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5年前的今天,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人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為人類歷史所罕見。為加強海嘯防災意識,今天中國地震局組織了一場針對海嘯的科普講座。 專家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海嘯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傳播數千千米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千米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
具體而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是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這就是印度洋海嘯產生的過程。
專家表示,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便有利於人們採取防災措施。
專家建議:
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在海邊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關注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
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