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嘯15年後 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2021-01-10 人民網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距離印度洋海嘯發生15周年之際,為牢記歷史教訓,推進災害風險防治,中國地震局邀請業內專家講述海嘯的防災知識。人民網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探尋「印度洋海嘯15年後,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陳顒院士介紹海嘯生成原因 (人民網 曾志強/攝)

陳顒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發生是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的地震引發的。該區域是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了海嘯。

在澡盆裡製造一場「海嘯」

海嘯產生需要滿足3個條件:深海、大地震和開闊並逐漸變淺的海岸條件。會上,陳顒深入淺出的介紹到,當地震所造成的海水波動的波長遠大於海洋深度時,就會產生海嘯。為了讓與會人員更加形象具體的體會海嘯的形成,陳顒舉例說,我們用一塊木板,往盛滿水的澡盆裡不斷上下按壓,形成能夠溢出盆外的波浪就是一場小海嘯。

印度洋海嘯發生後,給周邊國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那麼在我國哪裡有發生大海嘯的風險?中國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約為20m,黃海平均深度約為40m,東海平均深度約為340m,,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為1200m。因此,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只是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

對中國東南沿海有影響的海嘯的潛在發源地主要有:菲律賓西側的地震、巽他海峽的火山以及南海的滑坡。陳顒介紹道,中國沿海4m以下地區的GDP約佔全國GDP的三分之一,所以要防範小海嘯造成的災害。

重點加強城市規劃和預警系統建設

城市一個區域的海嘯災害區劃:暗紅顏色的地區是易受災地區

「面對海嘯,我們能做的主要有兩個方面,長期來說,應該從城市規劃入手,在城市建設之初就儘量避開易受災害影響的地帶;短期來說,面對海嘯,海洋部門和地震部門應聯手建立健全預警系統。例如1949年建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便主要提供太平洋地區的海嘯預警服務。」陳顒說。

當前,有關海嘯早期預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海嘯產生的機理,相關的數學模型,安裝多個深海海底地震儀組成的監測系統和預警信息的快速發布。

地震預測研究所所長張曉東曾參與過印度洋海嘯救援行動,在會上,他分享了自己的親身體驗,強調了巨大災害發生時醫療、轉運和國際救援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強調了人們需要隨時保持對災害的憂患意識,這對防災工程的準備投入十分重要。

開展經常性防災知識宣傳 提高公眾意識

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專家們還在會上分享了一則印度洋海嘯發生後英國媒體的報導。在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之前,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聰明女孩蒂莉·史密斯,憑藉自己在學校裡所學的地理知識,迅速認出了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遊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遊客的生命。事後,蒂莉說:「地理老師剛教給我們有關地震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地震如何引發海嘯。」「這個小女孩在讓我們為之欽佩的同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掌握科學知識、提升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專家們在會上介紹到。

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如此嚴重,除了災害本身破壞性大以外,對於海嘯災害的預防不足,公眾災害意識不強,也是造成這次災害巨大的重要原因。平時多掌握一點防災知識,關鍵時刻就可能挽救鮮活的生命。因此,我們應當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有效防範災害風險。

(責編:賴晨璐(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印度洋海嘯15年後,你會避險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5年前的今天,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人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為人類歷史所罕見。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約30萬人罹難 50萬人無家可歸
    印度洋海嘯15周年原標題:15年前的今天,一場載入史冊的災難來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9.1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
  • 印尼女孩被印度洋海嘯捲走 失蹤7年後突然現身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22日消息,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中,一名印尼女孩被捲走,所有親友都以為她不幸罹難。7年之後,這名女孩忽然現身家鄉。  2004年12月26日節禮日(Boxing Day,聖誕節次日),印度洋海嘯突然發生,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Aceh)15歲女孩瓦蒂(Wati)被巨浪從媽媽的手中捲走,當時媽媽還努力抓住另外兩個女兒。瓦蒂從此沓無音信,所有親友都認為她已不幸遇難。  21日,一位朋友忽然將一個帶著頭巾的女孩帶到瓦蒂的爺爺易卜拉欣(Ibrahim)家中。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20多萬人罹難 倖存者難釋懷
    中新網12月27日電 綜合報導,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嘯災難發生滿15年之際,成千上萬人舉行紀念儀式,緬懷20多萬名罹難者。受災國家如今改進了海嘯預警系統,專家認為,「如今再發生像2004年那樣的海嘯不會再有那麼多人罹難」。
  • 泰國公主發文悼念在15年前印度洋海嘯中逝世的兒子
    泰國頭條新聞社訊 據泰媒報導 12月26日,時值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紀念日,烏汶叻公主殿下前往拉查波比託寺為在此海嘯中不幸罹難的兒子普姆 詹森做功德,同行的還有女兒詩麗吉迪雅 詹森誥命夫人。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倖存者:仍然很害怕
    印度洋海嘯15周年,倖存者:我仍然很害怕) 周四,亞洲多國紀念15年前印度洋海嘯中的遇難者。這場災難導致23萬人喪生,是200多年來世界上最致命的自然災害。
  • 英語網絡課例:印度洋海嘯
    其中,《英語網絡課例:印度洋海嘯》就是他們不斷實踐、完善的案例之一。   導言(Introduction)  2004年12月26日,世界關注的自然災難印度洋海嘯襲擊了南亞和非洲東海岸的部分國家。人們總是會心有餘悸地提出疑問:類似的海嘯會捲土重來嗎?
  • 印尼強震引發海嘯 2004年印度洋海嘯讓人記憶深刻
    印尼強震引發海嘯 2004年印度洋海嘯讓人記憶深刻原標題:印尼7.7級強震引發海嘯 兩米高海嘯捲走海邊一家五口央視網消息:印度尼西亞抗災署28號證實,印尼中蘇拉威西省當天下午發生
  • 給世界的警告:印度洋海嘯與汶川地震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三大的地震,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波及範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利亞及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22.6萬人死亡,這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 亞洲多國紀念印度洋海嘯15周年 聯合國呼籲加強預警系統
    【解說】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嘯災難發生15周年之際,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和斯裡蘭卡都舉行了紀念活動。緬懷20多萬名罹難者。  【解說】2004年12月26日上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發生9.1級強震,並引發高達30米的海嘯。這場海嘯造成東南亞、南亞以及非洲14個國家共20多萬人喪生。災難過後,受災國家總共投資4億美元,建設海嘯預警系統。
  • 海嘯過去,教會了我們什麼?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9.3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海嘯發生後,英國媒體有這樣一則報導。
  • 印度洋海嘯十年祭(高清組圖)
    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2014年12月25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的海嘯博物館,一名男子注視著牆上印度洋海嘯遇難者的名字。 新華社/路透(李木子編輯)
  • 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
    摘要:建立了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主要包括海嘯源計算模塊、海嘯傳播計算模塊和預警分析模塊。藉助GPU並行加速技術和GMT繪圖軟體,系統能夠在1 min內產出海嘯傳播時間和最大波幅圖以及印度洋岸段危險警示圖,還可以針對重點城市和港口做定點預報。篩選了2004年以來發生在印度洋區域的4次震級Mw8.0以上地震海嘯事件對預報系統的性能進行測試。
  • 泰國:動亂對旅遊業的破壞超過2004年印度洋海嘯
    泰國酒店業協會一名高級官員稱,近期發生在曼谷的抗議活動迫使曼谷兩個機場關閉一周,對泰國酒店業的打擊比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還要嚴重。當地媒體日前援引泰國酒店業協會副主席素拉蓬的話報導說,現在泰國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四分之一,高檔酒店的入住率不到10%。素拉蓬說:「現在泰國酒店整體的入住率只有20%至25%。往常在這個時候的入住率是75%至80%。
  • 海嘯15年後,泰國仍有數百遺體無人認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04年12月26日,由9.1級大地震引發的印度洋海嘯致超過23萬人死亡或失蹤,距離那場「世紀之災」已過去15年,但仍有陰霾留在人間。據英國路透社16日報導,泰國南部仍有數百具身份不明的遺體無人認領。
  • 澳科學家稱印度洋地震海嘯後地球一直振動不停
    新華網坎培拉1月9日電(記者米立公)澳大利亞科學家9日說,引發印度洋海嘯災難的地震已經過去兩周,但是地球仍然像「被敲過的鐘一樣振動不停」。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赫布·麥奎因說,一般大地震引發的地球振動也就持續幾天,但他的儀器一直能測量到這次地震引發的地球振動,目前振動沒有停止的跡象,而且有可能還要持續幾個星期。
  • 印尼海嘯丨海嘯專家:這一次與印度洋和東日本海嘯是同等規模
    「從視頻記錄來看,我認為這次海嘯的威力和2004年印度洋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是同等規模的。」9月30日,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海嘯工學研究室的今村文彥教授,就印尼發生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災難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
  • 斯裡蘭卡遭印度洋海嘯襲擊後重生 照常捕魚生活繼續
    2015年3月20日訊,正午,斯裡蘭卡南部加勒海灘,幾位老人一邊整理數百米長的漁網和網繩,一邊將其放在五米多長的雙體小漁船上,隨後駕駛小船迎浪駛向大海。在離岸邊約幾百米時,岸上的兩隊人馬分別開始拉網的兩頭,直至將漁網收回岸邊。不管拉網的收成如何,哪怕只有寒酸的數十條小魚,大家滄桑的臉上依舊掛著笑容。
  • 印度洋海嘯三周年 災民生活已被快樂填滿(組圖)
    印尼海嘯三周年 「透過孩子的鏡頭」  今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嘯3周年紀念日。印尼、斯裡蘭卡、泰國等海嘯受災國都舉行了儀式紀念死難者。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亞齊地區發生芮氏7.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造成沿岸國家23萬人死亡或失蹤,約50萬人無家可歸。
  • 印度洋海嘯十周年 印尼泰國等重災區民眾攜手紀念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26日)是印度洋海嘯十周年。十年前的這一天,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域附近發生芮氏9.3級強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造成沿岸國家近30萬人死亡。作為當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印尼亞齊省從25日起開始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