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位於我國北部,地處海河下遊、渤海之濱,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我國北方第二大城市。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隨著北京政治地位的提高而逐漸成為南糧北運的水陸碼頭和京防要地,明朝正式築城為「天津三衛」,清朝改為天津府。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到來,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交通條件,逐漸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也是全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到國民政府時期就建市為院轄市(相當於今直轄市)。建國初,天津為直轄市,後也曾為河北省會,1973年薊縣等五縣劃歸天津市後形成今天津市域。現在,天津已經完成了縣改區,其中進入新世紀撤縣改區的有五個縣,其一就為薊縣。
薊縣,天津市舊縣名,位於天津最北部,現為天津市薊州區,也是天津唯一的山區,現有京津「後花園」之稱。薊州歷史悠久,歷史上是冀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古稱無終、漁陽,歷史上曾為郡、州治所,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遼宋時著名的「燕雲十六州」之一。
薊州,古屬幽州,春秋時曾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為燕國無終邑,秦滅燕後於此設無終縣,隸屬於右北平郡且為右北平郡治。兩漢時,無終縣仍屬右北平郡,北魏時改屬漁陽郡。隋朝時,無終縣先後為玄州、漁陽郡治所,大業末改無終縣為漁陽縣,為漁陽郡郡治。
薊州「取古薊門關以名州」,作為建制始自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漁陽縣屬之且為州治,為唐末邊關重鎮。五代時,薊州先後為劉守光、後唐(李存勖)所統治,公元936年後唐大將石敬瑭舉兵反叛割「燕雲十六州」於契丹,薊州就為其一。
後周時,柴榮收復瀛、莫、寧三州,後因重病回師。北宋建立後,始終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宋金相約滅遼後,北宋短暫佔據燕京(幽州)、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等地,後大金南下滅亡北宋。元朝時,薊州隸屬於大都路。
明初省州之附郭,漁陽縣省入薊州,其地由薊州直領,薊州為北直隸順天府所轄散州,領本轄及玉田、豐潤、遵化、平谷等四縣。清初承襲明制,清雍正後散州不再領縣,到民國初廢州為縣,薊州改為薊縣,曾屬京兆特區、河北省等。
新中國成立時,薊縣隸屬於河北省通縣專區,1958年改屬唐山專區,同年三河、大廠兩縣併入薊縣。1960年,薊縣劃歸天津市管轄,此時的天津市為河北省會,1961年河北省天津專區復設後,薊縣屬之,次年大廠、三河兩縣復設。1973年,薊縣、靜海、寧河、武清、寶坻五縣劃歸天津市,天津市域自此形成。2016年,薊縣撤銷設天津市薊州區,是天津最後撤銷的一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