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涸的華北第一大高原內陸湖泊安固裡淖。由於連年大旱以及當地人在生產生活中嚴重超採地下水,使得安固裡淖變成一片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圖/ 新華
2月11日,河北省南和縣辛村農民為抗旱,用水泵抽水澆地。圖/ 新華
石家莊柳董莊村的村民打自備井,抽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圖/CFP
2月11日,河北省南和縣辛村農民為抗旱,用水泵抽水澆地。圖/ 新華
地面沉降之困
當中國的城市正竭力向上發展,農村正拼命追求高產的時候,卻沒想到腳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負,正悄無聲息地下降。華北平原在下降、長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範圍還在擴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位。而如何控制地下水的過度攫取,又牽涉到多個部門,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個難題。與各種突發性災害相比較,人們也許很難察覺到這種以毫米為單位計算的「緩變性地質災害」,然而,如果不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中國大地將來不僅無水可採,還將引發更加嚴重的生態與環境危機。
華北沉降:地下水危機調查
在華北平原,許多城市由於沒有足夠的地表水可用,而過度開採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降與地下水危機,其根本原因是與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的。有人甚至認為,嚴重缺水的華北平原已經不適合再發展農業
上升的經濟和下沉的地面,是河北滄州的兩個標籤。
新建的高鐵滄州站造型像一艘揚帆的大船,將這個渤海邊上地級城市的野心彰顯無遺。站前馬路即是當地政府要打造的「滄州長安街」,雙向8車道新鋪設的道路,並沒有太多的車輛往來,但路兩邊已經矗立起一座座新落成和尚未完工的龐大建築。
「十一五」期間,滄州經濟在河北省內從中遊水平衝到了前三名。但承載這個正在擴張和上升的城市的,是在沉默中緩緩沉降的土地從1970年代以來,滄州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是中國地面沉降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引發地面沉降的罪魁禍首,是地下水超採引起的水位下降。
滄州是華北平原上缺水城市的代表。水文地質研究人員把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黃河以北的這一片土地稱為狹義上的華北平原。在這片1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之下,幾十米至幾百米深處所埋藏的地下水,維持著北京、天津、石家莊3個人口千萬級的大城市,和以它們為核心的華北城市群的運轉,並滿足著中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的龐大用水需求。
水都到哪兒去了
在滄州東部的王大本村,村民黃平榮拿出準備好的一截舊電線,將兩隻灌滿水的大桶固定在三輪車上,防止它們在路上歪倒漏水。老黃如此小心翼翼,是因為這兩隻大桶裡裝的,是他們一家四口3天的飲用水。
王大本村所在的黃驊市,是整個滄州最缺水的地方。這裡不僅河道乾枯,且由於靠海,地下水全部都是鹹水。幾年前,村子裡建了苦鹹水淡化站,對從200米深井打上來的鹹水進行處理,以解決吃水問題。
儘管地名裡有個帶水的字,可是滄州現在最缺的就是水。40歲的滄州市水務局水政水資源科科長崔英龍記得,在他小時候,滄州還發過洪水,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滄州地界的所有河道就已經都沒有水了。
不僅滄州,實際上,從1980年代開始,整個華北平原上的所有河道裡幾乎都沒有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彥俊的電腦上,保存著1980年和2010年的華北平原衛星地圖。兩張地圖上,該地區所有的河道都顯示為白色,即為乾涸。
為什麼會沒有水?崔英龍給出的一個答案是上遊修建了很多水庫,將水都攔截了。建國初期,華北平原曾多次發生洪災,於是,政府決定在此大修水利。到今天,華北平原上共有大大小小的水庫2000多座。
就以滹沱河為例,該河發源於華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脈,一路蜿蜒向東,在滄州入渤海。它的上遊,有兩個大型一類水庫,分別為庫容量12億立方米的黃璧莊水庫和15億立方米的崗南水庫。滹沱河流到太行山腳下的石家莊時就已經沒有水了,更不用說地處最東端的滄州。
而即使是值得稱道的蓄洪作用,在黃平榮的眼裡也並非如此。滄州地質屬於河流衝積平原與海積平原,東部沿海地區全是鹽鹼地。過去,海河與黃河的多次泛濫,給滄州帶來大量的泥沙沉澱,改善了土壤,反而利於耕作。如今,且不說洪水,就連地下水也越來越少,地裡的土層越來越薄,不利於耕種,並有海水入侵的風險。
自然原因也無法迴避。華北平原一直存在一個20-30年的乾旱周期,上世紀90年代時期,整個華北經歷了一個枯水期,滄州的年降水量也從原來的600毫米一度降至300毫米-400毫米。不過這兩年,滄州的雨水比較充沛,又回到了往年平均水平。
但更重要的還是人為因素:城市的發展與工農業用水的增長。在1900年,石家莊不過是幾個大村莊的聯合體,1950年,也不過30萬人口,但到了2011年,石家莊的總人口已暴增至1000千萬。
而就在黃平榮家這片極度缺水的地方,竟有個規劃佔地5000畝、號稱河北省最大的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球場一直被人稱作「抽水機」,一個標準18洞的球場,平均每天耗水至少2000立方米。有媒體披露,滄州高爾夫球場的建設並未得到國家審批。然而,在該球場所屬公司、河北盛泰集團的官網上,卻可以看到滄州市與河北省領導前往視察的新聞。顯然,高爾夫球場的建設,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
黃平榮家所處這一片,屬於滄州市正著力發展的渤海新區。以黃驊港為依託,渤海新區下轄3個產業園,聚集了眾多的煉油與化工項目。而為了給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環境,在開發區建高爾夫球場,幾乎是全國的慣例。
根據崔英龍的描述,滄州的發展策略,是要引導產業往東部沿海地區靠攏,以發揮港口優勢,同時也能更多地利用海水淡化。但實際上,截至目前,渤海新區只有一個日產淡水3萬噸的海水淡化項目,這對於龐大的產業園來說,少得可憐。而據當地知情人透露,政府實際上默許企業在園區裡打井。地面沉降監測數據也表明,自2005年滄州市區封停自備井以來,地下水漏鬥的中心已開始向滄州東部轉移。
就像華北平原的任何一個區域一樣,農業用水,在滄州更是消耗地下水的「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