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過去,教會了我們什麼?

2020-12-05 經濟日報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9.3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

海嘯發生後,英國媒體有這樣一則報導。在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前,跟爸爸媽媽來此遊玩的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女孩蒂莉·史密斯,敏銳地發現遠處海水突然不平靜起來,海水開始出現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退後。憑藉自己在地理課上所學有關地震海嘯的知識,蒂莉迅速辨識出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並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遊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遊客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

小女孩的故事讓我們為之欽佩,掌握科學知識、提升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5年過去,你對地震海嘯的知識了解多少?海嘯來襲該如何應對?就在印尼海嘯發生15年周年之際,中國地震局邀請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丁志峰,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三位專家聊聊地震和海嘯那些事兒。

無情「水牆」帶來巨大災難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丁志峰解釋稱,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海嘯可以傳播很遠,一般輻射到數千千米之外而能量卻只有微弱的衰減,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千米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

專家介紹,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是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這就是印度洋海嘯產生的過程。

「往水裡扔小石頭,水面就會產生波紋。波長越長,意味著參與運動的海水越多,波長越短,那就只有海水表面薄薄一層水參與了海浪的運動。」陳顒介紹,當時的Jason 1號測高衛星在地震後2小時沿129軌道由南向北穿過印度洋,接近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灣,這時海嘯波正好在印度洋上傳播,測得印度洋面波長竟達到約500公裡,「要知道,地球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距離不過10公裡左右,這樣造成的衝擊力是巨大的。」

不僅波長出人意料,海嘯波傳播的速度更令人咋舌。據美國地質調查局Geist模型計算得到的海嘯傳播時間統計數據顯示,印尼地震產生的海嘯波傳到斯裡蘭卡和印度只需2至3小時,這與噴氣式飛機的速度一樣快。

「印尼地震的震中為無人居住的海洋,地震本身造成的傷亡不大多。但地震產生的海嘯襲擊了幾百、幾千米外不設防的人口密集的海岸帶,故災害嚴重。」陳顒說,這次由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印尼蘇門答臘島後,還隨之波及斯裡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緬甸、馬爾地夫等國。

就是這種波長極長、速度極快的海嘯波,在茫茫大洋裡,波高可能不足一米,但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牆」。印尼海嘯的「水牆」曾一度高近20米,橫衝直入沿岸的城市與村莊。事發地點位於旅遊熱點附近,加上正值聖誕節旅遊旺季,受災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遊客,進而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海岸邊就好像被全部清空了一樣,剩下光禿禿的地面。」曾參與過印尼地震救援的張曉東回憶到,海嘯發生後,巨大海浪襲擊城鎮,瞬間摧毀房屋,甚至把殘骸往岸上衝了有3、4公裡遠。「海嘯比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侵害還要嚴重的多,房屋倒塌仍留有縫隙,人尚且可以呼吸,但海嘯的發生就在幾分鐘內,根本來不及躲。」

地震一定會引發海嘯嗎?

事實上,像2004年發生在印尼的9.3級地震一樣具有如此巨大威力的地震在全球仍屬少見。據統計,自1833年至今這180多年來,全球9級和9級以上的大震共發生過12次。9級和9級以上地震屬於巨形大震,由於它的震源斷層面積和錯動幅度特別大,即震源形體特大,還具有成群出現的特徵。

數據顯示,1833至1877年的44年中全球發生了5次9級和9級以上大震,隨後間隔了69年,在1946至1964年這18年中又發生了5次巨形大震,隨後又間隔了40年,於2004年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9.3級地震、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發生9級地震,損失慘烈。

專家表示,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裡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

那麼,是不是所有大地震都會引發海嘯?這可不一定。陳顒告訴記者,由地震引發的海嘯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深水、大地震和由深變淺的海岸地形。

地震引發海嘯並不容易,而海嘯的成因也不只有地震。譬如海底滑坡,1998年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海岸曾遭遇由海底滑坡引發的海嘯侵襲,造成約3000人死亡;火山爆發,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亞喀拉喀託火山爆發,將20立方千米的巖漿噴射到巽他海峽,在火山噴發到最高潮時,巖漿噴口突然坍塌,引發浪高近35米的海嘯,摧毀了巽他海峽兩岸村莊,造成約3.6萬人死亡;此外,隕石墜落甚至核爆炸都可能引發海嘯。

提升安全意識 防範災害風險

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存在一個時間差,正好利於人們有所防範。專家提醒,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中國的近海,譬如渤海的平均深度約為20米、黃海的平均深度約為40米、東海約為340米,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的平均深度為1200米。因此,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陳顒說。

但不能因為可能性較小,就疏於防範。我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達。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陳顒表示,減輕海嘯災害主要有三個途徑:海嘯災害的預測,早期預警和發生災害後力爭把災害減到最小。

丁志峰介紹,目前,中國地震局正與東協國家合作,推進實施中國-東協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項目;同時我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建成了40多個地震臺站,嚴陣以待實時監測著地震的一舉一動。

印度尼西亞地震海嘯災難如此嚴重,除了災害本身破壞性大以外,對於海嘯災害的預防不足,公眾災害意識不強,也是造成此次傷亡慘烈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時多掌握一點防災知識,關鍵時刻就可能挽救鮮活的生命。專家一致認為,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才能有效防範災害風險。

相關焦點

  • 印度洋海嘯15年後 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距離印度洋海嘯發生15周年之際,為牢記歷史教訓,推進災害風險防治,中國地震局邀請業內專家講述海嘯的防災知識。人民網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探尋「印度洋海嘯15年後,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在澡盆裡製造一場「海嘯」 海嘯產生需要滿足3個條件:深海、大地震和開闊並逐漸變淺的海岸條件。會上,陳顒深入淺出的介紹到,當地震所造成的海水波動的波長遠大於海洋深度時,就會產生海嘯。為了讓與會人員更加形象具體的體會海嘯的形成,陳顒舉例說,我們用一塊木板,往盛滿水的澡盆裡不斷上下按壓,形成能夠溢出盆外的波浪就是一場小海嘯。
  • 陶世龍專欄--什麼是地震海嘯
    它在開闊的深水大洋中運動時,速度特別快,可達每小時七、八百公裡,但這時波濤並不特別洶湧,因為波峰之間距離那樣長,起落變化就不明顯了,只是到了濱海一帶水高得多的巨浪,衝上陸地,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地震海嘯。  是不是只要海底發生地震就會出現地震海嘯呢?不一定。因為有些地震發生時造成的地形起落並不顯著,不能激起這種巨大的波浪。
  • 夢見地震海嘯 做夢夢到地震海嘯是什麼意思 夢見地震海嘯有什麼徵兆
    夢見地震海嘯 做夢夢到地震海嘯是什麼意思 夢見地震海嘯有什麼徵兆
  • 泰國海嘯6周年祭:放下不代表遺忘(組圖)
    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海嘯給普吉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和不可估量的巨大經濟損失。6年過去了,在泰國政府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普吉經濟和旅遊業等各方面早已恢復到災前水平,並重新成為遊客們心中的「熱帶天堂」。來自德國的遊客馬丁表示:「對我們來說,一切都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變化,這裡仍然有著舒適的天氣和明媚的陽光,而且比04年以前更加乾淨了,海嘯並沒有改變什麼。」
  • 世界海嘯日:海嘯是什麼?究竟有多可怕?
    11月5日是第4個「世界海嘯日」。2015年12月22日,聯合國大會全票通過一項決議,將11月5日定為「世界海嘯日」,以提高各國對海嘯的防範意識。海邊最大的危險莫過於海嘯了。你了解海嘯嗎,海嘯來臨時如何逃生?海嘯並不經常發生,因此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視,但是海嘯的威力巨大,一旦發生帶來的可能是巨大的災難。
  • 最速降線 教會我們什麼?
    ,皆因有坑實驗檢驗(以上分析由 黃陂一中試題研究中心 提供)——————請思考:最速降線教會我們什麼道理
  • 科普:什麼是海嘯
    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李雯張忠霞)東南亞地區26日發生的特大地震引發海嘯,在印尼、孟加拉國、斯裡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什麼是海嘯呢?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 科普知識:什麼是海嘯?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日本11日發生強烈地震,並在該國東北太平洋沿岸引發巨大海嘯,已造成至少6人死亡,多人受傷。那麼,什麼是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它掀起的驚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甚至數十米,猶如一堵「水牆」。
  • 過去24小時內印度尼西亞發生三次地震,引發海嘯擔憂
    這也引發了人們對該地區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擔憂。當地政府尚未證實海嘯警報是否到位,地震造成的損失是否擴大。印度尼西亞地震:印度尼西亞發生6.0級大地震。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查亞普拉是印尼巴布亞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人口為25.6705萬。
  • 日本預測28米海嘯,黃石公園火山蠢蠢欲動,2020年我們的擔憂真不少
    同時,專家預計海嘯發生後34分鐘市區街道浸水就將達到14.5米。這些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警察船「衝浪」、海水沒過堤壩「倒灌」、人們爬上頂層絕望注視一切發生9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3·11日本東北部近海9級大地震」,已經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 主日信息:「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教會的地位是什麼?
    由此催生出來的問題是信徒不願參與教會,甚至藐視教會,我們當如何看待教會的地位呢?同時,教會當如何樹立起她當有的重要地位呢?鹽城市基督教堂日前發布主日信息,分享教會的重要地位。正如《使徒信經》中所說,「我信聖而公之教會」,《尼西亞信經》也說,「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因此,該教會講道牧師陳德宏說:「基督徒不單信神,也要信教會。」
  • 《Temtem》海嘯TC001在什麼地方 TC001海嘯位置介紹
    導 讀 Temtem海嘯TC001在哪,Temtem也是拿下了steam的熱銷榜第一,那麼遊戲中的TC001
  • 美國千禧一代正遠離教堂 美媒:看待教會的角度與過去不同
    參考消息網5月7日報導 美媒稱,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千禧一代(1982-1995年出生)正在以創紀錄的人數遠離教會。據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網站5月3日報導,許多千禧一代說自己信仰上帝,而且也相信宗教信仰很重要,但很少有人真正去教堂或是加入宗教組織。一些千禧一代說不去教堂是因為沒必要。
  • 為何印尼總是發生海嘯? 什麼導致了印尼海嘯? 為什麼沒有預警?
    什麼導致了印尼海嘯?
  • 如何科學認識海嘯並學會海嘯中逃生
    如何科學認識海嘯並學會海嘯中逃生 新聞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15日 11:15 A-A+ 這次海嘯造成的災難令人扼腕痛心,可見,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害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雖然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因此,當海嘯不期而至,特別是性命攸關的時刻,正確認識海嘯並掌握一定的逃生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何謂海嘯,海嘯發生前有何先兆,又如何在海嘯中逃生?下面,讓國家海洋預報臺為我們「敲一敲黑板」。
  • 海嘯的災害及預防_騰訊兒童_騰訊網
    海嘯,由風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惡浪並伴隨巨響的現象。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海嘯發生的瞬間 騰訊兒童編輯配圖什麼是海嘯?海嘯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造成的海面惡浪,並伴隨巨響的現象。
  • 日本海嘯損失近2萬億,南亞海嘯25萬人喪生,那海嘯有多可怕?
    因為我們對於自然的不尊重,總是去剝削自然環境,當然自然環境也做出了一些反抗,比如說在下大雨的時候出現山體滑坡,有時候會發生地震,但這些應該都不是最可怕的自然災害吧。
  • 關於海嘯 這些你都知道嗎?
    什麼是海嘯?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芮氏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蕩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
  • 趣味科普丨什麼?發生海嘯後,船舶要「逆風前行」?
    據統計,過去100年中發生的58場海嘯,共奪走了26萬多人的生命,平均每次4600人,超過其他任何自然災害。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是2004年12月發生的印度洋海嘯,波及14個國家,造成約22.7萬人死亡,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印度和泰國受災最為嚴重。
  • 香港天文臺加強海嘯預警機制 加強地震海嘯教育
    新華網香港1月18日電 香港天文臺臺長林超英表示,雖然香港發生海嘯機會低,但港人應居安思危。天文臺將加強有關教育,計劃提高預警機制的要求,向外公布影響水位少於1米的海嘯。  香港天文臺上世紀60年代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機制,當太平洋地震引發海嘯影響香港水位1米或以上,即向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