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熵、時間鉗形,祖父悖論,刷《信條》前必備的3個物理知識

2020-12-04 5號書塢

《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的導演諾蘭又出新片了,這部《信條》是一部融合了時間逆流諜戰片,非常燒腦,建議觀看前最好了解以下3點物理知識,否則可能一臉懵逼。

真香警告,學渣勿入。

一、逆熵

整部影片的關鍵在於時間逆流,而這個時間逆流的根本原因來自於核輻射形成的逆熵。

談到逆熵,就不得不說一下物理學上熵增的這個概念。

熱力學第二定律定義了熱量不能從低溫的物體自發地轉移到高溫的物體。

而熵就代表著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無法自發的由無序轉變為有序,只會越來越混亂,這就是熵增定律。

事物越混亂,熵就越大;事物越穩定,熵就越小。

逆熵,則代表著所有的事物都將從混亂的狀態轉變為有序的狀態。例如:《信條》中子彈回到手槍中,爆炸回到初始狀態,毀壞的房屋變得完好無損等。

影片中的時間逆流恰好就是由於逆熵所導致的。

時間本來就是讓人從有序(出生)走向無序(死亡),逆熵恰恰相反,這也詮釋了為什么女主在正向世界受到了槍傷,到了逆向世界傷口一周之內就能自動癒合。

二、時間鉗形

從電影本身的闡述上來講,時間鉗形就是正向世界和逆向世界同時獨立地去完成某件事情,而兩隻隊伍通過鏡像來提前了解即將發生的事情,也就是通過時間鉗形,提前掌握了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無論正向世界和逆向世界都能做到。

典型的場景就是在最後紅隊和藍隊同時爆破大樓的場景,就是利用了時間鉗形,在時間交叉點,幫助雙方提前剷除障礙。

三、祖父悖論

時空旅行中很有名的一個理論,也是為了證明那些支持過去不可改變的科學家有利的觀點。

如果你能進行時空穿梭,並回到了過去,見到了兒童時代的祖父,由於種種的原因,你要殺死自己的祖父,這種操作是否可行?

如果你能殺死自己的祖父,那麼自己又如何在未來出生?

無法在未來出生,那麼又如何利用時空穿梭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

當然,祖父悖論後來有了另一種解釋:我們其實生活在無數的平行宇宙,我們進行時空穿梭,到達的其實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地球,殺死的也是平行宇宙中的年輕的祖父,與自己所在的初始宇宙沒有任何關聯,因此祖父是可以殺死的。

不過,這些猜測目前並沒有被證實,只不過作為《#信條#》這部電影裡面涉及到的基本物理知識需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人物和劇情。

相關焦點

  • 信條的時間鉗形戰術,如何幫你突破個人成長瓶頸,職場創業困境?借假...
    刷完信條,感覺我生鏽的腦袋被人砍了一刀,牛頓時空觀帶來的頑固線性時間思維被徹底顛覆,有了一些關於時間鉗形戰術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一共分為4個部分: 一,信條魅力:逆時間影像衝擊突破思維慣性品味時間鉗形戰術 二,信條有瑕疵的科學邏輯:「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
  • 周末閒聊:《信條》中的祖父悖論
    我今天只想講三個電影劇情中,至關重要的概念。這三個概念,涉及大量物理學知識。抱歉,這方面我真不懂。我的理解是基於經濟學和社會學甚至是哲學範疇。 所以,在這裡和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聊聊這三個概念。之前抖音上有個段子(好久之前了,近一年沒刷過抖音),大概是說「你說你每天熬夜到兩三點的人,非要跟一個十點鐘就睡覺的人在一起,你倆都不是同一個時間的人」。
  • 5分鐘看懂《信條》,時間鉗形的概念並不高深
    與之前《黑暗騎士》/《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一邊倒的火爆不同,《信條》一上映便遭遇了口碑上的兩極分化。目前該片豆瓣評分也只有7.8分。在諾蘭執導過的電影長片中位居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他翻拍的一部作品——《失眠症》(7.5分)。許多觀眾表示整部電影冗長/乏味,缺少酷炫的場景,那些生僻的物理名詞看得讓人昏昏欲睡。
  • 《信條》中的物理學(二)時間旅行和祖父悖論
    諾維科夫諾維科夫是前蘇聯的科學家,他認為這個世界發展是概率性的,就像量子力學一樣,每一種發展的可能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概率有大有小,而違背因果規律的矛盾事件出現的概率為零。如果有一個人要回去殺他的祖父,那祖父根本就不會把這個人生出來。因為它違背了因果律,所以這件事根本就不會發生。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加簡單的模型來說明諾維科夫自洽原則。
  • 看完《信條》後,一起來聊一下「祖父悖論」
    前段時間大火的好萊塢電信《信條》,再一次證明了那句話「諾蘭出品,必屬精品」。先來了解一下《信條》這部電影,主要講的就是:一群劫匪闖入烏克蘭劇院尋找人質的下落,他們打算搶到一個手提箱,內裝有神秘物質。主角和同伴以特警的身份參與搶奪,但卻失敗了,為了保護秘密而被假死。
  • 時間逆轉時空交錯的炫酷 也掩蓋不住《信條》存在的物理硬傷
    電影裡出現的單電子宇宙、祖父悖論又是怎麼回事?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看懂電影,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天津大學理學院量子交叉研究中心主任呂宏教授,讓他談一談這些「高冷」的物理學概念。也許100年後穿越到未來並不難《信條》用影像呈現了時間命題。
  • 看不懂《信條》?你需要的是這份「時間指南」
    無數影迷年度期待的《信條》終於上映了。這是繼《敦刻爾克》之後,時隔3年諾蘭重返大銀幕之作。這也是今年全球電影市場復工以來,被寄予眾望的一部頂級大片。 時間,是科幻最古老的主題之一。諾蘭被稱為「時空三部曲」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信條》,每一部都探索了一種時間的呈現方法。
  • 再談熵減能否引發時間倒流,及「祖父悖論」與平行宇宙
    ——觀賞《信條》後再談熵、平行宇宙、反物質等相關問題(中)文/陳思進在上文《》(2020年09月25日《科普時報》第3版首發)中,我談了諾蘭的新科幻大片《信條》中最主要的科幻設定——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增加,但並不是說,熵減會引發時間的倒流
  • 《信條》中掩蓋不住的物理「硬傷」
    原標題:時間逆轉時空交錯的炫酷 也掩蓋不住《信條》存在的物理硬傷電影《信條》近期在國內影院上映。被這部電影「燒糊了腦子」的觀眾不計其數,其實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就是大反派想用逆轉時間的殺傷性武器毀滅現世,不過一系列和時空逆行相關的科學概念以及非線性敘事,直接把觀眾繞懵。
  • 看了《信條》,你懂什麼叫做祖父悖論了嘛?
    看電影裡邊,各種名詞扯得滿天飛,整場電影下來,就一個名詞引起了我的興趣:祖父悖論(grandfather paradox) 什麼是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最早由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在小說《不小心的旅行者》中提出。
  •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 電影信條裡的時間鉗形部隊表現如何
    《信條》裡時間鉗形戰術是什麼意思除了那場奪取時間武器的戰鬥使用了「時間鉗形戰術」(10分鐘)之外,整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場歷經幾十年的「時間鉗形戰術」。只不過一個是正面戰鬥,而另一個是諜戰。但是在Neil的主觀時間線中,由於他是逆時間而上,所以他是在逆流時間的世界中,跑到鐵門處打開門,並成功替黑人男主擋下逆流子彈而死。這就是特工Neil的結局,而他依然選擇遵循了自己的命運,能夠讓他做出犧牲的,唯有信條。時間鉗形部隊表現如何?
  • 搞懂這5個名詞和人物,諾蘭電影《信條》「燒腦值」直降兩顆星
    01解讀《信條》中,5個幹擾你看懂電影的名詞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場景太陌生。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看懂後,電影燒腦程度直降兩顆星。影片首先出現的物理名詞是熵。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如果說《盜夢空間》玩了5層有序的夢境(時間流)嵌套,那麼《信條》的精妙複雜之處就在於——N次時間穿梭的無序嵌套。 所以,不妨在觀影前先來做做預習功課。 有這個疑問就是還沒理解「時間鉗形戰術」。 事實上,主角所在的紅隊在順勢時間流中,男二號尼爾所在的藍隊經通過「逆熵」後進入戰場,兩支隊伍在同一個戰場上配合作戰。逆熵戰隊從戰爭結束後進入戰場,戰爭開始前撤退,可以幫助順勢戰隊清掃障礙。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觀影必備知識與《終結者》等科幻大片的直觀易懂不同,要想看懂諾蘭的作品,觀影者們需要自備些基礎的科學知識,這一點,在《信條》裡再次得到印證。1.關於片名《TENET》(中文譯:信條)影片英文原名《TENET》,TENET是一個迴文結構單詞。
  • 《信條》的「燒腦科學」看懵!南大教授...
    這是這些天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給上班族製造的社交話題。記者粗略算了一下,電影裡出現了「熵增熵減、時空逆轉、鉗形運動、多維宇宙、冰山理論」等科學術語,從而引發了理工科VS文科生各種「掐架」。不過電影中傳遞出的「時間倒流」的概念,讓不少觀眾覺得妙趣橫生:假如生活中的一切真的能像膠片「倒放」一般,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觀影必備知識與《終結者》等科幻大片的直觀易懂不同,要想看懂諾蘭的作品,觀影者們需要自備些基礎的科學知識,這一點,在《信條》裡再次得到印證。1.關於片名《TENET》(中文譯:信條)影片英文原名《TENET》,TENET是一個迴文結構單詞。
  • 科幻故事中的祖父悖論
    最近電影《信條》火爆,我又把這幾種時空邏輯拿出來琢磨一番,特別是對應祖父悖論,想想也挺有意思。祖父悖論有如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祖父無論如何都殺不死。時空旅行的開山之作《時間機器》,裡面描述的時空邏輯是:因果關係永不變,雖然細節可以改。男主角因為未婚妻被殺,而努力研發出時間機器回過去救人,卻無論如何都救不了。原因在於未婚妻被殺是研發出時間機器的原因,改不了。
  • 假如時間可以回頭,你要不要去看前女友?
    就像你被諾蘭新片《信條》騙進電影院一樣。好好地去看個電影,結果啥也沒看懂,就看了個寂寞,這不是「騙」麼?(手動狗頭)圖源:@青紅皂了個白話說回來,諾蘭老師神神叨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每一個科技奇觀的外衣下,都是一段指向人心的情感故事。
  • 《信條》與時間之謎
    確實需要二刷 時間是謎一般的存在,只能感知,無法觸碰。只有從計時器、進度條、一個人漸漸增多的白髮或皺紋上,才能察覺時間的存在與無情。時間永不停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不可預知。而現在,正在分分秒秒地流逝。我們為過去後悔,為現在焦慮,為未來恐慌。
  • 量子物理或可解史上最怪異理論:祖父悖論
    據國外媒體報導,量子物理學的建立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最成功的理論之一,經過幾位量子大師的完善後該理論至今已經演化了一百多年。雖然多數科學家認為量子物理學引領著物理學的發展方向,但是該理論衍生出許多奇特的宏觀解釋,並導致許多悖論性的問題出現,與此同時該理論卻又符合當前的實驗結論,這正是量子物理的神奇所在,看似模糊性的解釋卻能夠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