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生風暴海嘯可能性大 專家給出自救措施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1日電 近期發生在蘇門答臘的地震海嘯造成嚴重的災難,引起廣州市民的關注。信息時報報導,廣州地理研究所著名地理學家梁國昭研究員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廣東不能對海嘯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存在出現地震海嘯的可能性。

  風暴海嘯發生的可能性大

  梁國昭告訴記者,形成海嘯的因素有很多,基本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由於地震引發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像這次發生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海嘯就是地震海嘯;其二是由於風暴氣象因素引發的海嘯,是風暴海嘯,也叫風暴潮。

  梁國昭說,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相當大。他對廣東汕頭市1969年7月28日發生的風暴大海嘯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剛好是天文大潮,加上颱風大,汕頭又是漏鬥型海灣,多方面因素導致損失十分慘重。

  廣東歷史上沒有發生地震海嘯的明確記錄,相對來說,我國受海嘯地震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表示沒有發生過地震海嘯。因為地震海嘯與風暴海嘯不一樣,它的地震波波長可達幾百公裡,可影響到萬餘公裡以外的地方。

  紅樹林可以減輕海嘯破壞力

  梁國昭指出,紅樹林作為溼地之中的一種,是海堤的天然衛士,可消耗波浪的能量,其防波性能比石頭砌的堤壩還好。對於預防和減少海嘯的災害,目前最可行的辦法是在港灣修築防波堤,沿岸種植防波林以及保護好生態環境等。而在海嘯發生時則應及早疏散沿海居民,轉移物資。在目前,開展對海嘯等重大自然災害的研究,加強預警及提高國民的防災自救意識尤為重要。(凌慧珊 李潔尉)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解析度

相關焦點

  • 廣東發生風暴海嘯可能性大 專家建議多植紅樹林
    專家認為沿岸多種植紅樹林可減輕海嘯破壞力 同時要加強預警和提高防災自救意識  時報訊 (記者 凌慧珊 通訊員 李潔尉) 近期發生在蘇門答臘的地震海嘯造成嚴重的災難,引起廣州市民的關注。廣州地理研究所著名地理學家梁國昭研究員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廣東不能對海嘯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存在出現地震海嘯的可能性。  風暴海嘯發生的可能性大  梁國昭告訴記者,形成海嘯的因素有很多,基本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 [海嘯·警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可能性大
    據《信息時報》報導2004年12月31日,廣州地理研究所梁國昭研究員認為廣東不能對海嘯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存在出現地震海嘯的可能性。 梁國昭告訴記者,形成海嘯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由於地震引發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像這次發生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海嘯就是地震海嘯;其二是由於風暴氣象因素引發的海嘯,是風暴海嘯,也叫風暴潮。 梁國昭說,廣東發生風暴海嘯的可能性相當大。
  • 廣東如發生海嘯怎樣抵擋
    專家認為沿海地區風暴海嘯較多,應儘快恢復「天然海岸衛士」紅樹林  本報訊記者區健妍,通訊員李潔尉、裘鋼報導:印度洋地震海嘯給世人敲響警鐘。廣東是否也存在著海嘯威脅?記者近日採訪了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所的梁國昭研究員。
  • 板塊不同倖免劫難 廣東發生海嘯怎樣抵擋
    專家認為沿海地區風暴海嘯較多,應儘快恢復「天然海岸衛士」紅樹林  印度洋地震海嘯給世人敲響警鐘。廣東是否也存在著海嘯威脅?記者近日採訪了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所的梁國昭研究員。  板塊不相同,廣東倖免劫難  這次印度洋地震海嘯,廣東為何未受影響?
  • 專家:中國發生海嘯可能性不大 但也勿掉以輕心
    中國地質博物館今天舉行「印度洋地質海嘯展」,據該館一位負責人介紹,這個展覽將科學闡釋地震海嘯的發生機理及警示,向公眾普及地震海嘯知識及防範措施。  曾經擔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長期從事地震研究的陳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發生海嘯必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其一,一定是深海。海水深度要在一千到兩千米,淺海不可能發生海嘯;其二,一定是大地震。
  • 《全球風暴》天災引專家熱議:幾百米海嘯會發生?
    《全球風暴》天災引專家熱議:幾百米海嘯會發生? 《全球風暴》講述的是未來世界裡一場波及全球的氣象災變。當時的人類打造出能控制天氣的氣象衛星系統以應對災害天氣,但衛星網絡遭遇故障,轉而向地球發起全面攻擊,強大的守護者變成最致命的敵人,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滅世浩劫。 災難場面是《全球風暴》最大看點,藉助未來科技的設定,片中的災難場景從類型、規模到表現形式都全面升級。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千年前南海強烈海嘯毀滅廣東一古文明遺址
    導讀: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島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被海嘯帶上海島的硨磲有些學者通過對歷史資料和古地震的分析認為,渤、黃、東海發生本地地震引發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琉球群島
  • 錦州市:渤海發生地震海嘯可能性不大
    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地震及海嘯這一災難性事件備受世人矚目。我市屬於沿海城市,那麼,渤海會不會發生類似的海嘯災難呢?從地質特點來看,渤海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類似災難不會波及我市。
  • 中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12月26日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當天是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專家們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目前,我國正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境外設置了40多個臺站監測海上地震活動。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已設40多個地震臺站提前預警;我國發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仍具有遭受海嘯災害的風險  12月26日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當天是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專家們對地震海嘯的成因、危害和災害防範工作進行了解讀。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
  • 專家: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海嘯可能性較小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26日下午在北京向媒體科普解讀地震海嘯災害時表示,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中國沿海海拔4米以下地區GDP佔全國約四分之一,「小海嘯產生災害是可能的」,必須推進風險防治
  • 專家駁斥海南將發生9.1級大地震引發海嘯傳言
    本報海口7月1日訊 (記者文剛 袁鋒 通訊員陳定)汶川大地震後,一條從巴西傳過來的所謂預言又開始在中文網站上流傳:「9月13日,南寧與海南島之間將發生9.1級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並可能衝到日本」。聯繫到印尼海嘯與四川地震,一些人開始感到恐慌,一些人甚至打算離島避險。
  • 海嘯若殺來 廣東怎麼辦
    海嘯若殺來 廣東怎麼辦  陽江湛江兩市代表提交議案呼籲,我省應儘快建立陸海地震監測預報及防災減災體系  2005廣東兩會之議案點擊  本報訊 印度洋海嘯在引發人類悲天憫人情懷的同時,也進一步喚醒了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警惕。
  • 大西洋會發生特大海嘯嗎(組圖)
    火山專家提醒未雨綢繆要緊  本菲爾德中心的預測一經披露,立即引來關注,歐美許多重要媒體做了大量報導,直至此次印度洋海嘯爆發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還進行了追蹤報導。印度洋海嘯發生後,有關話題在媒體上再次升溫。因為印度洋海嘯造成的巨大損失歷歷在目,人們對大西洋發生海嘯的可能性更為關注實屬自然。而且,滑坡引發海嘯並不是沒有先例。
  • 宇宙超級風暴發生的可能性是多大?
    一次大流量的太陽耀斑會導致帶電粒子拋向地球,從而擾亂人們現在的生活,例如中斷衛星通信和電力線路的傳輸。 圖源:美國宇航局 NASA 太陽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 日前,華威大學和英國南極勘測組的一項聯合研究運用了歷史資料來擴展科學家們之前對宇宙超級風暴可能性的評估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當天下午,中國地震局舉行專家訪談活動。專家表示,我國為了防範海嘯災害,在海邊建了很多驗潮站觀測海水起伏,首先設防的是東南沿海。目前,我國正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境外設置了40多個臺站監測海上地震活動。  「大家可以在自己家裡做個試驗,在浴缸裡放一個大木板,木板的寬度一定比浴缸裡的水深要大,然後猛地抬高,就能製造出一場『人造海嘯』。」陳顒解釋道,引發海嘯的條件主要有三個,深水、大地震,以及由深變淺的海岸地形。  同時,海嘯傳播速度快,每小時可達700-900km,且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傳播數千千米,而能量衰減很少。
  • 古中國就曾發生過海嘯,還導致了南澳宋城的毀滅,為何能確定?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中科院專家支招:應對海嘯有「三板斧」
    日本氣仙沼,海嘯後擱淺的船隻 CFP供圖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瑋寧報導:日本東北部地區11日下午發生芮氏8.8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浪高10米的海嘯。海嘯緣何發生?破壞力如何?它什麼時候能到我們這裡,什麼時候能夠到福建,什麼時候能夠到廣東,這個我們能夠預測。而且能預測到我們這個地方的浪有多大,有多高。但是地震本身現在還沒有辦法預測」 ,昨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近海發生海嘯的可能性不大,這裡並非海嘯多發區。
  • 武漢廣東兩大橋先後發生抖動,專家:以後出現渦振可能性會提高
    「以後我國橋梁出現渦振現象的可能性會提高,渦振不可能完全消除,就是大小的問題。」同濟大學橋梁與結構抗風研究室主任朱樂東昨天在接受央視新聞記者採訪時作出上述表態。朱樂東解釋說,鋼結構的橋容易發生渦振,混凝土的橋不容易發生。早期我國橋梁大部分是混凝土的,所以沒有渦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