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電影《信條》影評:穿越了 千個萬個 時間線裡 人海裡相依

2021-01-15 廣西吃喝玩樂

二刷《信條》,7.5分,終於看明白了整個故事,劇本和拍攝都很牛,真實炸掉一架飛機確實過癮,但由於整個結構很複雜、信息量密集,對第一次觀看體驗感不是特別好,沒有《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那樣就算沒看明白,也讓人震撼的觀影體驗。

對第二次觀看來說,在看得明白的情況下,觀影體驗愉悅感有所提升,不像第一遍那樣變扭,但是看完後會沉浸在尼爾赴死的傷感情緒裡。

飆車追逐的戲,視角雖然在黑人男主哈登身上,但其實這一幕的戲劇主角是反派,這場戲是屬於他的「鉗形行動」,利用信息優勢,把男主哈登和尼爾耍得團團轉。

廢墟城的戲,這一幕的戲劇主角是尼爾,進攻、救援、開鎖擋槍都是尼爾完成的,是屬於他的「鉗形行動」。

諾蘭在這段剪輯對第一遍觀影的人來說很不友好,對第二遍觀影的人來說屬於勉強可以接受,能大致分清楚畫面所代表的不同時間線,有紅隊男主哈登的正向時間線、藍隊尼爾的逆向時間線、中途尼爾轉為正向時間線去開車救援,以及尼爾和士兵「快銀」撤退後,他再次回到過去跑去開鎖擋槍的時間線(影片裡只呈現了逆時間線倒退開鎖的尼爾),共四條時間線的鏡頭內容。諾蘭把四條線全塞進這一段時間裡,加上剪輯快切,畫面裡信息量密集,需要讓人能快速分辨內容和正確認知,以至於這段觀影體驗感會很急迫且讓人疲憊。

說下我最喜歡的戲——尼爾和黑人哈登告別(這裡讓人想起《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BGM「穿越了 千個萬個 時間線裡 人海裡相依」)。在這裡了解了尼爾和黑人哈登之間的因果羈絆,以及尼爾的悲壯之旅,看得人很傷感,特別是尼爾知道自己即將赴死,還是笑著說再見,這一幕羅伯特·帕丁森演得太好了,讓人覺得他才是真正的男主角,這一段情感表達、角色之間產生的火花,比黑人哈登與女主角之間的感情要炙熱,讓我覺得:男女主角cp(X),男男主角cp(√)。

影片最後,理解了黑人哈登說我是主角的含義,整部電影其實就是黑人哈登一次進行到一半的「鉗形行動」(後半部分導演沒拍,只通過角色講了出來,有點像《前目的地》,我發布任務,我招募我自己,我自己為自己打工)。

我覺得黑人哈登與一米九白人少婦的感情戲讓人出戲,如果是刻板印象中的007,愛好人妻,在任務過程中與女主角乾柴烈火,必須要拯救女主角,這我還倒能理解,只是黑人男主的身高、長相、氣質(影片裡英國人無時無刻都在diss美國人的品味,如喝可樂、穿衣廉價、穿名牌彆扭等),都與高白美的女主不搭,這讓我無法get到他倆的感情戲。或許是因為未來的某些事情,才讓黑人哈登對女主角那麼熱愛,才要穿越時空回來不顧一切保護她。

由於諾蘭沒拍男女主角的愛情緣由,就整部電影而言,男女主角的感情戲塑造不好,動機不明,像工具人,讓觀眾對他倆沒有認同感及代入感。在尼爾與黑人哈登的生死之交對比下,男女主角大段文戲對白,讓人覺得有些乏味,如果不是配樂一直「震」人,不然就走神了。

這部電影看了兩遍,一周目觀影視角在黑人哈登身上,了解整個故事;二周目觀影,我的視角就轉到尼爾身上,了解尼爾的悲壯使命,如果諾蘭多給一些文戲讓尼爾發揮,那這個角色會更加鮮活。

覺得諾蘭可以參考《想見你》,拍一個平行世界版本的結局,黑人哈登拯救尼爾,開創新的時間線,讓女主角和尼爾都活了下來。

相關焦點

  • 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是什麼歌 穿越了千個萬個時間線裡人海裡相依
    若能回到冰河時期 多想把你抱緊處理 你的笑多療愈 讓人生也甦醒 失去 你的風景 像座廢墟 像失落文明 能否 一場奇蹟 一線生機 能不能 有再一次 相遇 想見你 只想見你 未來過去 我只想見你 穿越了 千個萬個 時間線裡 人海裡相依 用盡了 邏輯心機 推理愛情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因為它,人的存在,人的思考,有了更深層次的東西。一則是愛,二則是因果。愛與因果,是不以時間的變化而轉移。他電影的難懂燒腦,從來不是刻意為難觀眾,而是他自我對時間的思考。在網友們看來:其他導演的電影看不懂:是部垃圾。諾蘭導演的電影看不懂:你是垃圾。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如果你熟悉諾蘭的電影,就會了解他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迷戀,打亂重組時間線、夢境中不同的時間線尺度、多條時間線交匯,這幾乎就是貫穿他所有電影的母體,他玩起時間逆轉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後來安德烈·巴贊在《電影是什麼》這本書中,也對這個概念有過論述,攝影「創造一個看起來與現實世界相像,但具有它自己的時空界限的理想世界。」 某種程度上諾蘭在《信條》裡就創造出了這樣一個「理想世界」,借著角色之口說出了那句電影的結束不過只是某種永恆性的時間存在的開始。
  • 影評|諾蘭就是為了讓你去影院,才把《信條》拍得這麼難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正在影院上映,該片引發最大的爭議是,看不懂。諾蘭的電影一直以燒腦著稱。不論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都屬於看了一遍要琢磨好幾天,會和別人討論好久的電影。《信條》的難懂程度在諾蘭作品表中,應該僅次於《記憶碎片》。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字文的放倒讀閱法無類人像就,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寫這篇影評之前,我原本想了這樣一個標題,因為擔心影響讀者閱讀而放棄了,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顯然不擔心這樣的表述方式會影響觀眾觀影。這句話的正常表述順序是「我們看不懂諾蘭的《信條》,就像人類無法閱讀倒放的文字」。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當年《盜夢空間》的結局至今還有人在爭議主角們到底是不是還在夢境中,而《信條》比起《盜夢空間》擁有更多值得反覆推敲的細節。 在掌握了接下來講述的幾個思維邏輯後,再去影院看《信條》你就會享受到那種腦洞大開的快感了。 這次的故事,不是開放式結局卻留了更龐大的開放式背景故事。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 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理解這三個概念就能看懂《信條》諾蘭是怎麼逆轉時空的 星際穿越
    諾蘭的《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都是有關時空扭曲、時空穿越的高概念電影,再加上剛剛上映的《信條》構成了諾蘭的時空三部曲。 在諾蘭的電影《信條》中,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諾蘭的電影就是有一種魔力——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罵爛片。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達成一個共識:「用全新的視角看世界」,這也是在《信條》預告片裡以及小黑在結尾處說的話。諾蘭打破了這種模式,構建了影視劇裡看時間的新角度。熵不熵的先不用管它,就是給我們的生活常識加了個物理學名詞。
  • 《信條》裡的戈雅是誰?淺談諾蘭電影裡的藝術美學
    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正在全球熱映。有人說,這可能是第一部首映後沒有任何差評的電影,因為當你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甚至可能都沒有搞明白自己到底看沒看懂整個故事。不過,你可以看不懂電影中關於"熵"和"時間鉗"的物理學原理,也可以想不通電影裡提到的"祖父悖論"。
  • 等待諾蘭神作帶我們再次步入影院——《信條》值得我們期待嗎?
    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預告片裡有這樣一句話。(點擊閱讀創想基因執行董事長光子的演講:《世界是什麼?是一堆可能性,是一團「數字的煙」》)01《信條》能否成為疫情之後全球影市的救世之作?隨著去年12月20日官方發布了首款正式預告片後,《信條》也開始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但因為疫情影響,過去這幾個月裡,各大電影公司的今年強檔電影如雪崩般快速撤退。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十年後,很多人在這一幕中,看到了《信條》散場後放空的自己。這一次的《信條》,顯然也是這一題材時隔十年的歸來。當我們細究上述每一部作品的內核時,往往會得出與華麗表面截然不同的樸素概念。追蹤、失憶、複製人、思想植入……所有概念都難言初創,可被諾蘭包裝後卻是另一番「不明覺厲」風味。
  • 《信條》究竟講了個啥,全解析來了!
    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鬼腳七 電影唯一的作用是讓生活變得比電影更有趣 年度燒腦大片《信條》已經上映了,小夥伴們有第一時間去觀影嗎?又看了幾遍呢?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失手了嗎?
    不少人認為,《信條》的驚豔之處在於創造了一次視覺奇觀,它的結構本身就是它的內容,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因此,所謂的故事與情感也就不再那麼必要。 這種口碑的分化,事關電影是什麼?以及電影可以是什麼?諾蘭感興趣的,或許從來都不是講故事,也不是人性或感情,他想借用電影探討的是時間、空間、宇宙這樣的命題。
  • 「星期五文藝」360度解讀諾蘭《信條》
    但這不影響我們的解讀,原因很簡單,《信條》裡出現的時間概念,你幾乎都能從諾蘭過往的電影中找到。我們把他們分成四部分:1、逆向理論。2、平行理論。3、穿越理論。再加上《信條》裡新出現的一個:4、鉗形理論。
  • 諾蘭導演作品《信條》,你看懂了嗎?
    電影院看了一遍,B站看了一遍,各種解析看了個遍,明白了一個道理:果然《信條》不是那種多看幾遍就能懂的電影。相信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朋友。看了很多遍,還是看不懂《信條》,但是仍舊覺得一定不是導演的問題,一定是我太笨太膚淺。畢竟導演是諾蘭。諾蘭是誰?
  • 諾蘭新片《信條》定檔,智商碾壓警告!
    如果你是諾蘭的影迷,那這個8月,一定是你最快樂的一個月。繼《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內地重映後,諾蘭新作《信條》終於宣布定檔9月4日,影迷甚至可以一天三部一起看,盡享「諾蘭豪華燒腦套餐」。對於諾蘭此人,小毒相信,就算你認不出他的臉,但一定有看過或聽說過他的作品,也見過「信諾蘭,得永生」這個在網際網路論壇裡流傳甚久的梗。對於《信條》這部號稱在諾蘭作品中耗資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燒錢大製作,很多諾蘭影迷已經期待很久了。
  • 諾蘭《信條》:新奇的熵減世界,深刻的倫理擔憂
    看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欣賞他構想的這個熵減世界,實際上,你需要準備兩點:1、對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個基本的了解;2、對諾蘭的敘事風格有個基本的了解。這就夠了,再多便庸人自擾。所以,這個「但是」,就提供給文藝創作者們故事模板;在利用理論物理理論或前沿科技方向所設計的故事背景的類型電影裡,留給導演的主要藝術空間,便是討論「萬一」情況下的倫理困境。電影《信條》不外乎此。我們回到《信條》電影本身。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信條》高清正版來了。這是一部評分不算高,但爭議非常多的電影。喜歡的人反覆狂刷,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細節。不喜歡的人要麼不明覺厲,要麼直接在影院看睡著了…不過,今天條姐最想聊的,不是《信條》。而是拍出了《信條》的傢伙——克里斯多福·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