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制定完成 涉及7省130縣市

2020-11-25 搜狐網
[提要]

中國南北分界早在1908年就提出了,但卻沒有明確表述。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首次為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涉及7個省130個縣(市),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裡。南北方分界線是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差異就更明顯…

[我來說兩句]
淮安南北分界標誌:南面用紅色象徵南方亞熱帶氣候特徵。圖片來源:中新網
北面用藍色象徵北方溫暖帶氣候特徵。圖片來源:中新網

  蘭大完成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

  首次給出定量、定位結果:涉及7省130個縣市,總面積14萬餘平方公裡

  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早在1908年就提出了中國南北分界(即秦嶺—淮河)的觀點,但在實際中卻很難實現。當代學者在豐富張相文的觀點後雖然提出了「『淮河—秦嶺』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但對於「南北分界」究竟是「一條帶」還是「一條線」等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還是沒有明確的表述。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等人基於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完成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首次為中國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定位結果: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呈現帶狀,涉及7個省的130個縣(市),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裡。

  「南北分界」

  獲中國百年最有價值地學發現之首

  據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陳全功教授介紹,2009年,為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曾稱為中國地學會)成立100周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協同中國地理學會發動全國地學工作者,評選中國境內100年來最有價值的地學大發現。經過嚴格篩選,最終精選出30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嶺—淮河線」,這一觀點的提出首次正確界定了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於認識我國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中國南北分界的標誌近年來已成為某些地方熱門的建設項目。近年來,在「秦嶺—淮河」一線,至少已建成三個與「中國南北分界」有關的標誌,這些標誌很快就成為「宣傳熱點和旅遊熱點」。其中,淮安市市內一座橋上建設的「中國南北分界標誌」引起了很大爭議,但迄今為止贊同者和反對者多集中在「標誌」的建設程序是否「合法」,很少有人顧及「標誌」的建設是否「科學」。不過,無休止的爭議也讓「中國南北分界」這一地學難題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

  「正是基於對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應用,對中國南北分界這個涉及中國文化與環境變化的歷史和現實問題,蘭州大學地學工作者應當有所作為。」陳全功如是說。

  「北方」與「南方」

  中國南北分界研究由來已久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北方」與「南方」這種有特指意義的稱謂來源久矣。在一般中國人的心目中,「南方」與「北方」的分界似乎應當是在江(長江)淮(淮河)之間。

  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現在的秦嶺。但張相文以「秦嶺—淮河」劃線分南北的想法,在實際中卻很難實現。因為秦嶺不只是東——西向一字排列的眾多山頭,而是南北縱橫數十、數百公裡的龐大山系;淮河,尤其是淮河下遊,已難尋滔滔主流,所見的只是南北數十公裡的水網。於是,就有人指出,以「秦嶺—淮河」分南北有兩大迷霧:一是「秦嶺不知分南北」;二是「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而當代學者多認為,「秦嶺—淮河」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簡稱「中國南北分界帶」)。此帶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直到陝西的安康,長約上千公裡,寬約數十公裡;同時,此帶的南北,自然條件、地理風貌等都有著明顯的不同。陳全功教授表示,這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南北分界」的劃分標準是什麼,有怎樣的屬性?是指具有自然屬性呢?抑或是自然和人文屬性的綜合?「南北分界」究竟指的是「一條帶」還是「一條線」?是「帶」,那麼「帶」有多大的面積?是「線」,這條「線」呈什麼樣的走向?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表述。

  由「帶」延伸到「線」

  中國南北分界首次定量定位

  在陳全功教授的指導下,碩士研究生譚忠厚依據《中國生態建設與草業開發專家系統》和《地球科學數據共享網》提供的氣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數據,逐點計算適宜度,製成了《基於GIS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將中國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基於GIS(地理信息系統)的分布圖表明,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氣候、地理)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大致沿張相文和當代學者指出的走向與區域分布,南北分界帶涉及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7個省的130個縣(市),最窄處約26.42公裡,最寬處約195.41公裡,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裡。

  事實上,陳全功教授師徒在中國南北分界研究方面並沒有局限於「帶」,而是將「帶」細化延伸到了「線」。具體做法是,將中國南北分界帶順經度各中點連線,即成為一條南北分界線。此線的走向是西起四川省的平武縣境內(E104°15′,N32°18′),經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略陽縣、洋縣、旬陽縣,湖北省的鄖西縣,河南省的西峽縣、新野縣、汝南縣,安徽省的阜陽市、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裡),江蘇省的泗洪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裡),東至射陽縣的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裡。陳全功教授表示,基於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完成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不僅首次為中國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定位結果,同時還將為中國南北分界這個地學難題的進一步深入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本報記者 武永明

  《蘭州晨報》供稿

  延伸閱讀:

  南北分界的地理意義: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溼潤與半溼潤的分界線,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地理分界線引發利益之爭

  2009年9月9日上午,淮安設立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項目,已獲得國家測繪局的批准。此舉無疑打開了爭奪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潘多拉魔盒,信陽市提出了質疑。淮安這種構思精巧依然不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城市發展戰略路徑,值得斟酌和深思。任何一起看似文化味十足的此類工程,在其背後都隱含著複雜的利益博弈。這種利益博弈,是以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方式進行爭奪,看似是為一地謀取公共利益,但實際上卻造成了狹隘的地區利益主義,造成市場經濟語境下市場流通的畫地為牢。[詳細]

  網友留言:

  任何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都有南北地理分界的研究,美國更為明顯,比方說連東西部的時間都以科學的方式區分,雖然在有些時候不方便,但是更加科學。中國的科學家做出這樣的研究是非常好的,只是有些政客會拿這些搞文章。

相關焦點

  • 我國南北分界定位圖首次繪出 涉及7省130縣市
    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呈現帶狀,涉及7個省的130個縣(市)。 鄭瀚 製圖  東方網5月12日消息:中國南北分界的標誌近年來成為某些地方熱門的建設項目。  記者近日獲悉,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等人基於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已完成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首次為中國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定位結果: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呈現帶狀,涉及7個省的130個縣(市),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裡。
  • 地圖集(包含中國行政地圖,中國地形圖,中國南北分界圖,世界地圖)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包括23個省,
  • 新疆巴裡坤縣發生5.3級地震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
  • 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
    世界主要地震帶分布圖我國就是一個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從防災減災的角度,我們就通過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地區,兩大地震帶對於我國都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地區就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經過的區域,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在南北方向上碰撞擠壓,形成一系列呈東西走向的地震斷裂帶,以及橫斷山脈地區南北走向的地震斷裂帶。與此有關的地震帶包括喜馬拉雅地震帶、青藏高原地震帶、西北地震帶、南北地震帶、騰衝-瀾滄地震帶、滇西地震帶和滇東地震帶。
  • 安徽唯一與蘇浙毗鄰接壤的廣德撤縣設市 由省直轄
    據廣德政府官網介紹,廣德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區域面積2165平方公裡,人口51.5萬,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周邊 「 兩個半小時經濟圈 」 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個省會城市和16個大中發達城市,是安徽省唯一與蘇浙兩個發達省份毗鄰接壤的縣份,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北經濟的結合點,是華東沿海經濟挺進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第一站。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中國的臺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青藏高原地震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裡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中國有哪些主要地震帶?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
  • 南北地震帶地震趨勢討論會在成都召開
    >   10月25日至27日,由中國地震局主辦、四川省地震局承辦的南北地震帶地震趨勢討論會在成都召開。
  • 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圖)
    圖為中國主要地震帶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第6期)  中國以佔世界7%的國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 廣西平果8日發生3.1級地震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
    1月8日晚7時許,家住平果縣果化鎮槐前村妙冠屯的黃先生忽然聽到一聲很大的炸響,隨後房屋開始搖晃,屋頂的瓦片往下掉落,他與家人迅速跑到村裡空曠的地方,「估計是地震了」。當晚9時,記者致電百色市地震局了解到,8日晚7時2分,平果縣發生3.1級地震,初步測定震源在平果縣城北部的新安鎮,此外馬頭鎮、太平鎮、果化鎮、海城鎮、坡造鎮等五個鎮的部分村屯有震感。
  • 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大約一千個縣,中國正式的行政區劃由此開始。2、 漢朝時期的刺史部及郡、國、縣制。西漢時期,除了郡縣外,還有大量的功臣及皇親的封國。西漢末年,郡和國有103個,縣級政區有1587個。由於一百多個郡國太多,漢武帝就在郡級政區之上設置了14個刺史部。
  • 中國主要地震帶及歷史震中分布圖(組圖)
    圖為中國主要地震帶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第6期)  中國以佔世界7%的國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房天下綜合整理
  • 中國百年大地震概覽,中國地震帶詳細分布圖
    中國百年大地震一覽地震的分布:一、時間分布:地震無論在時間分布還是地理分布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徵,通過對大量地震資料的分析,地震發生時間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地震比較活躍,另一段時間地震比較平靜,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活躍期發生七八級的地震的概率較高,不同地震帶的活躍周期也不一致,
  • 連續11年關注東經130度南北斷面 科學號完成「年度觀測」回青
    10月5日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屬「科學」號科考船在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後,於今日返回青島。
  • 快來看,中國地震帶分布圖出爐 你在的城市安全嗎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上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何中國地震頻發?
  • 連續11年關注東經130度南北斷面 「科學」號完成「年度觀測」回青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屬「科學」號科考船在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後,於5日返回青島。本航次主要完成了對東經130度南北斷面的多學科綜合觀測,這是海洋所對此斷面持續觀測的第11年。
  • 5省6市縣違規變相舉債154億!都有哪些省份上黑名單?
    導讀5個省的6市縣違規舉債,合計形成隱性債務154.22億。經審計發現,5個省的6個市縣通過違規出具承諾函、融資租賃、籤訂工程類政府購買服務協議等方式變相舉債,形成政府隱性債務154.22億元。2015年至2016年,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南通市通州區、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等8個設區市的15個縣(市、區)共32個項目,涉及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通過信託或資產管理計劃等方式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
  • 2020西藏地震實時消息更新今天 那曲市比如縣發生3.2級地震
    天氣網訊,據國家地震臺網最新的地震消息,北京時間11月16日09時39分許,位於西藏那曲市比如縣(北緯31.59度,東經93.49度)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截至目前,未收到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報告。西藏之所以經常地震是因為西藏地區分布有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青藏高原地震帶。
  • 歷時7年,《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
    歷時7年,由中國地質調查局10餘家局屬單位、數百名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編制完成《中國地質環境圖系》,31個省(區、市)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組織本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地勘單位、共計上千名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完成分省地質環境圖系,共同組成了《全國地質環境圖系》。鑑於以往編制出版的地質環境圖件、圖集及圖系等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技術要求,圖件表達不夠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