,用槍頂住他的頭,這時,年老的女子普利亞說:「洩露客戶機密會違反他奉為準則的信條。」,與此同時,普利亞雙手端著杯子,等於就在做出那個「信條」的手勢。
3,男主角讓尼爾把普利亞叫到奧斯陸來,兩人對話中,普利亞說:「信條不是在過去建立的,而是為未來而設立的。」
O P E R A:
拉丁文原意為「工作」、「救助」、「服務」等。影片一開始的恐襲事件,就發生烏克蘭基輔國家歌劇院。男主角為了讓薩塔爾信任他,問薩塔爾「你喜歡歌劇嗎?」以此暗示他知道歌劇院事件中,幾方未能得手的鈽241的下落。
R O T A S:
原意為「輪子」或「旋轉」。在影片中,薩塔爾僱傭的保安公司就叫ROTAS Security(羅塔斯保安公司)。在自由港,我們能看到很多箱子上都寫著ROTAS公司的名稱。
時間鉗形運動(temporal pincer movement)
整部影片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應該就是尼爾在結尾對男主角說的:「整個行動就是一次時間鉗形運動。」也就是說,影片中的男主角是正向運動到了片子結尾,拯救了世界;而尼爾則是從結尾開始,逆向返回過去,接受未來男主角的招募和訓練,在已經了解了未來一切的情況下,回到開頭去幫助男主角自己完成任務。Btw,這種一進一退,一正一反的運動形式讓你聯想到了什麼?沒錯,就是中國的陰陽!
烏克蘭基輔歌劇院
原型為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車臣綁匪闖入一座位於莫斯科東南區的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大樓劇院,脅持文化宮內的850多名人質,要求俄羅斯軍隊撤出車臣。10月27日,俄國軍警及阿爾法小組以秘密化學氣體麻醉表演廳內所有人,將車臣綁匪殲滅,事件導致39名恐怖分子被擊斃,至少129名人質因為俄羅斯軍隊的麻醉氣體而死亡。
這個開場的意義何在呢?我認為,有點類似《盜夢空間》,這場戲其實是一種概念植入:一是暗示所有觀眾都將開始被催眠(也就是進入一個時間可以逆轉的世界);另外也預示著一場大秀即將開始。
此外,在被烏克蘭特警發現男主角是假特警時,背後一個人用逆向子彈幹掉了特警,男主角看到那人背包上有一條紅色繩子加銅錢的繩結,看完電影,我們才知道這人其實就是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
我們生活在一個混沌的世界。黃昏之後無故人。(we live in a twilightworld,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
這是一句暗語、切口,類似於「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有趣的是,後來反派薩塔爾對男主角也說出了前半句,而男主角回應說這是「惠特曼的詩」(其實並不是!)。我理解,應該是表示反派曾逆行回過去,知道了「信條」組織的這句接頭暗號。
從詩句本身看,twilight是白天與黑夜交匯的時候,陰陽晦暗不明,1959年版的經典科幻美劇The Twilight Zone就被翻譯成《陰陽魔界》或者《迷離時空》。此外,尼爾的飾演者羅伯特·帕丁森之前拍的電影《暮光之城》就是Twilight,這也算一種調侃或者致敬吧。
問答時間——
鈽部件是怎麼落入反派之手的?
男主角開始真的不知道他從歌劇院得到的部件怎樣落入了反派之手,直到他逆行回去,才發現是自己的車子夾在反派和之前自己的車子中間,部件從箱子裡掉出來,落在逆行的自己車上,結果車子翻倒,部件被反派奪走。
女主角的傷是怎麼治好的?結尾在船上的女主角是正向還是逆向的?
這兩個問題的解釋是一致的:女主角被逆向子彈所傷,在正向世界裡,傷口會越來越嚴重。男主角帶著女主角先進入逆向世界,這樣傷勢不會繼續惡化;接著,他們藉助奧斯陸的轉換門,再次把女主角送回正向世界。這樣兩次時間逆轉,結尾在船上的女主角也就是正向世界的人了(儘管她回到過一周前),所以她不需要帶面罩。
結尾的門是怎麼打開的?尼爾怎麼能幫主角擋子彈?
影片結尾處,尼爾應該是出現了三次:一次正向,兩次逆向。第一次逆向,是加入藍隊,在基地逆向化,等到紅隊的戰鬥即將結束時,到達戰場,配合紅隊發起逆向進攻;在進攻基地時,尼爾發現反派的僱傭兵設置了詭雷,試圖警告男主角和紅隊隊長未果,於是通過基地的轉換門轉為正向,在基地頂端開車解救了被困在地下的男主角和紅隊隊長;在結尾跟男主角道別之後,他必須再次逆向回去,到通道裡去犧牲自己,打開那道門,完成時間閉環。
尼爾是女主角的兒子麥克斯嗎?
有很多網友分析認為,尼爾就是女主角的兒子麥克斯。原因包括女主角和尼爾的演員臉型相近;尼爾的頭髮是金色的,跟麥克斯一樣(而羅伯特·帕丁森本身是棕發);還有Max這個名字的法文拼寫是Maximilien,逆轉過來就是「neil-im-ixam」等等……
然而,如果這個說法成立,且不說故事會變成女主角、麥克斯和男主角的三角糾纏關係,尼爾/麥克斯還得獨自一人在逆向世界裡堅持十幾年,才能在合適的年齡遇見男主角。這也未必太牽強了!按罪案劇的說法:「所有證據都是間接證據。」何況,當女主角中槍生命危急時,並未看出尼爾對她有特別的關注。
總之,這種猜想未必能增加影片的價值和意義。而且恐怕不會有正確答案出現。
最後,《信條》是一部在概念上顛覆因果律的影片,同時也等於否定了自由意志,它仿佛是一個西西弗斯的故事:男主角和尼爾都知道了未來及過去的宿命,但他們仍要一絲不差地把宿命完成,同時落入一個閉合的時間循環。這才是細思恐極啊!借海因萊因的兩部科幻小說標題來概括一下影片:《你們這些還魂屍》+《傀儡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