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識:什麼是海嘯?

2021-01-09 浙江在線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日本11日發生強烈地震,並在該國東北太平洋沿岸引發巨大海嘯,已造成至少6人死亡,多人受傷。那麼,什麼是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它掀起的驚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甚至數十米,猶如一堵「水牆」。這種「水牆」內含有極大能量,如果衝上陸地,往往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另外,海嘯波長很長,可以傳播幾千公裡而能量損失很小。

  正因為能量大、波及範圍廣,海嘯的殺傷力是巨大的。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大地震,並引發了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20多萬人死亡。

  海嘯通常由風暴潮、火山噴發、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發。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嘯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上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引起的。不過,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會引發大海嘯。

  地震海嘯的產生一般受海底地震震源斷層、震源區水深條件、震級、震源深度等條件控制。比如,震源位於深水區比淺水區更易於產生海嘯。當震源斷層表現為平堆錯動時,不會產生海嘯,如果震源斷層表現為傾滑,就可能引起海嘯。

相關焦點

  • 海嘯知識科普
    1.什麼是海嘯?在海底發生淺源地震時,地震引起斷層活動,造成海底地層的隆起或沉降。
  • 科普:什麼是海嘯
    新華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李雯張忠霞)東南亞地區26日發生的特大地震引發海嘯,在印尼、孟加拉國、斯裡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什麼是海嘯呢?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 趣味科普丨什麼?發生海嘯後,船舶要「逆風前行」?
    2004年印度洋海嘯襲擊斯裡蘭卡沿岸城市● 海嘯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海浪●海底大規模的、快速地上下變動,包括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海底滑坡等都會引發海嘯,甚至隕星或彗星的撞擊等都會激發海嘯。海底這種大規模的、快速地上下變動,以及外來大型物體的突然侵入,會使大範圍的海水從海面直至海底受到擾動,這種擾動以波動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形成海嘯。
  • 《不可思議的地球》:不能錯過的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最近兒子對什麼都好奇,看到什麼都問:媽媽這是什麼,從哪裡來,能幹什麼。每每都被他這些奇怪的問題給問住。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多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孩子學習事物的能力會翻倍。當孩子打開他好奇的開關,那我們就可以給他引入科普繪本,《不可思議的地球》是我最近入手的一本非常棒的繪本,讓我們用書了解地球。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有時候我們會不自然地忽略它,那有了這本書就可以讓孩子深刻了解到我們生活的是地球,我們身邊的萬物都是在地球上。這本書是萬物編輯部萬物叢書中的其中一本,《萬物》雜誌是一本為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雜誌!
  • 世界海嘯日:海嘯是什麼?究竟有多可怕?
    11月5日是第4個「世界海嘯日」。2015年12月22日,聯合國大會全票通過一項決議,將11月5日定為「世界海嘯日」,以提高各國對海嘯的防範意識。海邊最大的危險莫過於海嘯了。你了解海嘯嗎,海嘯來臨時如何逃生?海嘯並不經常發生,因此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視,但是海嘯的威力巨大,一旦發生帶來的可能是巨大的災難。
  • 國際海嘯減災日丨一圖帶你get海嘯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作為國家級海嘯預警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24小時不間斷監測運行,實時接收處理全球地震和水位數據,並對可能觸發的海嘯第一時間進行預警。  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海嘯監測預警人機互動平臺,海嘯預警時效現在已達到了6分鐘至12分鐘,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這裡有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製作的一個海嘯科普短片,下面,戳視頻一起認識海嘯。
  • 夢見地震海嘯 做夢夢到地震海嘯是什麼意思 夢見地震海嘯有什麼徵兆
    夢見地震海嘯 做夢夢到地震海嘯是什麼意思 夢見地震海嘯有什麼徵兆
  • 海嘯過去,教會了我們什麼?
    憑藉自己在地理課上所學有關地震海嘯的知識,蒂莉迅速辨識出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並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遊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遊客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小女孩的故事讓我們為之欽佩,掌握科學知識、提升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5年過去,你對地震海嘯的知識了解多少?海嘯來襲該如何應對?
  • 關於正確認識與防範地震海嘯的措施與建議
    」的提案,我局黨組非常重視,牟光迅局長立即召開會議,就提案內容進行研究部署,現就落實情況答覆如下:    一、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災難後,我局根據中國地震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時組織專家結合海南實際研討預防和減輕地震海嘯的措施,並完成《南海大震監測系統及海嘯預警實驗研究項目建議書》。
  • 陶世龍專欄--什麼是地震海嘯
    但以後再未發生過這樣強烈的海嘯。  地中海內希臘附近的科林斯灣,在1963年2月7日發生過一次奇特的海嘯,這是五天前的一次小地震觸發了海底山崩所產生的,造成了一定損失。哪些地方地震海嘯的威脅大?  一談到地震海嘯,似乎就意味著災害。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地震海嘯都能造成災害。這不僅因為有些海嘯達不到造成災害的規模,同時還和受到海嘯襲擊的地方的具體情況有關。
  • 地震知識科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預報中心,ID:YBZXDZ】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博主做一期地震小知識的科普1、從地震發生到建築倒塌一般只有12秒的時間【無論多強的地震,地震的發生到建築的倒塌一般都是12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從你感到地震到被埋你只有12秒左右的時間逃生】
  • 專家: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海嘯可能性較小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26日下午在北京向媒體科普解讀地震海嘯災害時表示,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中國沿海海拔4米以下地區GDP佔全國約四分之一,「小海嘯產生災害是可能的」,必須推進風險防治
  • 印度洋海嘯15年後 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距離印度洋海嘯發生15周年之際,為牢記歷史教訓,推進災害風險防治,中國地震局邀請業內專家講述海嘯的防災知識。人民網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探尋「印度洋海嘯15年後,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開展經常性防災知識宣傳 提高公眾意識 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
  • 海嘯來臨!應該如何正確逃生?
    2018年04月11日 16:27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海嘯來臨!應該如何正確逃生? 海邊最大的危險莫過於海嘯了,海嘯會造成巨大的災難,那麼你了解海嘯嗎,知道海嘯來臨如何逃生嗎?這裡有一些關於海嘯的小知識,了解一下,有備無患。
  • 中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昨日,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在中國地震局作海嘯科普講座。  深海大地震易引發海嘯  據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
  • 我國在境外設站監測「海震」防範海嘯
    昨日,印度洋大海嘯發生15周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在中國地震局作海嘯科普講座  深海大地震易引發海嘯  據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
  • 怪物級的海嘯,地面溶解...恐龍滅絕前遭遇的那場海嘯有多恐怖?
    ,遠古霸主恐龍也曾經歷過一場怪物級別的海嘯,2020年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海嘯是怎麼產生的?圖源中國科普博覽然後將預報信息通過建成的通訊網絡及時有效地傳達給潛在受災區域的民眾,並在潛在受災區域定期開展防災減災科普教育與應急演練,這樣就可以實現災前的有效應對,減輕海嘯襲擊時造成的損失。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於福江說,我國的海嘯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海嘯依靠海嘯浮標和海洋站進行監測,但能在海嘯到達沿岸之前監測到並提供預警的只有海嘯浮標,它是觀測能力的體現。比如我國南海區域發生海嘯,海嘯浮標可以在15分鐘—30分鐘監測到海嘯波,而海嘯到達海岸線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警報、預警,布置人員的疏散、撤離。
  • 香港天文臺加強海嘯預警機制 加強地震海嘯教育
    新華網香港1月18日電 香港天文臺臺長林超英表示,雖然香港發生海嘯機會低,但港人應居安思危。天文臺將加強有關教育,計劃提高預警機制的要求,向外公布影響水位少於1米的海嘯。  香港天文臺上世紀60年代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機制,當太平洋地震引發海嘯影響香港水位1米或以上,即向外公布。
  • 航天知識科普
    打開APP 航天知識科普 網易科技 發表於 2020-11-24 11:15:37 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 郝景芳是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長期關注天體空間,一直以來,為全社會航天知識科普貢獻巨大。關於此次備受矚目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她加入了《月球,我們又來了》知識官計劃,和我們一起傳播科學知識,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