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發現大氣氮沉降提高毛竹林固碳能力

2020-12-03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由浙江農林大學省部共建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新章領銜的一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宋新章團隊與多家單位合作,依託團隊搭建的國際上首個竹林野外模擬氮沉降長期實驗平臺,通過對2013—2016年模擬氮沉降處理下毛竹林生物量、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通量的動態監測,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生態系統生物碳、土壤碳與溫室氣體(甲烷、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規律及淨碳匯效應。

研究發現,氮沉降可使毛竹林的生物生產力和固碳能力增加23.9%~36.8%;顯著降低了土壤碳儲量,使氧化亞氮排放增加了19.7%~36.1%,使林地對甲烷的氧化吸收減少了10.3%~29.7%,綜合抵消平衡後可使毛竹林生態系統的年固碳能力增加17.8%~29.0%。

該研究為全面評估全球大氣氮沉降的碳匯效應、提升全球變化預測模型準確性提供了關鍵科學數據,為正確認識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毛竹林在減緩氣候變暖中的巨大潛力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w5790

《中國科學報》 (2020-03-23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構建了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影響機理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全球尺度下氮添加對14個植物光合作用相關功能性狀的影響。研究發現,氮添加顯著增加了葉片的總面積,顯著提高了植物葉片光合能力、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但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不顯著。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中國科學報】華南植物園探明東南沿海木麻黃防護林固碳潛力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在海岸防護林固碳功能研究方面獲新進展,探明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木麻黃防護林的固碳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  據介紹,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分布著數千公裡的海岸防護林帶。這些防護林以木麻黃為主要樹種,生長在海灘沙地之上。
  • 地理資源所揭示中國大氣氮沉降的轉型變化新趨勢
    該研究發現了中國氮沉降總量及沉降模式變化的新趨勢,詮釋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環境保護措施對大氣氮沉降時空變異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了中國大氣氮沉降轉型變化的三個重要特徵:其一是近年來雖然中國區域的NO3–氮沉降還在持續增加,但是NH4+溼沉降顯著降低,致使全國氮沉降總量已由以往的快速增長轉型為趨穩狀態;其二是大氣幹沉降增加導致了乾濕沉降比的變化,由以往的以溼沉降為主逐步轉型為溼沉降與幹沉降並重;其三是大氣沉降中的NH4+/NO3–比減小,NO3–氮沉降貢獻在持續增加,NH4+氮沉降的貢獻則降低,逐漸由以往的以NH4+沉降為主的氮沉降模式轉換為
  • 版納植物園召開「橡膠林固碳增匯技術實驗示範」
    5月18日上午,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橡膠林固碳增匯技術實驗示範」項目實施動員會議。西雙版納州生物產業辦、景泰公司、雲南省熱作物研究所、雲南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普文林場)、以及版納植物園經濟推廣站和版納生態站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 我就是野蠻生長的毛竹
    當然是毛竹!或許你對毛竹比較陌生,但一定聽過「雨後春筍」這個詞,春筍通常指的是毛竹的筍。毛竹從出筍到竹子長成,僅僅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成竹的高度可達到28米,相當於六七層樓的高度。在毛竹生長高峰期,一晝夜能長高1米。因為毛竹如此瘋狂的生長速度,人們用「雨後春筍」來比喻事物迅速大量的湧現出來的景象。
  • 大餘縣內良鄉發現罕見毛竹害蟲——環斜紋枯葉蛾
    可我沒找到一張此「鬼」的照片想想,肯定是挺邪惡的就是這麼邪惡的「東西」居然在大餘發現了這種不起眼的小東西,就是環斜紋枯葉蛾的幼蟲  日前,大餘縣林業局技術人員在開展林業有害生物普查中發現,在該縣內良鄉白井村有大片毛竹林被一種45㎜長、背上有一條紅斑紋的「
  • Nat Genet:完成對毛竹基因組序列的框架圖
    該研究填補了世界竹類基因組學研究空白,也標誌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了毛竹基因組「密碼」,該成果對包括竹類植物的禾本科物種分化、毛竹改良、解析毛竹遺傳信息,以及對培育竹資源、發展竹產業和繁榮竹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竹子是最早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非木質型自然資源,僅次於傳統木材的林業資源。中國竹類植物有500餘種,竹林面積、竹材產量、工業化利用的規模和水平均居世界之首。
  • 【中國青年科技獎系列報導】毛竹:探秘地球的前世今生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得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80後教授毛竹就是其中一位。毛竹大膽地質疑這一論斷,她通過在高溫高壓下原位測量鐵以及鐵矽合金的縱波波速,發現鐵的縱波波速隨壓力非線性增長,據此推翻了此前的研究論斷,並明確了地球內核輕元素含量應該被低估了2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NAS 上。
  • 淨樂源《河源·石井村毛竹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竹林變身「潛力股」
    開發毛竹,「取」之有道。淨樂源團隊經過不斷測試,發現在竹幹三分之一處鑽取竹汁,既能保證毛竹的生長,也能得到所需的竹汁。同時,提取技術以活竹提取和竹葉採集為主,不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一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產業公益項目,正乘著科技「東風」,攪活石井村經濟發展「一池春水」。
  • 【活性氮專刊】「石生細葉小羽蘚」監測大氣氮沉降
    石生苔蘚特殊的生長特性,使其具有氮沉降指示特徵,並且已經在歐洲和我國西南地區有了一些研究,而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能否利用石生苔蘚指示大氣氮沉降量及其來源鮮見報導。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浙江農林大學毛竹通知書走紅 使用刨切微薄竹技術
    浙江農林大學毛竹通知書走紅 使用刨切微薄竹技術 2015-07-19 08:53:12 浙江農林大學的毛竹錄取通知書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科學網3月17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 版納園發現氮汙染加劇 威脅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群落
    近年來,關於大氣氮沉降增加對低等植物如苔蘚和地衣的影響逐漸引起有關學者們的關注。但目前有關附生植物對氮沉降增加的響應研究鮮見報導。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恢復生態學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宋亮在導師劉文耀研究員的指導下,在哀牢山山頂苔蘚矮林中進行了模擬氮沉降實驗。
  • 揚大團隊提出提高MEMS陀螺儀性能新法—新聞—科學網
    為了提高陀螺儀系統的靈敏度,近日,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梁峰帶領的科研團隊對「MEMS陀螺儀的動力學特性」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採用壓電薄膜可大大提高陀螺儀的靈敏度。該研究成果將為今後MEMS陀螺儀的理論研究和設計改進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儲備。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機械科學》雜誌。
  • 高校學子西南交大比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鐵工業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決賽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國內120所高校的學子在此完成了一次關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