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進
在上文《》(2020年09月25日《科普時報》第3版首發)中,我談了諾蘭的新科幻大片《信條》中最主要的科幻設定——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增加,但並不是說,熵減會引發時間的倒流,熵和時間並不是這樣對應的。
不過,後來又了解到,諾蘭的《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也是《信條》科學顧問,據說,他給《信條》中時間逆行的設定推算了好幾頁公式,也就是說,就像《星際穿越》快結束時的那一幕——主人公父親跳進黑洞,穿越時空,將信息傳給遠隔萬千光年之外的地球上的女兒——一樣,(熵減引發時間的倒流)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對此,讓我們從時間講起。
人,生而就能感知時間。請大家閉上眼睛,體會一下時間的流逝,問自己是怎樣感知它的,無論如何最後都將歸結於記憶。不過,作為凡人,我們只能記得過去的事情,並不能「記」起未來的事。因此,我們所感知的時間(也叫「心理時間」),具有一個天然的方向——從過去到未來。
但對於追求理性的科學家來說,這種主觀感性的時間很「糟糕」,得找到一個客觀的、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時間尺度。於是,出現了經典物理學上用物體的位移距離(一般用s表示)除以速度(v),就能得到經歷的時間(t=s/v)。以這種方式定義的時間,無論哪個人用哪種姿勢來記錄這個過程,都能計算出相同的時間,即客觀時間。
然而,經典物理學定義的時間有一個缺陷——沒有方向性,原因是經典物理學中的物理過程是可逆的,時間的正流或倒流都不影響牛頓定律發揮作用。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牛頓,最後不得不求助上帝,說時間流動方向是上帝規定的。
直到牛頓去世123年之後的1850年,科學家終於給時間找到了方向,這就是我之前(特別在上文中)多次提到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不過,熵增定律在骨子裡暗示了宇宙終極命運的一種假說——熱寂——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運動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宇宙最終將一片死寂。這種預言讓很多科學家很不舒服,並試圖改變這種宿命。他們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看似很符合我們的常識,卻只不過是宏觀上用統計和概率建立起來的理論而已。假如我們仔細觀察教科書上的熱力學系統,就會發現這個系統的組成單元,仍然是一個個理想的小球,而且還都是遵循著經典物理學的規律。也就是說,它們沒有時間的方向性。這說明了熵增定律的時間箭頭可能也並不那麼牢靠。
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理論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亨利·龐加萊甚至提出:宇宙會回到原來的一個狀態,只要時間足夠長。因為,從宇宙的尺度上來看,時間是無窮的,而宇宙中的粒子總數又是有限的,所以只要經過足夠長的時間之後,宇宙中的所有粒子總會回到以前的某一狀態。這樣一個周期就稱為一個「龐加萊回歸」。
2018年3月,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在一套多粒子量子系統中,證實了一種「龐加萊回歸」現象,其研究結果已在《科學》期刊上發表。
用一個我們可見的事件來比喻吧:一副亂序的撲克牌,重新洗牌N次(只要N足夠大),便可以整理到買回來時的順序,因為排列的數量總是有限的。有電腦程式的演示,將10張撲克牌洗牌100多萬次,就能回到最初的排序。
由此推論,儘管概率幾乎為零,時間倒流也不是100%絕對不可能的。這樣看來,諾蘭將其作為《信條》的科幻設定倒也沒毛病。
接下來,再談一下「祖父悖論」——一種時間旅行的悖論。法國科幻小說家赫內·巴赫札維勒(René Barjavel)在他1943年的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Le Voyageur Imprudent)中,最先提出了「祖父悖論」,情景如下:
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 或者也可以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父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父?
這就是祖父悖論。很顯然在《信條》中,祖父悖論的問題也沒有獲得妥善解決。
而解決祖父悖論最好的辦法,迄今為止,還只能用量子力學中的「老梗」——平行世界才能自圓其說(我在這個《超越時空》專欄之中,曾用了三篇文章《平行宇宙可成真?(上、中、下)》談了平行世界,請先回上去再看一下)。
物理學家(如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認為,也許世界是由無數個量子平行宇宙所組成,當某人回到過去殺你的祖父母時,此人殺的其實是另一個宇宙的人(或者你的這個舉動也可以創造一個新的平行宇宙),而此人的「祖父」或「祖母」的死,只會使那個平行宇宙的此人不再存在,而這個平行宇宙的此人(那個平行世界中此人的counterpart,副本)則平安無事。
在《信條》中,諾蘭顯然也知道故事線陷入了祖父悖論之中,雖然也提到並解釋了平行世界,可沒有運用平行世界來推動這個故事,可能因為不搭吧。
下文再接著談《信條》中多次提到、和時間倒流相關的反物質。
2020年10月12日寫於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