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紀念日,當日,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在中國地震局專家講座中表示,雖然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土大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是要注意防範小海嘯產生的災害。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
圖:陳顒院士在中國地震局做海嘯科普講座。代睿攝
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地震局了解到,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海嘯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傳播數千千米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千米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
陳顒院士在當日下午的講座中表示,發生海嘯需要三個條件:深海、足夠大的地震、由深變淺的海岸地形。在我國的近海中,渤海平均深度約為20米,黃海平均深度約為40米,東海約為340米,平均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的平均深度為1200米。因此,在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
陳顒認為,對中國東南沿海有影響的海嘯的潛在發源地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菲律賓西側地震、巽他海峽火山和南海滑坡。雖然中國發生大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陳顒院士指出,由於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多位於沿海,所以要防範小海嘯造成的災害。
在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提問時,陳顒解釋說,由於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海拔較低,任何海洋裡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對城市產生影響。但是中國大陸很幸運,我們前面有一個「圍牆」,從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延伸下來。
中國地震局提示,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