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圍繞著秦嶺淮河、中國南北方有一些奇葩說法。其根本得原因在於,秦嶺淮河本身只是一個大致的範圍,但是很多人卻想將秦嶺淮河精確化,變成一個非常明確的線。
秦嶺淮河與中國南北方的示意圖,如下所示。

關於秦嶺的爭議
秦嶺最高峰為太白山拔仙臺,海拔3767.2米。秦嶺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崑崙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秦嶺在陝西省與河南省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餘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
關於秦嶺的爭議主要是南北分界線秦嶺段劃分方法,據稱秦嶺作為明確的分界線,主要有下面幾種說法: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劉胤漢教授主張南北分界線秦嶺段劃在秦嶺南坡800米等高線處。按照劉教授的說法,由於山地海拔在逐漸升高,氣溫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結束了,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見不到了。南方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因此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應與南坡800米等高線重合。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美鍔主張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劃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秦嶺北坡的角度看,整個關中盆地是暖溫帶,但隨著氣溫的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氣候已經不是暖溫帶了,而是山地氣候,越來越冷了。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黃秉維主張將南北分界線劃在秦嶺的主脊線上,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山兩邊垂直自然帶的完整,正好可以兩相比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嶺找不到明確的主脊線,可能連接一些較高峰的海拔最高點作為秦嶺的脊線。
關於秦嶺精細化劃分的方法,貌似都是有問題的,因為秦嶺山脈的面積上萬平方公裡,南北最寬處達上百公裡,這樣如何能有精確的劃分呢?
壯觀的秦嶺山脈如圖所示:

秦嶺的衛星圖如下所示,可見秦嶺南北的顏色完全不同,地理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由於很難界定秦嶺作為分界線的明確範圍,因此常常根據行政區劃劃分南北方,在陝西省的地圖上,常常有三種顏色來標註:分別是陝北地區、關中地區、陝南地區。
按照粗略的劃分,陝西省關中地區和陝南地區分界線就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其實有幾個縣是有出入的。
關於淮河的爭議
淮河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
關於淮河的最大爭議,就在於:淮河沒有入海口。
淮河沒有入海口的原因就是「黃河奪淮」,1194年至1855年間,黃河泛濫,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據史料記載,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只有從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泛濫的地區。黃河長達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由於淮河沒有入海口,因此地理學家們規定洪澤湖以下以人工水渠,蘇北灌溉總渠為界分南北。實際上,蘇北灌溉總渠劃分南北,從大範圍還是可以的,但是從小範圍上來看是不恰當的。
某些沿著淮河的地區,已經建立了類似「南北分界線的標誌物」之類的東西。從地理學界來看,這種標誌物其實是比較怪異的,不可能有如此精細的劃分。
南北分界線的標誌物如圖所示。

這個標誌物為一個微縮地球,也是河道中心線位置。球體分為南北兩半球,北側為漸變冷色調,南側為漸變暖色調,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氣候特徵。
淮河流域的衛星圖如下所示,可以淮海下遊以平原為主。

在江蘇省的土地圖上面可以看出,水田的範圍實際上在蘇北灌溉總渠北面也有,從人文、飲食習慣的角度,江蘇省蘇北灌溉總渠以北也更接近南方。

綜上所述,其實秦嶺淮河不可能明確將中國南北方劃分出來,也不可能精確到米以下的範圍。中國南北方的範圍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域,從實際上來說,這也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
喜歡小喵奇談關於城市生活的知識性文章,請點讚區、分享和收藏,並請關注小喵奇談百家號,每日為您提供新鮮的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