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震海嘯一周年 悼冤魂223000(組圖)

2020-11-26 搜狐網
 
  今天,是印度洋地震海嘯發生一周年的日子。今天,受災各國舉行或隆重或低調的紀念儀式。今天,留在倖存者以及遇難者親屬心中的陰影仍然揮之不盡……

  據聯合國最新的統計數字,去年席捲10多個國家的大災難共導致22.3萬人死亡,40多萬房屋被摧毀,200萬人無家可歸,大約150萬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計。

12月25日,印度一名海嘯倖存者在做聖誕彌撒時緬懷逝者

  印尼:總統主持紀念儀式

圖:印尼總統蘇西洛在看望亞齊孤兒時流下熱淚

  據報導,在印尼重災區班達亞齊,當地時間26日上午9時左右,———這是去年當地發生大地震和海嘯的時間,印尼總統蘇西洛將會主持一個紀念儀式,在去年發生海嘯的同一時間宣布紀念活動開始,以追悼在去年遇難的人。首先,蘇西洛將宣布全體默哀。當地所有的人將起立,向死去的人默哀。然後,在發生海嘯的海灘,親人們將會把鮮花、蠟燭以及絲帶投向大海。輪船則鳴放汽笛,寄託哀思。

  為了一周年紀念活動,當地的許多建築物也已經粉刷一新。很多人表示,他們將會帶去自己遇難的親人的照片,以表達對他們的懷念。

  泰國:數萬人參加紀念儀式

圖:泰國民眾和外國旅遊者點起燈籠悼念遇難者

  在泰國去年受災最嚴重的西海岸地區,當地時間25日,大約1000人參加了當地政府組織的一追悼儀式。儀式開始之後,人們向大海中投放了無數的蠟燭、鮮花和寫滿了對親人懷念的紙片,象徵對死者的哀思。

  許多西方遊客也在這一天重返了布吉島等地。大約50名英國遊客在布吉島舉行了默哀,並進行了祈禱。

  今天,在泰國6個沿岸省份,都將要舉行由官方組織隆重的紀念儀式,參加者將會達到數萬人。泰國大地震海嘯紀念委員會主席素瓦透露,泰國政府將向2000名遇難者親屬及倖存者提供經費以讓他們前來參加今天的紀念活動。泰國官方公布的死亡數字為5395人。

  印度:小海嘯一歲了

圖:部分在海嘯中倖存下來的兒童仍住在避難所裡

  今天,在印度安達曼群島的紀念活動上,將會出現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在去年海嘯中降生而被取名為「海嘯」的嬰兒,因為今天也是他一歲的生日。在災民們看來,正是這個小生命的來臨,象徵著當地災民對自然災害毫不屈服的精神。

  小海嘯的媽媽納米塔·羅伊說:「我是在這一天生下他的,因此我給他取名為『海嘯』」。去年,當大浪衝上岸時,有9個月身孕的羅伊拼命地逃離,最終被印度海軍救起,並生下了小海嘯。孩子出生時1.8公斤。

  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在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共有1899人死亡,但仍有許多人在失蹤者名單之上。

  斯裡蘭卡:恢復通車為紀念序幕

圖:受災區的漁民已經恢復了昔日的生活

  在斯裡蘭卡遭受海嘯襲擊的東部沿海地區,當地政府將會以一條鐵路正式恢復通車作為紀念的序幕,以表達戰勝自然災害的主題。這條鐵路在去年的海嘯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此後政府進行了改擴建,儘管這條鐵路在事實上早已通車,但官方還是決定在26日當天舉行一個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通車儀式。隨後,各項紀念活動將會在沿岸地區陸續展開。

  在斯裡蘭卡,海嘯並沒有導致政府與反政府的泰米爾人組織之間縮小政治分歧。國際社會本希望,在災難面前,斯裡蘭卡各方能夠克服分歧,同心協力進行災後救援和重建。相反,隨著和平政治進程的受挫,雙方似乎又走到了開戰的邊緣。(國廣)

  現狀

  部分災民仍靠救濟生活

  8成人心理創傷未平

  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字,目前,雖然重建工作在許多受災國家已經啟動,部分已經完成。但是在一些國家,仍有一些災後所使用的避難所仍在使用中。而這些避難所中,一些災民還在靠國際社會提供的救濟品生存著。

  在印尼的亞齊省,雖然許多災民們被遷移到城市中居住,但是當地的官員說,目前僅有20%的新居能夠提供給災民。重建工作任重而道遠。

  國際志願人員發現,在一些國家的災區,雖然房屋已經重建完成,但留在災民們心中的陰影,尤其是失去親人的痛苦仍然揮之不盡。聯合國官員認為,醫治心理的創傷比重建工作更加重要,也更加艱難。

  根據世衛統計,約半數海嘯災民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無國界醫生在亞齊進行的調查更顯示,部分重災區有高達83.6%的生還者存在心理失衡、出現幻覺、發噩夢、失眠和對生活絕望等嚴重情緒困擾問題。隨著災民生理逐步回復健康,救援組織現已把重點放在協助他們心理復元。(國廣)

  分析

  重建四大困難

  由於災區受損嚴重,加上重建資金不足、交通運輸不便等問題的存在,災區的重建也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負責災後重建的官員表示,重建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災區受損嚴重

  首先是海嘯的破壞力巨大,造成的毀壞綿延數萬公裡。而不同的國家、政府和法律體系又將這個待建區分割開來,所以需要更嚴密的規劃,這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2.援助資金不到位

  其次,儘管災後許多國家和國際機構紛紛許諾,向災區提供資金、水、食物和醫療用品等救災物品,但有一些國家或組織後來並沒有兌現諾言。比如,英國《每日鏡報》就曾在今年9月份批評美國只兌現1/3南亞海嘯災區承諾援助金額。

  3.援助組織間合作不便

  第三,由於救災行動涉及很多國際組織,所以合作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慈善機構負責人表示,在重建中,士兵過多地參與了救援物資的運送工作。這一工作應該由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做,以確保物資送到最需要的人們手中。近日印尼政府已經表態,不排除讓一些國際組織撤出災區的可能,以保證重建的順利進行。

  4.交通運輸不便

  另外,對於參與重建工作的工程隊來說,另一個嚴重阻撓他們工作進程的就是運輸問題。由於公路全被毀壞,要把起重機、建材、勞動力等運到當地非常困難。(冰山)

  後遺症

  男女比例失衡 催生「海嘯婚姻」

  因為先天體質上的差別,在海嘯中倖存下來的女性要比男性少得多。全球女性基金會本月13日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04年底印度洋海嘯中女性遇難者是男性的3倍。沒有了足夠多的女人,男人就把目光放在了未成年少女身上。對於男人來講,他們娶未成年女孩為妻,不是為了享受「性福」,而是為了讓妻子可以瘋狂地生孩子,這樣他們的家族就可以延續。

  那些女孩雖然不願過早地成為家庭主婦,但是現實不給她們反抗的機會。為了養家餬口,這些十幾歲的女孩不得不結束美好的少女時光,成為男人的「生產工具」。海嘯過後,印度政府表示,如果災民要舉行婚禮的話,政府將給女方家庭發4萬盧比(折合507美元)的婚禮補給。(冰山)

  性服務大行其道

  愛滋病加速蔓延

  印度洋大海嘯給幾個受災國留下的還有更大的危機———愛滋病。許多災民為了謀生,在無奈的情況下,開始從事性服務,並將愛滋病傳播開來。

  聯合國的官員及其助手說,海嘯破壞了基本的服務設施和健康醫療體系,導致許多人沒有保險套使用。在這些受到海嘯襲擊的地區,人們感染愛滋病的危險大大增加了。災難發生後,大量軍事和救援人員進入了災區,這增加了當地男性的比例。擁擠、壓力巨大的生活條件導致許多男人外出尋找性服務,這些都增加了愛滋病傳播的機率。

  一名救援工人說,泰國南部地區遭受的損失最大,愛滋病的發病率也最高,用於醫療方面的資金已經全部轉移到愛滋病防治上了。聯合國愛滋病防治曼谷地方支援小組主任說:「儘管很不幸,可是這樣的事情不可避免,許多國家在這種緊要時刻都努力制定短期計劃,尋找解決這一長期問題的捷徑。」(冰山)

  特寫

  泰災區漸復生機

  「現在我出一趟海大約兩小時可以掙900銖(40泰銖約合1美元),生活質量正向海嘯前的水平逐漸靠攏。有了錢,我們就可以把船和房子修得更好,遊客就可以享受條件更好的服務。」40多歲的船夫西姆這樣評價現在的生活。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作動力,讓許許多多像西姆一樣居住在披披島上的百姓樂觀地生活著。他們說:「生活從此有了奔頭。」

  地處甲米府的披披島是泰國著名的海島旅遊勝地,也是去年印度洋海嘯重災區,約2000名當地居民和外國遊客在這裡喪生或失蹤。一年後,數萬名受災百姓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逐步恢復海島旅遊,改善自身生活。

  海嘯衝毀了西姆的漁船,徹底衝塌了他的家。「海水漫到了椰子樹頂,我的房子全部被毀了,一點兒家當都沒有剩下。」提起往事,西姆至今仍很悲傷,但對生活並未失去信心和勇氣。

  隨著海島旅遊業的恢復,西姆相信自己能渡過難關,重操漁家舊業。在他看來,只有災區百姓的生活好了,才有能力恢復旅遊業;同時,只有遊客多了,百姓才能逐漸恢復生活。「這是良性循環。」自稱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西姆深諳經濟發展的道理。

  泰國南部旅遊局副局長阿諾馬·翁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儘管南部三府布吉、攀牙、甲米今年的遊客接待規模較去年縮減50%,但自年初以來,遊客接待數量呈逐月遞增的勢頭。以12月為例,南部三府的酒店入住率已達到80%,基本恢復到海嘯前的水平。

  (Raul/編制)

相關焦點

  • 印度洋海嘯十年祭(高清組圖)
    十年前的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側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14個國家大約23萬人罹難,受海嘯影響國家的經濟損失總額約99億美元。泰國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 12月26日,人們在泰國南部攀牙府參加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泰國26日在南部攀牙府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活動。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約30萬人罹難 50萬人無家可歸
    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這就是印度洋海嘯產生的過程。印度洋海嘯15周年「印尼地震的震中為無人居住的海洋,地震本身造成的傷亡不大多。
  • 印度洋海嘯三周年 災民生活已被快樂填滿(組圖)
    印尼海嘯三周年 「透過孩子的鏡頭」  今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嘯3周年紀念日。印尼、斯裡蘭卡、泰國等海嘯受災國都舉行了儀式紀念死難者。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亞齊地區發生芮氏7.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造成沿岸國家23萬人死亡或失蹤,約50萬人無家可歸。
  • 印度洋地震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逼近6萬(組圖)
    印度洋地震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逼近6萬(組圖)   尚有幾萬失蹤者,隨著搜救工作展開,死亡人數還可能繼續上升  受災國死亡人數截至北京時間28日下午22時00分,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死亡人數已經達到57175人。
  • 印度洋海嘯1周年點亮燭光告別昨天的哀傷(圖)
    2004年12月26日,也就是一年前的今天,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的強烈地震引發海嘯,波及印度洋沿岸國家。瞬息之間,奪走了26萬人的生命。  雖然國際社會和災區人民為重建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目前仍然還有很多災民無家可歸;還有許多孩子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裡學習,作為這些國家支柱產業的旅遊業至今尚未從海嘯的打擊中完全恢復,災區的重建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海嘯一周年之際,有傷痕猶在的沉重,也有重建家園的喜悅,更需要的是對未來的信心和對美好明天的期待。
  • 給世界的警告:印度洋海嘯與汶川地震
    2004年南亞地震造成的印度洋海嘯,死難無數,其實是對未來沿海地區生活著的人的警告,海水上漲,地震引起的海嘯、颶風海嘯、地極移動海嘯,大隕石襲擊海洋引起的海嘯,這些都不是人類能對抗的災難,所以必須以理智來選擇行動,方才能在災難中生存下來。地中海周邊生存的人,還有其他地區沿海區域的人。必須警惕海侵災難與海嘯災難。美國西海岸,未來會有極移性海侵災難與海嘯災難,那肯定是無法生存的。
  • 臺灣發生7.2級地震引發海嘯(組圖)
    臺灣高鐵公司副總賈先德表示,由於檢測到四級震度,高鐵啟動煞車機制,一列車停在臺南與左營間,列車上有兩名乘客,高鐵公司隨即依照程序,安排車輛接駁列車上的旅客。高鐵彰化以北路段則維持正常運轉。不少人紛紛打電話向地震部門查詢情況。  約莫20分鐘左右,未再有震感後,民眾情緒漸感平靜,陸續回到家中。順德:煤氣管道被震裂  昨晚,地震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引起的反應最為強烈。很多學生都反映,在往樓下疏散時大家都聞到了一股濃烈的煤氣味道。當時有老師立即告訴了值班保安。保安立即關閉了學校煤氣管道總閥門。
  • 歷史上的地震海嘯悲劇(組圖)
    >   歷史上的地震海嘯悲劇(組圖) 2004年12月27日 18:31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倖存者:仍然很害怕
    印度洋海嘯15周年,倖存者:我仍然很害怕) 周四,亞洲多國紀念15年前印度洋海嘯中的遇難者。這場災難導致23萬人喪生,是200多年來世界上最致命的自然災害。
  • 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
    摘要:建立了印度洋區域地震海嘯數值預報系統,主要包括海嘯源計算模塊、海嘯傳播計算模塊和預警分析模塊。藉助GPU並行加速技術和GMT繪圖軟體,系統能夠在1 min內產出海嘯傳播時間和最大波幅圖以及印度洋岸段危險警示圖,還可以針對重點城市和港口做定點預報。篩選了2004年以來發生在印度洋區域的4次震級Mw8.0以上地震海嘯事件對預報系統的性能進行測試。
  • 泰國紀念海嘯周年
    何柳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印度洋海嘯倖存者和遇難者親人24日來到泰國南部海灘,在這西方傳統稱為「平安夜」的日子,為在海嘯中遇難的親人和朋友獻上鮮花和默默祈禱。  一年前的12月26日,一場罕見的地震攪動了這平靜的海水。驚濤駭浪砸向印度洋沿岸12個國家,至少23萬毫無準備的人或喪失生命,或音信皆無。
  • 歷史上的今天 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臺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 印度洋海嘯15年後 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距離印度洋海嘯發生15周年之際,為牢記歷史教訓,推進災害風險防治,中國地震局邀請業內專家講述海嘯的防災知識。
  • 印尼海嘯前後衛星照片對比(組圖)
    印尼海嘯前後衛星照片對比(組圖)點擊進入>>>   這兩張12月30日發布的衛星圖片顯示的是印度尼西亞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海濱地區受海嘯襲擊前後的情形
  • 印度洋海嘯十周年 印尼泰國等重災區民眾攜手紀念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26日)是印度洋海嘯十周年。十年前的這一天,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域附近發生芮氏9.3級強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造成沿岸國家近30萬人死亡。作為當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印尼亞齊省從25日起開始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
  • 印度洋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遇到地震或海嘯該怎麼辦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8月18日00時32分在西南印度洋海嶺(南緯34.9度,東經54.1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延伸閱讀:12·26印度洋地震12·26印度洋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8時58分55秒,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9.3級,震源位於3°19′N 95°51.24′E,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水下30公裡深處。這裡是」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頻發區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嘯)傳遍到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20多萬人罹難 倖存者難釋懷
    中新網12月27日電 綜合報導,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嘯災難發生滿15年之際,成千上萬人舉行紀念儀式,緬懷20多萬名罹難者。受災國家如今改進了海嘯預警系統,專家認為,「如今再發生像2004年那樣的海嘯不會再有那麼多人罹難」。
  • 印尼強震引發海嘯 2004年印度洋海嘯讓人記憶深刻
    印尼強震引發海嘯 2004年印度洋海嘯讓人記憶深刻原標題:印尼7.7級強震引發海嘯 兩米高海嘯捲走海邊一家五口央視網消息:印度尼西亞抗災署28號證實,印尼中蘇拉威西省當天下午發生
  • 英語網絡課例:印度洋海嘯
    其中,《英語網絡課例:印度洋海嘯》就是他們不斷實踐、完善的案例之一。   導言(Introduction)  2004年12月26日,世界關注的自然災難印度洋海嘯襲擊了南亞和非洲東海岸的部分國家。人們總是會心有餘悸地提出疑問:類似的海嘯會捲土重來嗎?
  • 史之今日: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災難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