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陳顒:我國發生大海嘯可能性較小

2020-11-3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紀念日,當日,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在中國地震局專家講座中表示,雖然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土大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是要注意防範小海嘯產生的災害。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

圖:陳顒院士在中國地震局做海嘯科普講座。代睿攝

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地震局了解到,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海嘯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傳播數千千米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千米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

陳顒院士在當日下午的講座中表示,發生海嘯需要三個條件:深海、足夠大的地震、由深變淺的海岸地形。在我國的近海中,渤海平均深度約為20米,黃海平均深度約為40米,東海約為340米,平均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的平均深度為1200米。因此,在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

陳顒認為,對中國東南沿海有影響的海嘯的潛在發源地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菲律賓西側地震、巽他海峽火山和南海滑坡。雖然中國發生大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陳顒院士指出,由於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多位於沿海,所以要防範小海嘯造成的災害。

在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提問時,陳顒解釋說,由於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海拔較低,任何海洋裡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對城市產生影響。但是中國大陸很幸運,我們前面有一個「圍牆」,從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延伸下來。

中國地震局提示,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陳顒受聘西北大學「雙聘院士」—新聞—科學網
    2016年4月7日,中科院院士陳顒「雙聘院士」受聘儀式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舉行。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15周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在中國地震局作海嘯科普講座。 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已設40多個地震臺站提前預警;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  12月26日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當天是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專家們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周依)12月26日,是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紀念日。
  • 專家: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海嘯可能性較小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26日下午在北京向媒體科普解讀地震海嘯災害時表示,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中國沿海海拔4米以下地區GDP佔全國約四分之一,「小海嘯產生災害是可能的」,必須推進風險防治
  • 專家:中國發生海嘯可能性不大 但也勿掉以輕心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一日電(記者趙勝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今天在此間說
  •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澎湃新聞記者 石鳴 2019-09-23 09:50 來源:澎湃新聞
  • [海嘯·警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可能性大
    據《信息時報》報導2004年12月31日,廣州地理研究所梁國昭研究員認為廣東不能對海嘯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存在出現地震海嘯的可能性。 梁國昭告訴記者,形成海嘯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由於地震引發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像這次發生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海嘯就是地震海嘯;其二是由於風暴氣象因素引發的海嘯,是風暴海嘯,也叫風暴潮。 梁國昭說,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相當大。
  • 廣東發生風暴海嘯可能性大 專家給出自救措施
    信息時報報導,廣州地理研究所著名地理學家梁國昭研究員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廣東不能對海嘯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存在出現地震海嘯的可能性。   風暴海嘯發生的可能性大
  • 廣東發生風暴海嘯可能性大 專家建議多植紅樹林
    專家認為沿岸多種植紅樹林可減輕海嘯破壞力 同時要加強預警和提高防災自救意識  時報訊 (記者 凌慧珊 通訊員 李潔尉) 近期發生在蘇門答臘的地震海嘯造成嚴重的災難,引起廣州市民的關注。廣州地理研究所著名地理學家梁國昭研究員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廣東不能對海嘯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存在出現地震海嘯的可能性。  風暴海嘯發生的可能性大  梁國昭告訴記者,形成海嘯的因素有很多,基本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組織院士諮詢
  • 她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為我國做出突出貢獻
    在2007年美國科學院所公布的新增院士中,有18名來自海外的院士,其中就包括了來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值得一提的是,李愛珍不僅是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我國獲得外國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中唯一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頭銜的。那麼,這位被中科院拒絕的女科學家,卻當選了美國院士,對此她如何回應呢?
  • 中科院陳彪院士,27年前憑空消失,為何官方對此始終諱莫如深?
    但這並不代表說那些真正離奇失蹤的事件從未發生,實際上確實有少量失蹤事件,讓人覺得莫名離奇。在我國科學界也發生過一些失蹤事件,1980年失蹤於羅布泊的彭加木,數年來便引起過無數爭議。如果說在羅布泊這種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失蹤,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有位中科院院士突然人間蒸發,在偌大的城市中再也無跡可尋,這就令人感覺十分詭異了。
  • 我國中科院院士突然人間蒸發,尋找27年未果,至今仍是一個謎
    關於這個說法我們無從考證,但類似的事件不止發生了一次。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中科院院士突然消失,尋找了二十多年未果,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情?隨著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我國在天體物理學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陳彪。陳彪不僅在這一領域為我們的科研工作做出了貢獻,還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在天體物理學上,陳彪可以說是泰鬥級的人物,也是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僅有的中科院院士之一。
  • 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外籍院士,依然堅持為我國奉獻
    而這句話如果放在李愛珍身上那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她曾經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被拒絕雖然之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卻依舊留在了我國為國家發光發熱。李愛珍是1936年出生的一個普通女孩兒,她從小就聰穎機敏,復旦大學畢業之後她便來到了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半導體材料。在這段工作期間李愛珍申請了28項國家專利並且發表了256篇論文,可以說她的這些成績使得她的名聲大震。
  • 中科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
    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2020年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曹楚南在中國領導和開拓了腐蝕電化學領域,出版《腐蝕電化學原理》等專著。
  • ...震中位於歸德街辦轄區 原震中區近幾日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較小
    長清區4.1級地震震中位於歸德街辦轄區 原震中區近幾日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較小市地震監測中心與國家和省地震局進行聯合會商,經專家研判,綜合分析認為:原震中區近幾日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較小。  魯網2月19日訊 昨天17時07分,濟南市長清區發生4.1級地震,震中位於歸德街辦轄區。市地震監測中心與國家和省地震局進行聯合會商,經專家研判,綜合分析認為:原震中區近幾日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