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2014年12月25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的海嘯博物館,一名男子注視著牆上印度洋海嘯遇難者的名字。 新華社/路透(李木子編輯)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2004年12月31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一名男子從海嘯摧毀的家中搬出物品。 新華社/法新(李木子編輯)
泰國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 12月26日,人們在泰國南部攀牙府參加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泰國26日在南部攀牙府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活動旨在緬懷遇難者,支援倖存者,對曾向泰國提供援助的國家和組織表示感謝,並喚起公眾和國際社會對於海嘯預警機制的重視。新華社發
泰國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 12月26日,人們在泰國南部攀牙府參加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泰國26日在南部攀牙府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活動旨在緬懷遇難者,支援倖存者,對曾向泰國提供援助的國家和組織表示感謝,並喚起公眾和國際社會對於海嘯預警機制的重視。新華社發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2005年1月27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一名男子將海嘯遇難者的遺體運往墓地。 新華社/路透(李木子編輯)
斯裡蘭卡舉行印度洋海嘯10周年紀念活動 12月26日,「海洋皇后」號列車停靠在斯裡蘭卡佩拉利亞站。 10年前,印度洋海嘯造成停靠在佩拉利亞站的海上火車「海洋皇后」號和其所載的近2000名乘客被海水吞沒。災後,斯裡蘭卡政府對鐵路軌道進行修復升級,並於今年11月向佩拉利亞村撥款230萬美元,以助其打造成小型港口。斯裡蘭卡於當地時間26日上午9時25分,全島默哀3分鐘,以此紀念10年前印度洋海嘯中的4萬餘名遇難者,並為斯裡蘭卡祈福。新華社發(加揚·薩米拉攝)
泰國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 12月26日,人們在泰國南部攀牙府參加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泰國26日在南部攀牙府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活動旨在緬懷遇難者,支援倖存者,對曾向泰國提供援助的國家和組織表示感謝,並喚起公眾和國際社會對於海嘯預警機制的重視。新華社發
斯裡蘭卡舉行印度洋海嘯10周年紀念活動 12月26日,人們在斯裡蘭卡佩拉利亞舉行的印度洋海嘯10周年紀念活動上獻花。 10年前,印度洋海嘯造成停靠在佩拉利亞站的海上火車「海洋皇后」號和其所載的近2000名乘客被海水吞沒。災後,斯裡蘭卡政府對鐵路軌道進行修復升級,並於今年11月向佩拉利亞村撥款230萬美元,以助其打造成小型港口。斯裡蘭卡於當地時間26日上午9時25分,全島默哀3分鐘,以此紀念10年前印度洋海嘯中的4萬餘名遇難者,並為斯裡蘭卡祈福。新華社發(加揚·薩米拉攝)
12月26日,斯裡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在科倫坡官邸舉行的印度洋海嘯10周年紀念活動上為遇難者默哀。斯裡蘭卡於當地時間26日上午9時25分,全島默哀3分鐘,以此紀念10年前印度洋海嘯中的4萬餘名遇難者,並為斯裡蘭卡祈福。 新華社發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2008年11月11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技術人員在氣象和地球物理局內工作。自2005年開始動工興建、耗資1.33億美元的印度尼西亞海嘯預警系統當日正式啟用。新華社/法新(李木子編輯)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2004年12月31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一名男子從海嘯摧毀的家中搬出物品。 新華社/法新(李木子編輯)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2004年12月28日,在印度南部城市馬德拉斯,一名女子趴在海嘯中遇難親屬的遺體前哭泣。 新華社/路透(李木子編輯)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2004年12月27日,在印度南部城市馬德拉斯,一名男子握著自己海嘯中遇難兒子的手哭泣。 新華社/路透(李木子編輯)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2004年12月28日拍攝的海嘯襲擊後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的一座清真寺(左圖);2014年11月27日拍攝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的同一地點(右圖)。新華社/法新(李木子編輯)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2005年1月9日拍攝的海嘯襲擊後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的濱海公路(上圖);2014年11月29日拍攝的印度尼西亞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的同一地點(下圖)。新華社/法新(李木子編輯)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2005年1月9日拍攝的海嘯襲擊後的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米拉務的街道(上圖);2014年11月29日拍攝的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米拉務的同一地點(下圖)。新華社/路透(李木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