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距離印度洋海嘯發生15周年之際,為牢記歷史教訓,推進災害風險防治,中國地震局邀請業內專家講述海嘯的防災知識。人民網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探尋「印度洋海嘯15年後,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陳顒院士介紹海嘯生成原因 (人民網 曾志強/攝)
陳顒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發生是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的地震引發的。該區域是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了海嘯。
在澡盆裡製造一場「海嘯」
海嘯產生需要滿足3個條件:深海、大地震和開闊並逐漸變淺的海岸條件。會上,陳顒深入淺出的介紹到,當地震所造成的海水波動的波長遠大於海洋深度時,就會產生海嘯。為了讓與會人員更加形象具體的體會海嘯的形成,陳顒舉例說,我們用一塊木板,往盛滿水的澡盆裡不斷上下按壓,形成能夠溢出盆外的波浪就是一場小海嘯。
印度洋海嘯發生後,給周邊國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那麼在我國哪裡有發生大海嘯的風險?中國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約為20m,黃海平均深度約為40m,東海平均深度約為340m,,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為1200m。因此,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只是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
對中國東南沿海有影響的海嘯的潛在發源地主要有:菲律賓西側的地震、巽他海峽的火山以及南海的滑坡。陳顒介紹道,中國沿海4m以下地區的GDP約佔全國GDP的三分之一,所以要防範小海嘯造成的災害。
重點加強城市規劃和預警系統建設
城市一個區域的海嘯災害區劃:暗紅顏色的地區是易受災地區
「面對海嘯,我們能做的主要有兩個方面,長期來說,應該從城市規劃入手,在城市建設之初就儘量避開易受災害影響的地帶;短期來說,面對海嘯,海洋部門和地震部門應聯手建立健全預警系統。例如1949年建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便主要提供太平洋地區的海嘯預警服務。」陳顒說。
當前,有關海嘯早期預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海嘯產生的機理,相關的數學模型,安裝多個深海海底地震儀組成的監測系統和預警信息的快速發布。
地震預測研究所所長張曉東曾參與過印度洋海嘯救援行動,在會上,他分享了自己的親身體驗,強調了巨大災害發生時醫療、轉運和國際救援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強調了人們需要隨時保持對災害的憂患意識,這對防災工程的準備投入十分重要。
開展經常性防災知識宣傳 提高公眾意識
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專家們還在會上分享了一則印度洋海嘯發生後英國媒體的報導。在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之前,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聰明女孩蒂莉·史密斯,憑藉自己在學校裡所學的地理知識,迅速認出了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遊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遊客的生命。事後,蒂莉說:「地理老師剛教給我們有關地震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地震如何引發海嘯。」「這個小女孩在讓我們為之欽佩的同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掌握科學知識、提升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專家們在會上介紹到。
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如此嚴重,除了災害本身破壞性大以外,對於海嘯災害的預防不足,公眾災害意識不強,也是造成這次災害巨大的重要原因。平時多掌握一點防災知識,關鍵時刻就可能挽救鮮活的生命。因此,我們應當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有效防範災害風險。
(責編:賴晨璐(實習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