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2020-12-06 時空大觀

我們在看歷史類的書籍文獻或資料時,經常碰到諸如州、道、路、府、郡、縣、刺史部、布政使司、省等等有關行政區劃的詞語,這些行政區劃稱呼產生於哪個朝代?產生的背景為何?具體管轄範圍是多大?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

1、秦朝確立郡縣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大約一千個縣,中國正式的行政區劃由此開始。

2、 漢朝時期的刺史部及郡、國、縣制。西漢時期,除了郡縣外,還有大量的功臣及皇親的封國。西漢末年,郡和國有103個,縣級政區有1587個。由於一百多個郡國太多,漢武帝就在郡級政區之上設置了14個刺史部。這十四部作為監察區,每一個監察區任命一個刺史,讓這個刺史來監察其所管轄的區域內的太守或者相,用小官監察大官,看他們的行為是否合法。到了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黃巾起義,將監察區的刺史部改為行政區,刺史被授予了行政權、財權和軍權。行政區劃就由郡縣兩級制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3、魏晉南北朝的州、郡、縣三級制

西晉的統一時間很短,從東晉以後,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延續了兩百多年。這段時期戰爭頻繁,在戰爭中立功的武將或者敵方來投降的將領,一般都給予州刺史或者郡太守的封賞。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封賞要求,只有把州郡的範圍分割得越來越小。到了南北朝的後期,一共有220個州,999個郡。這樣比西晉時期膨脹了11倍,郡膨脹了10倍,造成了行政區劃非常混亂的局面。

4、隋朝的州、縣兩級制。隋朝統一北方以後,隋文帝就實行了一個重大的改革,把州郡縣三級中郡的一級完全廢除,使州直接管縣,實行兩級制。但是州縣的數目也已經太多,區劃太小,隋煬帝大業三年,大量合併州縣,又把州這一名稱改為郡,全國190個郡管1253個縣,平均每一郡管六七縣,又變成郡縣兩級制。

5、唐朝的道(方鎮)、州、縣三級制。隋朝末年,群雄並起,唐王朝為了籠絡這些起義的群雄,大都被委以刺史的職務。所以州的數目又膨脹起來,到了貞觀十三年,依然有358個州,1551個縣。因為州的數目太大,唐朝開始派遣一些監察官員去管理、監察州刺史。唐初監察的官員都沒有固定的監察區,到唐玄宗的時候才把監察官員的監察區域固定下來,將全國分成十五道也即十五個監察區,這樣就形成監察區之下有州縣兩級的行政區劃格局。安史之亂以後,把監察區和軍區結合起來,形成道和方鎮相結合的制度。這樣到了唐後期就形成了一種道(方鎮)、州、縣三級制。

6、宋朝時期的路、州、縣三級制。宋朝的統治者吸取了唐朝因為藩鎮割據滅亡的教訓,第一步就是廢除藩鎮,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但是廢除了方鎮之後,由中央政府來直接管轄這麼多州(宋初有四百多個州)顯然不現實,宋朝吸取了漢、唐的教訓,在州和縣上面建立了「路」,為了避免架空中央,這一級的行政區劃沒有負總責的一把手,將路一級的權力分散到幾個長官的手上,由轉運使負責財政,由按察使負責法治,安撫使負責軍事,建立起一套比較奇特的制度,形成了路、州、縣三級管理的制度。

7、元代的多級複合制。元朝在宋朝的路之上增加了行省。行省原本是政府機構的名稱而非區劃。元朝在徵服中原的過程中,為加強中央的權威,經常派出一些行政機構,這些機構到地方上就被稱為「行中書省」,久而久之,行中書省(有時稱行尚書省)就成為了地方機構了,而且就變成了行政區劃的名字了,簡稱行省,後來也叫省。我們現在的「省」字就是來源於元朝。元朝行省之下一般是省、路、州、縣四級或是省、路、府、州、縣五級的多級複合制。

8、明朝時期的布政使司、府、縣三級制。明朝對元朝的的行政區劃制度進行了改革,把全國分成15個行政區劃即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最高一層行政區劃是布政使司,而首都周圍的為京。在布政使司之下有府和縣兩級,有些地方在府和縣之間還有州,所以行政區劃是三級與四級的混合。

9、清朝時期的省、府、縣三級。清代全國分為18個省,每一省的長官稱為巡撫或者總督。18省之下就是府或者相當於府的直隸州,府或直隸州之下就是縣。

10、民國時期的省、專區、縣兩級半制。北洋政府袁世凱首先廢除省和縣之間的府一級政區,同時在省和縣之間設立道(道的數量遠小於原來府)一級作為過渡,希望到後來再廢除省一級,實行道、縣兩級制。但是省一級無法廢除,所以民國前期的行政區劃變成了省、道、縣三級。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剿滅紅軍就在省以下設置專區,也就是行政專員的監察區,由省派出監察官員去監察一部分縣的行政事務。於是就形成了省、專區和縣這樣的兩級半的結構。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省、地級市、縣三級制。民國時期的省、專區、縣的行政區劃結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繼承下來,地區一級還是介於省和縣之間的一級區劃,這一級區劃從理論上來說並不是一級政區,而只是省的派出機構。到二十世紀末期,全國大部分省實行地改市,便有了有地級市這個區劃名詞,形成了現在省、地級市、縣三級的行政區劃格局。

相關焦點

  • 郡、州、道、路、省——看我國古代地方一級行政區的變遷
    晉室南遷後,為了維繫故土之情,開始將北方的州郡名義上保留在南方,即「僑置州郡」,於是南北方設立的州越來越多。西晉統一天下之時,全國有21州,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天下竟有300多個州,州的範圍連秦漢時期的郡都不如,行政區劃混亂之極。
  • 了解一下——美國五十州及其行政區劃
    本文簡要介紹一下美國五十州的基本情況和美國的行政區劃。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實行州-縣-市三級行政制度,在市的下面則設有鎮級行政區和村。
  • 洛陽市行政區劃史,嵩縣曾為嵩州,汝陽游離在外
    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六縣,分屬三川郡和河內郡。洛(也作雒)陽縣,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即今洛陽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的縣城位於今洛陽市東漢魏故城遺址,隋大業元年(605年)遷至今址,延續至今。河南縣,秦置,位於今洛陽市西。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宜遷縣,北周復改河南縣。隋大業二年(606年)與洛陽縣同移治今洛陽市,金廢,未延續下來。
  • 廣西歷史上曾經為「州」的縣之二:古賓州,今賓陽縣
    (二)「領方縣」升為「領方郡」:梁武帝蕭衍旋以州統郡,領方、安城兩縣升為郡,皆屬南定州。當時南北朝梁朝時期的「郡」,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地級市」,這是歷史上今賓陽縣第一次升為「地級市」行政單位。見(清·陸生蘭:《賓州志》卷之三·建置)。
  • 新世紀,天津最後撤銷的縣為薊縣,曾為「燕雲十六州」之薊州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隨著北京政治地位的提高而逐漸成為南糧北運的水陸碼頭和京防要地,明朝正式築城為「天津三衛」,清朝改為天津府。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到來,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交通條件,逐漸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也是全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到國民政府時期就建市為院轄市(相當於今直轄市)。
  • 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三級行政區劃:分成3大地區、30州、100多個縣市
    塞爾維亞共和國目前只是東南歐的一個內陸的小國,由於歷史複雜性,其行政區劃也是比較複雜的。  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主體由本部(中塞爾維亞)、科索沃自治省、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組成,這就是本國的三大地區,在三大地區下面設置了州、縣兩級,共有30州(包括1個直轄市)、100多個縣市。
  • 描繪清代四川省行政區劃境內河道沿及湖泊等分布地圖《四川全圖》
    《四川全圖》地圖描繪了四川省所轄12府、3直隸廳、8直隸州、6廳、11州、112縣等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等分布。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境內河道密布,長江橫亙境內南方。
  • 日佔時期臺灣省行政區劃
    6月廢除原有行政建制:改臺北府為臺北縣;臺灣府為臺灣縣;臺南府大部及臺東州為臺南縣;臺南府澎湖廳為澎湖島廳。但被軍民抵制,除臺北局部地區外,其餘徒具虛名。  1895年8月,日本重新勉強設治:原臺北府淡水、宜蘭、新竹三縣、基隆、南雅二廳合併為臺北縣,原臺灣府臺灣、苗慄、彰化、雲林縣和埔裏社廳以及臺南府嘉義縣合併為臺灣民政支部,將原臺南府安平、鳳山、恆春縣及臺東直隸州(含卑南縣、花蓮港廳)合併設立臺南民政支部,改原臺南府澎湖廳為澎湖島廳。11月,將原臺南府嘉義縣劃歸臺南民政支部。1896年4月,改臺灣民政支部為臺中縣。
  • 百家姓霍姓,終於知道它的來歷了,帶你去了解一下
    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元),改霍山郡為呂州;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州罷,以霍邑縣復歸晉州,霍邑屬之。北宋政和六年(丙申,公元1116年),改晉州為平陽府,霍邑屬之。金貞佑三年(乙亥,公元1215年),置霍州,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
  • 日本47個行政區劃有43個縣,為什麼單單設置了一個「北海道」?
    日本的行政區劃與中國不一樣,日本全國共有47個一級行政區,分為都道府縣,其中都只有一個,即東京都;府有兩個,分別是「大阪府」和「京都府」;縣有四十三個,此外還有一個「道」,北海道。日本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裡,大概只有中國一個省的大小(和雲南面積相當),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規模基本可以等同於我國的地級市,當然,首都東京除外,東京人口太多了,日本的行政區面積普遍不大,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北海道。北海道是日本面積第二大的島,也是唯一以「道」命名的行政區劃,其面積八萬三千平方公裡,幾乎相當於中國面積比較小的一個省了,北海道有多大呢?
  • 孟延春:省直管縣要合理劃定行政區劃
    隨著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改革開放背景下,我國現有行政區劃的弊端也在顯現。比如管理層級過多的問題。尤其是地市一級,佔有了大量的資源,在有些地方卻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積極探索省直管縣體制,並在多省份進行了試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
  • 河南省一縣,於秦朝時建縣,距今已有2200年多年的歷史
    河南作為歷史文化大省,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下轄17個省轄市,濟源1個省直管市。其中,就襄城縣來說,人口超80萬,隸屬於許昌市。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氾」,後因周襄王避難居此,故名襄城。秦朝建立後,正式設立襄城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 CnOpenData中國行政區劃數據簡介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恩格斯說,國家的職能之一就是用區域劃分其國民,行政區劃伴隨著國家建立而產生,行政區域的劃定需兼顧政治、經濟、民族、人口、國防、歷史傳統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一旦形成又會對區域內外的治理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存在著「空間分割」和「空間交疊」兩種效應,前者強調剛性區域分割對要素流動的影響,後者更關注多個不同層級權威在同一區域中產生的利益關係重疊現象。行政區劃的變遷中也蘊含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
  • 世界有七大洲 河南也有七大州 不信你看看!
    但是,河南也有七大州,此州非彼洲,而是河南的一些名字中帶「州」的城市。鄭州,河南省省會,河南第一大城市,同時也是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科教中心。下轄6市轄區(二七區、管城回族區、惠濟區、金水區、上街區、中原區)、5縣級市(登封市、鞏義市、新密市、新鄭市、滎陽市)、1縣(中牟縣)及鄭州新區(含鄭東新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航空港實驗區。不過,這鞏義市2014年成省直管縣(市)了,中牟縣恐怕早晚都是鄭州的一個市轄區。
  • 通常說明朝國土是「兩京十三省」,可為何明朝地圖卻有十六塊?
    省,現在聽到這個名詞大家都會認為是行政區劃名稱,那「省」是什麼時候正式作為行政區劃的呢?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會答錯——是在民國時期!有些人可能會驚訝,「行省制度」不是從元朝開始的嗎?沒錯,但元朝那是叫「行省」,「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這「省」一開始其實是機構名,和現在某某部,某某司是一樣的;元朝在「省」前面加個「行」字,表示這是中央往地方的派出機構。
  • 那個差一步省會設在宜昌的三峽省為何沒有成立?和重慶有一定淵源
    說起中國城市的規劃歷程,那是一段精彩絕倫的故事,我國的城市規劃基本在明朝之後就形成了雛形,只有少數的城市因為自身的資源以及發展需求有了一些改變,當然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有像平原省短暫的存在一段時間,隨即便取消了,還有河北的省會也曾幾度易主,最終確定為石家莊,城市的起伏隨著發展的趨勢,這也實屬正常,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當年差一步成立的省份三峽省的故事,一起去看看吧!
  • 山水清音,詩路甌江
    如 日本 圓珍和尚的大唐之旅是先到 福建 ,轉 平陽 、過 瑞安 、進郡城,然後北上晉謁國清寺。因此另一種見解以 溫州 為「詩路」的南端終點,正如方銘提出「直至 台州 天台 以及 溫州 」,林家驪定義「唐詩之路」為「唐代詩人穿越浙東七州(越州、明州、 台州 、 溫州 、處州、婺州、 衢州 )的山水人文之路」,並非泛泛猜測。
  • 世界各國領土面積排名及區域劃分帶你看完所有國家
    、9個州 28 、玻利維亞:109.858 9個一級行政區:9個省 29 、茅利塔尼亞:103.07 13個一級行政區:13個省 30 、埃及:100.145 26個一級行政區:26個省
  • 文化小點心: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了解一下?孟元老《東京夢華...
    《東京夢華錄》是北宋·孟元老的編撰的筆記體散文(集),追述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 孟元老,號幽蘭居士,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人,北宋代文學家。 《東京夢華錄》 卷三(節選) 北宋·孟元老 馬行(買賣馬匹的商行。)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有幾部分組成嗎?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