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可以拉響的海嘯預警

2020-11-30 新華網客戶端

海嘯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災害之一。除北冰洋外,地球上的其他三大水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多次發生過海嘯,也都有重大災難性海嘯的記錄。海嘯是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它掀起的驚濤駭浪高度可達十多米甚至數十米,猶如一堵「水牆」。這種「水牆」內含有極大能量,且波長很長,可以傳播幾千公裡而能量損失很小。

 

 

起初,能夠造成較大破壞性的海水特殊波動現象,被統稱為海嘯,並按其成因分為地震海嘯和氣象海嘯。而地震海嘯不僅是地震所引發的,海底火山爆發、水下坍塌滑坡都有可能引發海嘯,但由於地震造成的海嘯更多且後果往往更嚴重,故以地震海嘯為總名。氣象海嘯則指由氣流、氣壓等因素的急劇變化造成的潮位異常。不過,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因氣象海嘯與地震海嘯的形成動力有巨大差異,人們更多傾向於用「風暴潮」來替代氣象海嘯,如此,海嘯也就成為地震海嘯的通用名或簡稱。

因海嘯破壞力巨大,所以人們一直在尋找安全有效的海嘯預警模式及系統,來減小海嘯帶來的損失。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縱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至7km/s,是海嘯傳播速度的20至30倍,因此對於較遠區域,地震波要比海嘯提前到達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利用二者傳播速度差造成的時間差進行數據整合和分析,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衛星、遙感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將預報信息通過建成的通訊網絡及時有效地傳達給潛在受災區域的民眾,並在潛在受災區域定期開展防災減災科普教育與應急演練,這樣就可以實現災前的有效應對,減輕海嘯襲擊時造成的損失。

2016年,我國新一代海嘯預警業務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集成了全球海底地震監測、全球水位監測、太平洋海嘯並行預報模型、西北太平洋海嘯情景資料庫以及海嘯產品製作發布等12個子系統,實時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等國內外業務及數據中心緊密相連,首次實現了以全球地震觸發報警為基礎的海嘯預警標準業務流程。

海嘯來了我們如何應對?

地震是海嘯的一個天然預警信號。如果聽到地震發生的消息,海嘯也可能隨之而來,此時千萬不要在海岸停留。

另外,如果發現海水異常並且快速後退,可能說明一場海嘯已經在來的路上。這個時候,應立即前往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

海嘯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並不具有最大的危險性。在最初的海浪抵達海岸之後,海嘯的危險性仍會持續幾個小時。因此,遇見海嘯人們應一直遠離危險區域,直至聽到已經安全的消息。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丁向陽   [責任編輯: 李浩]

相關焦點

  • 太平洋出現特大地震,美國拉響海嘯警報,日本或將自食排核汙惡果
    美國大火依然在肆虐沒有得到撲滅,現在太平洋又開始發生超級地震,海嘯衝向美國境內海岸。在當地時間10月19日,美國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拉響海嘯警告。在拉響警告之後,美國居住在海岸邊的民眾將會進行緊急疏散,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 海嘯隨時有可能發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任何地點
    圖為一九六零年發生海嘯後的老照片。,海嘯隨時有可能發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任何地點。海洋自然災害是危害重國海上和沿海經濟活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海嘯災害在中國海洋自然災害中具有重要位置。中國周邊海域大多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百分之七十五的破壞性海嘯均發生在這個帶上,海嘯對中國的影響不容低估。
  • 湖南省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四道預警
    南北兩重天:一邊「火焰」,一邊洪水 我省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四道預警 城陵磯水位再超保,永興最高溫達40.2℃  7月26日,我省再次接連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等四道預警,提請湘西北等地加強防範。反觀湘中以南,高溫持續大半月,26日郴州市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
  • 海嘯如何預警?--專家詳解現有海嘯預警系統
    這種「水牆」內含有極大能量,海嘯波長很長,可以傳播幾千公裡而能量損失很小。海嘯通常由風暴潮、火山噴發、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發。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嘯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上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引起的。因為能量大、波及範圍廣,海嘯的殺傷力巨大。近年來,全球由各種原因引發的重大海嘯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名取市內房屋燃起熊熊大火。
  • 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上海交通大學安超博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綜述性文章「海嘯和海嘯預警的研究進展與展望」,從海嘯生成、傳播、反演和預警等方面對地震海嘯研究和預警進行了綜述和展望
  • 日本全境已拉響警報!專家預言9.1級地震,32萬無辜民眾將命懸一線
    日本島地區的地殼板塊運動十分活躍,所以日本就一直是個災難大國,板塊運動引發的地震、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等等,很可能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形成一個災難聚集區,甚至讓日本面臨著從地球上消失的危機。所以日本全國上下的危機意識是很強的,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危機預警能力,比如說前段時間的「皇帶魚事件」,就很能說明問題。
  • 近海海嘯預警仍是難題
    2018年12月22日21時27分,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附近發生海嘯。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託波26日介紹,截至當日13時,海嘯已致死430人、傷1495人,另有159人失蹤、21991人失去家園。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 又一個大地震,等級7.5級,海嘯預警發布,2020年以來第2個大地震
    在地球上,地震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全球幾乎每天都有大小不一樣的地震發生,而在3月25日,全球又出現了一個大地震,同時海嘯預警已經拉響。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在北京時間10點49分,千島群島發生7.5級大地震, 震源深度30千米。另據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消息,美國夏威夷已經發布海嘯預警。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本書的側重點在於梳理和總結現代成熟的地震海嘯預警技術與業務實踐,各章的主要內容包括:海嘯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海底地震與海嘯的時空分布特徵;地震海嘯的生成機制、海嘯波的傳播和近岸爬坡等物理過程;海嘯數值計算方法和國內外主流海嘯數值模型;海嘯預警情景資料庫的原理和應用情況;海嘯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本原理和應用,以及海嘯預警中心建設規範。
  • 印尼海嘯死430人傷1495人 政府將改進海嘯預警系統
    印尼巽他海峽海嘯死430人傷1495人 政府將改進海嘯預警系統中新社雅加達12月26日電 (記者 林永傳)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託波26日下午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2日晚發生的巽他海峽海嘯已致死430人、傷1495人,另有159人失蹤
  • 千島群島爆發強烈大地震,美日俄拉響海嘯警報,危險程度非常高
    報導指出,在發布地震報告後,千島群島宣布發生海嘯預警。該機構消息人士說:「北庫裡爾斯克由於強烈地震而宣布了海嘯預警。」 根據地震學家的說法,地震源位於42公裡深處。震中位於千島群島的溫禰古丹島(Onekotan)以東228公裡。據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已向夏威夷地區發布海嘯預警。而另一個機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則表示,此次地震有可能引發破壞性海嘯。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組織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據悉,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在本次演習活動中,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向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委,以及我國沿海各海區、省級和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部門滾動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對我國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進行了檢驗。
  • 今天防空警報拉響 背後故事竟然是這樣!
    為什麼要拉響防空警報?相信也有不少人答得出來:因為今天是防災減災日。防空警報這個名字,好像和防災減災沒什麼關係。防災減災日,為什麼要拉響防空警報?在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你可能想不到,這件事和浙江有很大關係。已閱君今天要來聊聊。它最初只用於防空防空警報是戰爭的產物。
  • 「海嘯信息預警信息更新」10月1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海嘯...
    【預警更新】2020年10月1日9時13分(北京時間),湯加群島海域(19.47 S,173.65 W)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76.5千米。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監測數據分析,此次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專家分析認為,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初看起來易於遭受海嘯襲擊,但有史以來確切的海嘯記錄確實並不多,這可能與我國幾個海域外側有數道島鏈環繞圍護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在我國,主要存在三大地震海嘯高風險區:臺灣周邊地區、南海周邊地區和東海沿岸地區,對海嘯的預警和監測需要進一步加強。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將為9個國家提供海嘯監測預警...
    實習記者 | 李萱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宣布,由中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SCSTAC)於2019年11月5日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開始運行。該預警中心此前已於2018年1月26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 珊瑚有預警,科學家拉響警報:人類已經站在第6次大滅絕邊緣……
    文/仗劍走天涯珊瑚有預警,科學家拉響警報:人類已站在第6次大滅絕邊緣…近些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張,地球上很多生物都因此受到了迫害,生物的多樣性也銳減了不少科學家拉響警報,人類已經站在大滅絕的邊緣了,需要小心謹慎,不能夠再持續的危害地球了。世界性的權威雜誌科學報告中表示,人類可能已經站在了懸崖邊上,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也許已經開啟了它的序幕,而人類將在這次大滅絕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又會受到怎樣的迫害,這都是需要人類去重視的。
  • 南海海嘯預警中心揭牌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高博)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8日在北京揭牌。該中心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承建,將為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國際海嘯減災日丨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組織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據悉,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在此海嘯情景下,我國東南沿海的臺灣、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都可能受到災害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