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所揭示中國大氣氮沉降的轉型變化新趨勢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大氣氮沉降增加是全球變化最重要特徵之一,也是反映大氣環境質量狀況變化的重要指標,它對全球尺度的糧食生產、碳氮循環及環境質量均具有重要影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被確認為全球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人們預測中國的氮沉降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內持續而且快速地增長,並且人們也基於這種預測來開展氮沉降生態環境效應試驗研究、環境質量狀態評估及環境治理政策研究。

  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氮沉降動態變化和空間格局已開展了較多研究,但是因為缺乏涵蓋全國範圍的長時間序列全組分氮沉降科學數據,一直難以給出中國區域大氣氮沉降總量及各組分相對貢獻的時間和空間格局整體性科學認知,限制了人們對氮沉降時空變異影響因子及驅動機制的理解。針對該科學難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合作,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大氣溼沉降觀測平臺觀測研究數據為基礎,整合了中國農業大學氮沉降觀測網絡(NNDMN)、中國氣象局國家酸監測網的觀測數據及文獻檢索數據,進而研製開發了以GOME、SCIAMACHY、OMI衛星觀測的NO2柱濃度數據和IASI衛星觀測的NH3柱濃度數據為基礎的大氣幹沉降遙感反演模型,首次構建了1980–2015年期間的「中國區域大氣幹沉降和溼沉降全組分動態變化數據集」,分析了大氣總氮沉降及各組分(幹沉降、溼沉降、乾濕比和銨銷比)的動態變化和空間格局,定量揭示了農業施肥、畜牧養殖及能源消耗對大氣氮沉降總量及各組分時空變異的影響和驅動機制。

  相關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刊物《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該研究發現了中國氮沉降總量及沉降模式變化的新趨勢,詮釋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環境保護措施對大氣氮沉降時空變異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了中國大氣氮沉降轉型變化的三個重要特徵:其一是近年來雖然中國區域的NO3–氮沉降還在持續增加,但是NH4+溼沉降顯著降低,致使全國氮沉降總量已由以往的快速增長轉型為趨穩狀態;其二是大氣幹沉降增加導致了乾濕沉降比的變化,由以往的以溼沉降為主逐步轉型為溼沉降與幹沉降並重;其三是大氣沉降中的NH4+/NO3–比減小,NO3–氮沉降貢獻在持續增加,NH4+氮沉降的貢獻則降低,逐漸由以往的以NH4+沉降為主的氮沉降模式轉換為NH4+和NO3–氮沉降貢獻並重的新模式。

  通過深入分析證明,中國大氣氮沉降過去35年間的轉型變化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多種環境控制措施的共同作用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實證我國過去十多年的系列環境控制措施對大氣環境治理已見成效,這不僅為中國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也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決策參考。此外,該研究結果還將成為今後的氮沉降生態環境效應試驗和環境質量狀態評估研究必須考慮的觀測事實,迫切需要人們重新思考或重新評估大氣氮沉降對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生物多樣性、群落結構及碳氮循環的潛在影響,更需要人們基於這種大氣氮沉降轉型變化新趨勢,更加科學地調整中國的大氣環境治理措施和政策、優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該論文是研究團隊近十餘年來關於大氣氮沉降通量觀測研究的集成性成果。

  上述研究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16YFA0600104,2017YFA0604803)、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190203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872690,31700377,31570471,31290221)、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青年團隊項目(LENOM2016Q0005)和中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BB/N013468/1)等的支持。

  論文信息: Yu GR*, Jia YL, He NP, Zhu JX, Chen Z, Wang QF, Piao SL, Liu XJ, He HL, Guo XB, Zhang W, Li P, Ding GA, Goulding K. 2019. Stabilisation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s. Nature Geoscience, doi: 10.1038/s41561-019-0352-4.     

  論文連結

 

圖1:中國大氣氮沉降的時間動態 a 溼沉降; b 幹沉降; c 總沉降 

 

圖2:中國大氣氮沉降的組分比例時間動態 a 乾濕比 b 銨銷比 

 

圖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轉型與環境控制措施共同驅動了中國氮沉降的時空動態及其轉折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大氣氮沉降提高毛竹林固碳能力
    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宋新章團隊與多家單位合作,依託團隊搭建的國際上首個竹林野外模擬氮沉降長期實驗平臺,通過對2013—2016年模擬氮沉降處理下毛竹林生物量、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通量的動態監測,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生態系統生物碳、土壤碳與溫室氣體(甲烷、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規律及淨碳匯效應。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據介紹,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及其分解過程對溫度變化的響應機制 2017-11-06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利用垂直樣帶和東西水平樣帶,研究人員揭示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組分的空間格局,並定量探討了溫度和降水變化對它們的影響機制。依託當雄生態實驗站模擬增溫實驗平臺,他們定量評估了增溫對土壤有機質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發現6年增溫對土壤碳貯量影響不大,但降低土壤水溶性有機碳、非團聚體碳和水穩性團聚體。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研究員葉清的指導下,揭示了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 2017年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召開
    6月26日至28日,2017年度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都江堰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400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年會由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承辦,中國地理學會西南代表處、中國地理學會山地分會、四川省地理學會協辦。
  • 地理資源所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能值時空動態分布規律
    植被所固定的太陽能既是生態系統運行最重要、最基本的驅動力,同時也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生物質能源佔能源消耗總量不足1%,而傳統的化石燃料卻長期佔能源消耗總量的60%以上。
  •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1979年-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資本形成總額佔全國比重變化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勞動力總就業佔全國比重變化   從集聚到擴散:區域經濟及工業空間分布出現新變化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中國工業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擴散的趨勢,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達7.2%。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俄羅斯科學院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代表團訪問地理資源所
    1月14日,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茲克科學中心主席庫茲明•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Kuzmin Mikhail)院士率代表團訪問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同該所領導和研究人員進行了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趙川宇部長,地理資源所周成虎副所長、董鎖成研究員、莊大方研究員等參加了交流會。
  • 地理資源所揭示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南方森林的影響
    南方紅壤丘陵區作為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日益強烈。為了探究我國南方森林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降低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有必要模擬與預測不同樹種、不同森林類型在不同氣候情景下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AGB)的變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
    中科院STS為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成本不斷增加,傳統農業的發展潛藏隱憂。」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鄧祥徵如是表示。  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河南、湖南等地考察時強調,我國農業的出路在發展現代農業。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提出農業發展要「適度規模」。
  • 地理資源所在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氮沉降和酸沉降最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大氣氮沉降、酸沉降及其生態效應一直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於貴瑞帶領的研究小組採用聯網觀測與文獻數據整合併行的思路,開展了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通量、時空格局以及影響因素的觀測與研究工作。
  • 【活性氮專刊】「石生細葉小羽蘚」監測大氣氮沉降
    石生苔蘚特殊的生長特性,使其具有氮沉降指示特徵,並且已經在歐洲和我國西南地區有了一些研究,而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能否利用石生苔蘚指示大氣氮沉降量及其來源鮮見報導。 來自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陳志立及其導師黃濤,在長三角地區,同時收集了市區、郊區、農村雨水和附近的石生細葉小羽蘚樣品,分析了苔蘚氮含量與δ15N以及氮溼沉降量與雨水δ15N。       結果顯示,苔蘚氮含量與大氣氮溼沉降量呈顯著正相關關係,苔蘚氮含量呈市區>郊區>農村。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2020-12-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自然條件下,連續的大氣氮沉降會不斷補充冠層氮庫,或導致冠層碳吸收持續增加。該研究突破了自然生態系統植物養分供應主要依賴於根系過程的傳統觀點,發現葉片對大氣沉降的氮的直接吸收也是植物養分獲取的重要途徑,為氮沉降上升背景下的養分循環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ew Phytologist上。劉玲莉研究組助理研究員王欣為論文第一作者。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工業導致的大氣汙染 圖片來源:中科院地理所日前,在「中國國情與發展」論壇與「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聯合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要將局部變化與局部問題置於大範圍平臺上分析,考慮可能帶來的全局影響,為此,科學界要隨時做好研究轉型和合作的準備。
  • 權威期刊高被引文·地理學報(總第32期)
    [1] 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王勁峰, 徐成東(2017年01期; 被引279; 下載7069)摘要:空間分異是自然和社會經濟過程的空間表現,也是自亞里斯多德以來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途徑。地理探測器是探測空間分異性,以及揭示其背後驅動因子的一種新的統計學方法,此方法無線性假設,具有優雅的形式和明確的物理含義。
  • 中國東北泥炭地植物葉片酚含量及其隨氮有效性的變化
    氣候變暖和大氣氮沉降增加會改變北方泥炭地的養分狀態,從而影響其植被的物種組成和固碳功能。
  • 積極應對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的挑戰
    在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和發達國家技術壟斷趨勢持續加強的背景下,我國不斷向價值鏈更高端攀升,面臨著諸多挑戰。對此,需深入分析全球價值鏈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有效應對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帶來的新挑戰。  深入研判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的新趨勢  當前,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方興未艾,呈現出以下幾方面新趨勢。
  • 中科院黨組巡視組向地理資源所反饋巡視情況
    按照院黨組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依據《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貫徹<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實施辦法》有關規定,院黨組巡視組於2020年6月10日至30日對地理資源所進行了巡視。  根據疫情防控情況,向地理資源所黨政主要負責人的反饋採取視頻會議形式,向地理資源所幹部職工的反饋由地理資源所黨委以適當方式進行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