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
王勁峰, 徐成東
(2017年01期; 被引279; 下載7069)
摘要:空間分異是自然和社會經濟過程的空間表現,也是自亞里斯多德以來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途徑。地理探測器是探測空間分異性,以及揭示其背後驅動因子的一種新的統計學方法,此方法無線性假設,具有優雅的形式和明確的物理含義。基本思想是:假設研究區分為若干子區域,如果子區域的方差之和小於區域總方差,則存在空間分異性;如果兩變量的空間分布趨於一致,則兩者存在統計關聯性。地理探測器q統計量,可用以度量空間分異性、探測解釋因子、分析變量之間交互關係,已經在自然和社會科學多領域應用。本文闡述地理探測器的原理,並對其特點及應用進行了歸納總結,以利於讀者方便靈活地使用地理探測器來認識、挖掘和利用空間分異性。
關鍵詞:空間分異性; 地理探測器; q統計; 類型量
[2] 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
劉彥隨
(2018年04期; 被引222; 下載18777)
摘要: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有機體,只有二者可持續發展,才能相互支撐。依據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學說,城鄉融合系統、鄉村地域系統是全新認知和理解城鄉關係的理論依據。針對日益嚴峻的"鄉村病"問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既是推進城鄉融合與鄉村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破解"三農"問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討了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基礎理論,剖析了鄉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問題導向的中國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科學途徑及研究前沿領域。結果表明:(1)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對象是一個鄉村地域多體系統,包括城鄉融合體、鄉村綜合體、村鎮有機體、居業協同體,鄉村振興重在推進城鄉融合系統優化重構,加快建設城鄉基礎網、鄉村發展區、村鎮空間場、鄉村振興極等所構成的多級目標體系。(2)中國"三農"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鄉村地域系統可持續發展問題,當前鄉村發展正面臨主要農業生產要素高速非農化、農村社會主體過快老弱化、村莊建設用地日益空廢化、農村水土環境嚴重汙損化和鄉村貧困片區深度貧困化等"五化"難題。(3)鄉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輔相成,鄉村振興應致力於創建城鄉融合體制機制,推進鄉村極化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構建鄉村地域系統轉型—重構—創新發展綜合體系。(4)鄉村振興地理學研究應著眼於鄉村地域系統的複雜性、綜合性、動態性,探究以根治"鄉村病"為導向的新型村鎮建設方案、模式和科學途徑,為實現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城鄉融合系統; 鄉村地域系統; 村鎮有機體; 鄉村振興極; 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地理學
[3] 中國縣域農村貧困化分異機制的地理探測與優化決策
劉彥隨, 李進濤
(2017年01期; 被引133; 下載5198)
摘要:農村貧困化是長期以來備受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科學揭示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機制,成為實施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課題。論文以河北省阜平縣為典型案例,運用地理探測器、多元線性回歸等模型方法,診斷出縣域農村貧困化分異的主導因素,揭示了農村貧困化分異的動力機制,提出了不同貧困化地域類型的扶貧政策與模式。結果表明:1影響農村貧困化分異的主導因素包括地面坡度、人均耕地資源、到主要幹道距離、到縣城中心距離等,各因素對貧困發生率分異的決定力分別為0.14、0.15、0.15、0.17;2不同類型區域農村貧困化的分異機制存在明顯差異,可歸納為自然環境約束型、資源豐度約束型、交通區位約束型、經濟區位約束型等四大類型;3根據阜平縣各鄉鎮核心主導因素,進一步劃分出單因素、雙因素和多因素影響區域,縣域整體呈現出以橫向中心為雙因素影響區,兩側為單因素與多因素並存的多極核心主導因素影響的農村貧困發生分異區;4不同驅動機制下的縣域扶貧開發亟需因地制宜、尊重科學、講求實效,有序推進精準扶貧與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
關鍵詞:農村貧困化; 地域分異; 主導因素; 地理探測器; 精準扶貧; 阜平縣
[4] 論鄉村重構
龍花樓, 屠爽爽
(2017年04期; 被引113; 下載4125)
摘要:快速城鎮化進程驅動中國鄉村地域發生巨大變化。鄉村重構,即為適應鄉村內部要素和外部調控的變化,通過優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響鄉村發展的物質和非物質要素,重構鄉村社會經濟形態和優化地域空間格局,以實現鄉村地域系統內部結構優化、功能提升以及城鄉地域系統之間結構協調、功能互補的過程。本文在界定鄉村重構的概念內涵,構建基於"要素—結構—功能"演變助推鄉村重構的理論框架基礎上,從空間重構、經濟重構、社會重構視角探討了鄉村重構的實現路徑,並著眼於服務當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城鄉轉型發展進程中鄉村地域系統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未來中國鄉村重構研究需重點關注的內容。最後,就現有旨在促進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引導性戰略和政府干預性政策及其在實踐操作中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批判性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鄉村重構; 鄉村發展轉型; 鄉村地域系統; 要素—結構—功能; 空間重構; 經濟重構; 社會重構; 鄉村地理學
[5] 中國「三生空間」分類評價與時空格局分析
劉繼來, 劉彥隨, 李裕瑞
(2017年07期; 被引69; 下載4361)
摘要:本文在探究"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理論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功能與土地利用類型的辯證關係,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建立了三生空間分類與評價體系,揭示了1990-2010年間中國三生空間的格局及其變化特徵。結果表明:(1)生產空間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東南側的主要城市群及糧食主產區,其擴張區域主要分布於東北平原、新疆西北、寧夏、蘭州—西寧、四川盆地、環渤海、長三角、廈漳泉、珠三角等地區,縮小區域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呼倫貝爾大草原、江漢平原、閩南丘陵等地區;(2)生活空間主要集中在全國主要城市及城市群,整體上呈現"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間格局,其擴張過程表現為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大規模、區域式擴張和各主要省會城市的小規模、點狀式擴張。(3)生態空間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西北側,整體呈現"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空間格局;(4)工業化、城鎮化是中國三生空間變化的基本動力,西北和東北地區的農田開墾、華北平原和三大城市群的城鎮化建設、黃土高原的退耕還林等是導致三生空間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本文可以為三生空間的分類規劃和優化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土地利用分類; 城鄉發展一體化; 生態文明;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