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

2021-03-01 海洋預報NMEFC

摘要:建立了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主要包括海嘯源計算模塊、海嘯傳播計算模塊和預警分析模塊。藉助GPU並行加速技術和GMT繪圖軟體,系統能夠在1 min內產出海嘯傳播時間和最大波幅圖以及印度洋岸段危險警示圖,還可以針對重點城市和港口做定點預報。篩選了2004年以來發生在印度洋區域的4次震級Mw8.0以上地震海嘯事件對預報系統的性能進行測試。結果顯示:32個驗潮站的海嘯傳播時間計算誤差約為15 min,44個站點波幅計算誤差不超過30%,危險性分析準確率可達86%。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印度洋區域;海嘯數值預報;定量海嘯預警

Abstract:An earthquake-induced tsunami forecast system for the Indian Ocean i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which is composed of tsunami generation calculation, tsunami propagation simulation and hazard analysis. Based on the GPU acceleration technology and GMT software, the system can generate estimate tsunami arrival time, maximum amplitude maps and coastal threat maps along the Indian Ocean shores within one minute. It can also customize the forecasts for key cities and por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recasting system is validated by simulating the four earthquake-induced tsunami events with a magnitude above Mw8.0 that occurred in the Indian Ocean since 200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solute error of the estimated tsunami travel time at 32 tide stations is about 15 minutes, and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wave amplitude at 44 stations is within 30%. Furthermore, the forecast accuracy of the risk analysis can reach 86%.

Key words:Maritime Silk Road, Indian Ocean, numerical tsunami forecast, quantitative tsunami warning

相關焦點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尤其是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和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影響深遠,這些發生在我國周邊區域的海嘯災難,提升了中國公眾對海嘯的認知,也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經過聯合國相關機構批准,中國建立的南海海嘯預警中心目前正在進一步建設中,該中心已經初步運行。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據統計,新世紀的前15年間,全球已發生災難性海嘯事件10餘次,遠遠高於上世紀6年一次的平均水平,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更是集中在太平洋。在此背景下,快速準確的海嘯數值模擬及預報技術成為海嘯預警的關鍵。 海嘯預警中心有關專家介紹,我國的海嘯預警業務起步較晚,自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後,主要轉發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發布的國際海嘯預警消息。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本書的側重點在於梳理和總結現代成熟的地震海嘯預警技術與業務實踐,各章的主要內容包括:海嘯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海底地震與海嘯的時空分布特徵;地震海嘯的生成機制、海嘯波的傳播和近岸爬坡等物理過程;海嘯數值計算方法和國內外主流海嘯數值模型;海嘯預警情景資料庫的原理和應用情況;海嘯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本原理和應用,以及海嘯預警中心建設規範。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給世界的警告:印度洋海嘯與汶川地震
    2004年南亞地震造成的印度洋海嘯,死難無數,其實是對未來沿海地區生活著的人的警告,海水上漲,地震引起的海嘯、颶風海嘯、地極移動海嘯,大隕石襲擊海洋引起的海嘯,這些都不是人類能對抗的災難,所以必須以理智來選擇行動,方才能在災難中生存下來。地中海周邊生存的人,還有其他地區沿海區域的人。必須警惕海侵災難與海嘯災難。美國西海岸,未來會有極移性海侵災難與海嘯災難,那肯定是無法生存的。
  • 史之今日: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災難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
  • 海嘯監測預警系統以實現自動化
    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海嘯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海嘯預警可在地震後15分鐘內發出2012年12月3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平臺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標誌著國家海洋局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 新加坡年底前將設立24小時海嘯與地震預報中心
    新華網新加坡1月16日電 (記者張永興)新加坡環境和水資源部部長雅國16日表示,新加坡將在今年年底前設立一個24小時的海嘯及地震預報中心。  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16日晚報導,雅國表示,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及附近海洋的情況,專家認為新加坡在未來不太可能遭受海嘯襲擊。儘管如此,新加坡仍將加強在海嘯和地震方面的監測。
  • 印度洋海嘯15年後 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距離印度洋海嘯發生15周年之際,為牢記歷史教訓,推進災害風險防治,中國地震局邀請業內專家講述海嘯的防災知識。
  • 海嘯預警,爭取寶貴的兩小時—新聞—科學網
    除了房倒屋塌,地震還引發海嘯。2004年印度洋和2011年日本東海岸的兩場海嘯,數萬人遇難,留下恐怖的記憶。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
    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王華在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試運行媒體通氣會上說。  南中國海區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南海周邊各國威脅極大。  據歷史海嘯數據統計,南中國海區域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四十多次海嘯。
  • 我國建海嘯預警機制關注臺灣沿海海嘯威脅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一旦我國沿海受到海嘯影響,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會立即通過海嘯預警報系統發布受影響地區的海嘯預警報。同時,我國將啟動海嘯應急預案,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使災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有關專家介紹,我國也是地震海嘯的嚴重區。
  • 海嘯如何預警?--專家詳解現有海嘯預警系統
    3月11日當地時間14時46分(北京時間13時46分),日本發生地震並在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引發巨大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高達數米的海浪將車輛等捲入海中,並衝毀沿岸建築。新華社發  新華網福州3月14日專電(記者 塗洪長)日本本州東部海域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海嘯波延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引起全世界對於海嘯災害的關注。海嘯能預報麼?海嘯預警是怎麼發出的?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小時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並承擔組織開展該區域的培訓、宣傳教育等減災活動職責。通過自主研發建立了完善的地震海嘯預警系統,形成對我國、南中國海區域以及重點關注海域的地震海嘯監測、分析和預警能力,為我國沿海地區、南中國海周邊國家及相關海域提供快速的海嘯預警信息服務。
  • 印度洋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遇到地震或海嘯該怎麼辦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8月18日00時32分在西南印度洋海嶺(南緯34.9度,東經54.1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延伸閱讀:12·26印度洋地震12·26印度洋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8時58分55秒,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9.3級,震源位於3°19′N 95°51.24′E,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水下30公裡深處。這裡是」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頻發區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嘯)傳遍到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 印度洋海嘯十年祭(高清組圖)
    十年過去了,除了各國民眾懷著對海嘯罹難者的無盡哀思,積極重建受災家園,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促使國際社會加強防災合作,提高海嘯波探測技術,並且從無到有,建成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2014年12月25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的海嘯博物館,一名男子注視著牆上印度洋海嘯遇難者的名字。 新華社/路透(李木子編輯)
  • 印尼海嘯丨海嘯專家:這一次與印度洋和東日本海嘯是同等規模
    「從視頻記錄來看,我認為這次海嘯的威力和2004年印度洋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是同等規模的。」9月30日,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海嘯工學研究室的今村文彥教授,就印尼發生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災難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
  • 歷史上的今天 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臺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在發生地震時,通過地震災害監測系統,可實時將地震觀測結果傳送到氣象廳,求出震中、震源深度、震級等,迅速發布地震情報、預報、警報。  日本氣象廳還建有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地震預警系統。當震源附近的地震觀測點檢測到地震後,在數秒到一分鐘之內,可以發布5至10次地震情報。
  • ...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 為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的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衝帶,為南中國海周邊成員國提供24小時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並承擔組織開展該區域的培訓、宣傳教育等減災活動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