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賓陽縣:
(一)今賓陽縣隸屬:今賓陽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二)今賓陽縣地理位置:今賓陽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南寧市東北部,距離廣西首府南寧市約80公裡。今賓陽縣東鄰貴港市覃塘區,南偏東與南寧市橫縣接壤,南與南寧市興寧區、青秀區交界,西與南寧市武鳴區相連,西北銜接南寧市上林縣,東北與來賓市興賓區相鄰。
今賓陽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桂中南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三)今賓陽縣榮譽:今賓陽縣是桂中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廣西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廣西小五金之鄉」!
二.春秋戰國至秦朝時期:今賓陽縣屬西甌古國屬地
(一)春秋戰國至秦朝時期,今賓陽縣地尚未建制,當時屬西甌古國屬地。
(二)「西甌」是古時嶺南百越諸多部族中的一個部族聯盟、方國、古國。
①「西甌」位置大概:在現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貴港市、南寧市、梧州市、賀州市,以及廣東的雲浮市、肇慶市一帶。
②「西甌」存在時期:春秋戰國至秦朝時期。
③關於「西甌古國」的解說,詳見筆者所著的《探秘古廣西十大古國之四——西甌古國》。
三.秦始皇平定嶺南:今賓陽縣屬秦朝桂林郡
(一)公元前214年,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朝軍隊基本上平定嶺南。秦始皇設三大郡於嶺南百越之地: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今賓陽縣屬桂林郡所轄。
(二)秦朝桂林郡,即現今南寧、百色、貴港及柳州的大部分地區、玉林北部地區、河池東部和南部地區。
(三)秦朝桂林郡,其郡治在布山縣,即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桂平附近及貴港市港北區。一說秦朝桂林郡其郡治,有可能在桂林縣(桂林城),即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羅秀鎮的軍田村。
四. 漢朝時期:設「領方縣」——今賓陽縣建置之始
(一)公元前111年,即西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將嶺南百越舊地一分為九郡。今賓陽縣屬新成立的鬱林郡管轄。
(二)漢朝在成立鬱林郡的同時,建立「領方縣」,「領方縣」為鬱林郡轄縣。「領方縣」主要中心在今賓陽縣,為今賓陽縣地建立行政建置之始。見(清·陸生蘭:(賓州志》卷之三·建置)。
(三)「領方縣」縣域範圍,主要包括今天的:
①今南寧市賓陽縣、武鳴縣、上林縣、及橫縣部分(即原永淳縣轄境)、以及南寧市區;
②今來賓市興賓區部分(即原遷江縣轄境)、合山市。
(四)所謂「領方縣」,因其境內(今賓陽縣境內)有領方山而得名。領方山,可能在今天的「領方故城址」所在地南寧市賓陽縣蘆圩鎮,因為漢朝「領方縣」就築在今南寧市賓陽縣蘆圩鎮古城村。
(五)今賓陽縣的領方故城址:
①領方故城址:位於南寧市賓陽縣蘆圩鎮古城村,領方故城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已經有2000餘年歷史。城牆四四方方,東、西、南、北各有一個城門,除了古城北邊外,三面都有護城濠。
②領方故城址的建立時間:漢高祖劉邦「令天下縣邑城」,即漢朝全國縣級以上的駐地都要修築城池,發展到東漢時已經「凡縣皆有城」了。而「領方縣」建立於公元前111年,即漢武帝元鼎六年。由此可知,領方縣城(即領方故城)最早建於公元前111年(即漢武帝元鼎六年),
③史書記載,從公元前111年(即漢武帝元鼎六年),直到唐宋時期,該處都是一個重要的行政中心。由此可知今賓陽縣的歷史悠久,以及歷史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五. 三國時期:「領方縣」改名為「臨浦縣」
(一)三國時期,「領方縣」地為吳國屬地。
(二)公元264年,即吳元興元年,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改「領方縣」縣名為「臨浦縣」。見(《宋書》卷三十八·州郡四)。
六. 晉朝時期:恢復「領方縣」名,增設「綏寧縣」
(一)公元280年~289年,即西晉太康年間,晉朝廷恢復「領方縣」名。
(二)同時在「領方縣」縣域東部漢廣鬱地另設「綏寧縣」。所謂「漢廣鬱地」,即西漢時期設置的「廣鬱縣」,屬鬱林郡,東漢末廢。「廣鬱縣」其治所在今廣西百色市凌雲縣東南。「綏寧縣」縣治,在今賓陽縣黎塘鎮附近。見《廣西歷代郡縣沿革簡編》。
(三)由此可見,「廣鬱縣」轄地最少應從今廣西百色市凌雲縣到今南寧市賓陽縣這一帶。這一片地區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廣大的,由此也從側面驗證了,當時同為「縣」的「領方縣」(今賓陽縣的前身)的轄區也是同樣的龐大寬廣。
七.南北朝梁朝時期:升「領方縣」為「領方郡」——今賓陽縣第一次升為「地級市」行政單位
(一)「綏寧縣」析出「安城縣」:公元503年,南北朝梁天監二年,梁武帝蕭衍由「綏寧縣」(原「領方縣」縣域東部)析出設置「安城縣」。今「安城縣」位於何處,由於歷史記載較少,已經難以考究。
(二)「領方縣」升為「領方郡」:梁武帝蕭衍旋以州統郡,領方、安城兩縣升為郡,皆屬南定州。當時南北朝梁朝時期的「郡」,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地級市」,這是歷史上今賓陽縣第一次升為「地級市」行政單位。見(清·陸生蘭:《賓州志》卷之三·建置)。
八.唐朝時期:今賓陽縣境設「賓州」——「賓州」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
(一)「領方縣」析出設置「琅琊縣」、「思幹縣」: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淵改「領方縣」名為「嶺方縣」,在「嶺方縣」南部析出設置「琅琊縣」,在「嶺方縣」西部析出設置「思幹縣」。見(清·陸生蘭:《賓州志》卷之三·建置)。
(二)首次設置「賓州」:
①公元631年,即唐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在「嶺方縣」縣域(今賓陽縣境)設置「賓州」,管轄領方縣、琅琊縣、思幹縣、安城四縣。
②「賓州」屬唐朝嶺南道。
③這是「賓州」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是今賓陽縣地設州行政建置之始。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④當時「領方縣」治所,在今賓陽縣蘆圩鎮;「安城縣」治所在今賓陽縣黎塘鎮;「琅琊縣」、「思幹縣」治所,由於歷史先關記載較少難以考究;
(三)所謂「賓州」的「賓」字:因「賓州」境內有賓水而得名。而所謂「賓水」,即為今天南寧市賓陽縣新橋鎮清平水庫及其源流小江。
九.宋朝時期:今「上林縣」、今「來賓市興賓區」隸屬「賓州」管轄
(一)公元973年,即宋開寶六年,宋太祖趙匡胤恢復「賓州」建置,「賓州」宋朝屬廣南西路。
(二)公元989年,即宋端拱二年,宋太宗趙光義劃上林縣(原為澄州)歸屬賓州管轄。
(三)公元1020年,即天禧四年,宋真宗趙恆劃遷江縣(原為思剛州)歸屬賓州轄。「遷江縣」,即今來賓市興賓區
(四)宋朝「賓州」大事記:公元1053年,即宋皇祐五年,樞密副使狄青領兵3萬餘人進駐賓州,與儂智高大戰於崑崙關,儂智高敗走。見於(《宋史》·仁宗紀)。崑崙關,位於今南寧市興寧區崑崙鎮與南寧市賓陽縣交界處,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約50公裡。
十.元朝時期:「賓州」升為「賓州路」
(一)元世祖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升「賓州」為「賓州路」。
(二)元朝「賓州路」轄境:大概包括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賓陽縣、上林縣、興寧區部分、橫縣部分,以及來賓市的興賓區、合山市等地。
(三)元朝的行政區劃相當的混亂,有行省、路、府、縣等。元朝的「路」行政建制,可能相當於我們後世的「地級市」或「地級市」介於「省」之間的行政級別。
十一.清朝時期:「賓州」升為直隸州,又從直隸州降為散州、再降為縣
(一)「賓州」升為直隸州:公元1725年,即清朝雍正三年,清朝雍正帝升「賓州」為直隸州,管轄上林縣、遷江縣、來賓縣、武宣縣四縣;
(二)「賓州」直隸州降為散州:公元1734年,即清雍正十二年,清朝雍正帝降「賓州」直隸州為散州,改屬思恩府。清朝的「直隸州」大概相當於後世的省轄市、地級市行政級別,清朝的「散州」大概相當於後世的縣級市行政級別。
(三)「賓州」散州降為「賓縣」:公元1911年,即清宣統三年,清朝改「賓州」散州改為「賓縣」。
(四)清朝的「賓州」,是從雲端掉到雲底:「賓州」升為直隸州,是升到雲端;「賓州」直隸州降為散州,是掉回原處;「賓州」再從散州降為「賓縣」,是掉到了雲底。
十二.民國時期:今賓陽首次改名為「賓陽縣」、成立賓陽民團區
(一)公元1912年,即民國元年,中華民國政府改名「賓縣」為「賓陽縣」。這是歷史上,今賓陽首次改名為「賓陽縣」。「賓陽縣」隸屬柳州道。
(二)所謂「賓陽」,即「賓水之北」、「賓水之陽」,「北」即「陽」。「賓陽」在縣城賓水之北,故名「賓陽」。
(三)成立賓陽民團區:
①廣西民團成立的背景:1930年,粵軍控制桂東南,滇軍控制桂西南,並且包圍南寧,湘軍威脅桂北,當時是廣西四面楚歌。白崇禧令桂軍第一師師長梁瀚嵩前往賓陽組織民團,從而扭轉了廣西覆滅的局勢。此後廣西全省全面成立民團區,最開始便是源於在今賓陽縣首次成立民團。
②賓陽民團區的成立:公元1930年,即民國十九年,廣西全省劃為十二個民團區,賓陽民團區是廣西十二個民團區之一。
③廣西民團:廣西民團是一個全民組織,負有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賓陽民團區」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行政單位。廣西民團編制以十戶為甲,以十甲為村,以十村為鄉作標準。當時的廣西省可謂全民皆兵,全廣西省約有民團兵三百萬」,時人有「斯巴達化的廣西」之稱。
十三.新中國時期的「賓陽縣」,南寧專區曾改稱「賓陽專區」:
(一)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賓陽縣,賓陽縣屬南寧專區管轄。
(二)195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
①當時廣西為什麼改「南寧專區」為「賓陽專區」,可能是廣西當時有在賓陽縣設立地級「賓陽專區」或「賓陽市」的想法。
②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正是在賓陽縣設立地級「賓陽專區」或「賓陽市」這個想法」的開始實施階段。
③只不過「設立地級「賓陽專區」或「賓陽市」這個想法,後面並沒有在賓陽縣實現,而是最終成了地級「崇左市」。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
(三)1952年8月,「賓陽專區」又改為邕寧專區。「賓陽專區」作為「地級市」行政區劃名詞,共存在約10個月。
十四.賓陽人也很少知道的一段歷史:短暫的「賓林縣」:
(一)1958年12月,賓陽縣與上林縣合併,稱「賓林縣」。不知道當時南寧專區為什麼要將賓陽縣、上林縣合併,不知道是出於哪方面的考慮。今天的賓陽人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賓陽縣與上林縣曾經有「賓林縣」這一段歷史。
(二)「賓林縣」縣治蘆牙鎮,「蘆牙鎮」即今賓陽縣治蘆圩鎮。「蘆牙鎮」這個舊稱,可能很多賓陽人也不知道。
(三)1959年5月,南寧專區恢復原兩縣建置,賓陽縣依然為賓陽縣,上林縣依然為上林縣。
十五.昨天的「賓州」,今天的「賓陽縣」,明天的「賓陽市」:
(一)昨天的「賓州」:
今賓陽縣曾經作為州——「賓州」存在了約1400年,與鄰近橫縣古時的「橫州」存在時間差不多。「賓州」雖然當時管轄的縣不多,然而當時管轄的區域範圍卻不少,光當時賓州」下轄的「領方縣」就包括今賓陽縣以及周邊的數個縣、區。
(二)今天的「賓陽縣」:
今天的「賓陽縣」發展潛力非常廣大,是廣西的小五金重要生產基地,民營經濟非常活躍,2017年賓陽縣生產總值(GDP)達到218.4億元。而且賓陽縣其交通非常便利,是桂中南重要交通樞紐之一,是來賓市、柳州市、桂林市連接廣西首府南寧市的重要樞紐。
(三)明天的「賓陽市」:
南寧市"十三五"規劃編制完成初稿:賓陽擬撤縣設市。不久的將來,賓陽縣將以嶄新的身份「賓陽市」,站上新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