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分界早在1908年就提出了,但卻沒有明確表述。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首次為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涉及7個省130個縣(市),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裡。南北方分界線是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差異就更明顯…
[我來說兩句]淮安南北分界標誌:南面用紅色象徵南方亞熱帶氣候特徵。圖片來源:中新網 |
北面用藍色象徵北方溫暖帶氣候特徵。圖片來源:中新網 |
蘭大完成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
首次給出定量、定位結果:涉及7省130個縣市,總面積14萬餘平方公裡
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早在1908年就提出了中國南北分界(即秦嶺—淮河)的觀點,但在實際中卻很難實現。當代學者在豐富張相文的觀點後雖然提出了「『淮河—秦嶺』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但對於「南北分界」究竟是「一條帶」還是「一條線」等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還是沒有明確的表述。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等人基於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完成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首次為中國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定位結果: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呈現帶狀,涉及7個省的130個縣(市),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裡。
「南北分界」
獲中國百年最有價值地學發現之首
據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陳全功教授介紹,2009年,為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曾稱為中國地學會)成立100周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協同中國地理學會發動全國地學工作者,評選中國境內100年來最有價值的地學大發現。經過嚴格篩選,最終精選出30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首次提出的秦嶺—淮河線」,這一觀點的提出首次正確界定了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於認識我國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中國南北分界的標誌近年來已成為某些地方熱門的建設項目。近年來,在「秦嶺—淮河」一線,至少已建成三個與「中國南北分界」有關的標誌,這些標誌很快就成為「宣傳熱點和旅遊熱點」。其中,淮安市市內一座橋上建設的「中國南北分界標誌」引起了很大爭議,但迄今為止贊同者和反對者多集中在「標誌」的建設程序是否「合法」,很少有人顧及「標誌」的建設是否「科學」。不過,無休止的爭議也讓「中國南北分界」這一地學難題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
「正是基於對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應用,對中國南北分界這個涉及中國文化與環境變化的歷史和現實問題,蘭州大學地學工作者應當有所作為。」陳全功如是說。
「北方」與「南方」
中國南北分界研究由來已久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北方」與「南方」這種有特指意義的稱謂來源久矣。在一般中國人的心目中,「南方」與「北方」的分界似乎應當是在江(長江)淮(淮河)之間。
1908年,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現在的秦嶺。但張相文以「秦嶺—淮河」劃線分南北的想法,在實際中卻很難實現。因為秦嶺不只是東——西向一字排列的眾多山頭,而是南北縱橫數十、數百公裡的龐大山系;淮河,尤其是淮河下遊,已難尋滔滔主流,所見的只是南北數十公裡的水網。於是,就有人指出,以「秦嶺—淮河」分南北有兩大迷霧:一是「秦嶺不知分南北」;二是「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而當代學者多認為,「秦嶺—淮河」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簡稱「中國南北分界帶」)。此帶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直到陝西的安康,長約上千公裡,寬約數十公裡;同時,此帶的南北,自然條件、地理風貌等都有著明顯的不同。陳全功教授表示,這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南北分界」的劃分標準是什麼,有怎樣的屬性?是指具有自然屬性呢?抑或是自然和人文屬性的綜合?「南北分界」究竟指的是「一條帶」還是「一條線」?是「帶」,那麼「帶」有多大的面積?是「線」,這條「線」呈什麼樣的走向?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表述。
由「帶」延伸到「線」
中國南北分界首次定量定位
在陳全功教授的指導下,碩士研究生譚忠厚依據《中國生態建設與草業開發專家系統》和《地球科學數據共享網》提供的氣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數據,逐點計算適宜度,製成了《基於GIS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將中國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基於GIS(地理信息系統)的分布圖表明,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氣候、地理)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大致沿張相文和當代學者指出的走向與區域分布,南北分界帶涉及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7個省的130個縣(市),最窄處約26.42公裡,最寬處約195.41公裡,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裡。
事實上,陳全功教授師徒在中國南北分界研究方面並沒有局限於「帶」,而是將「帶」細化延伸到了「線」。具體做法是,將中國南北分界帶順經度各中點連線,即成為一條南北分界線。此線的走向是西起四川省的平武縣境內(E104°15′,N32°18′),經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略陽縣、洋縣、旬陽縣,湖北省的鄖西縣,河南省的西峽縣、新野縣、汝南縣,安徽省的阜陽市、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裡),江蘇省的泗洪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裡),東至射陽縣的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裡。陳全功教授表示,基於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完成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不僅首次為中國南北分界給出了定量、定位結果,同時還將為中國南北分界這個地學難題的進一步深入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本報記者 武永明
《蘭州晨報》供稿
延伸閱讀:
南北分界的地理意義: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溼潤與半溼潤的分界線,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地理分界線引發利益之爭
2009年9月9日上午,淮安設立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項目,已獲得國家測繪局的批准。此舉無疑打開了爭奪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潘多拉魔盒,信陽市提出了質疑。淮安這種構思精巧依然不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城市發展戰略路徑,值得斟酌和深思。任何一起看似文化味十足的此類工程,在其背後都隱含著複雜的利益博弈。這種利益博弈,是以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方式進行爭奪,看似是為一地謀取公共利益,但實際上卻造成了狹隘的地區利益主義,造成市場經濟語境下市場流通的畫地為牢。[詳細]
網友留言:
任何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都有南北地理分界的研究,美國更為明顯,比方說連東西部的時間都以科學的方式區分,雖然在有些時候不方便,但是更加科學。中國的科學家做出這樣的研究是非常好的,只是有些政客會拿這些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