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行政區劃史,嵩縣曾為嵩州,汝陽游離在外

2021-01-08 地圖說史

全文約2300字,配地圖11張,請妥善安排閱讀時間。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地理對照。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洛陽市行政區劃範圍。

先秦時期,洛陽(時稱洛邑)為東周國都。秦滅周后,在東周故地置三川郡,其地開始納入秦國的行政區劃中。

秦朝

上圖為秦朝末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六縣,分屬三川郡和河內郡。

洛(也作雒)陽縣,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即今洛陽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的縣城位於今洛陽市東漢魏故城遺址,隋大業元年(605年)遷至今址,延續至今。

河南縣,秦置,位於今洛陽市西。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宜遷縣,北周復改河南縣。隋大業二年(606年)與洛陽縣同移治今洛陽市,金廢,未延續下來。

平陰縣,秦置,位於今孟津縣東北。三國魏黃初改為平陰縣,隋朝廢,未延續下來。

宜陽縣,戰國韓置,位於今宜陽縣韓城鎮。這個宜陽縣並不是如今宜陽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其後改名福昌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未延續下來。

新城縣,秦置,位於今伊川縣西南。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伊闕縣,北宋廢,未延續下來。

河雍縣,秦置,即今孟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西漢改名河陽縣,隋朝移治今孟州市南,金移治今址,延續至今。

西漢

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十縣,分屬河南郡和弘農郡。

偃師縣,西漢置,即今偃師市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縣城位於今偃師市東,1935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谷成縣,西漢置,位於今洛陽市西北。東漢改為穀城縣,西晉廢,未延續下來。

陸渾縣,西漢置,位於今嵩縣東北。五代廢,未延續下來。

平縣,西漢置,位於今孟津縣東。東漢廢,未延續下來。

西晉

上圖為公元281年西晉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九縣,分屬河南郡和弘農郡。此時的洛陽城為西晉國都。

黽(也作澠)池縣,秦置,即今澠池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縣城不在此處,三國魏徙治蠡城(今洛寧縣境),南北朝又移回,延續至今。

隋朝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九縣,分屬河南郡和弘農郡。此時的洛陽城為隋朝國都,洛陽縣和河南縣都遷治洛陽城,共為河南郡治。

熊耳縣,西魏置,即今洛寧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名北宜陽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名熊耳,隋義寧二年(618年)改名永寧,1914年改名洛寧,延續至今。

長淵縣,北魏置,位於今洛寧縣長水鎮。初名南陝縣,後改名長淵縣,唐朝避諱李淵改名長水縣。元朝廢,未延續下來。

興泰縣,隋大業初置,位於今宜陽縣西南。唐神龍元年(705年)廢,未延續下來。

唐朝

上圖為公元741年唐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十二縣,均屬河南府。

緱氏縣,秦置。最初位於今鞏義市西南,隋唐時期移治今偃師市緱氏鎮。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廢,未延續下來。

新安縣,秦置,即今新安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縣城位於今義馬市西,唐貞觀元年(627年)移今治,延續至今。

壽安縣,隋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縣置,即今宜陽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歷史上多次遷治,唐貞觀七年(633年)移治今宜陽縣。金改名宜陽縣,延續至今。

伊陽縣(前),唐先天二年(713年)置,即今嵩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位於今嵩縣舊縣鎮,金為嵩州治並遷至今址。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併入嵩州為州城,明朝改為嵩縣,延續至今。

北宋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十一縣,分屬河南府和虢州。

欒川縣,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置,縣因鸞川(今作欒川)為名古代鸞、欒二字相通,故通寫為欒川。金貞元二年(1154年)廢,未延續下來。如今的欒川縣則是1949年置。

河清縣,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大基縣置,即今孟津縣行政建制的前身,大基縣為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最初縣城位於今孟州市西南,北宋開寶元年(968年)徙治今吉利區西南。金改名孟津,1959年遷至今址。

元朝

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一州六縣,分屬河南府路和南陽府。此時秦朝建制的河南縣已併入洛陽縣。

嵩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順州置,治伊陽縣,順州則是南宋置。在這一段時間裡,嵩州也是地級行政機構,只是轄區小存在時間也不長,明朝降級成嵩縣。

明朝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八縣,分屬河南府和汝州。

伊陽縣(後),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汝州及嵩縣、魯山二縣地置,即今汝陽縣行政建制的起源。1959年改名汝陽縣,延續至今。

清朝在這一帶延續了明朝的行政區劃,故不累述。

民國初

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此時洛陽等八縣均屬河洛道管轄,1927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建國初

上圖為公元1960年建國初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九縣(含縣級市),均屬洛陽專區管轄。洛陽1948年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8年改為洛陽專區代管,1964年再歸省轄。

伊川縣則是1932年改自由縣置,自由縣為1927年置。當時還有個平等縣(今伊川縣平等鄉),不過1932年廢。

1969年洛陽專區改置洛陽地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三縣劃歸洛陽市。

當代

隨著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洛陽市行政區劃史,秦朝時期境內存在六縣,其中洛陽和河雍兩縣的行政建制延續至今,分別為今洛陽市區和孟州市。

雖然洛陽在漢朝便為國都,但如今洛陽市地級行政建制起源於隋朝置的豫州(後改河南郡),至今約一千四百多年。

最後說說汝陽縣,和今洛陽市其他縣級行政機構不同,汝陽縣歷史上並不屬於洛陽的傳統轄區,而是屬於汝州(今汝州市),長期游離在外。建國後劃歸洛陽,方才成為洛陽的一份子。

已完結十一省、自治區行政區劃史,治學不易,喜歡請多分享,感激不盡。

資料來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水經注等正史和地理總志。#洛陽#

相關焦點

  • 河南恐龍資源佔中國三分之一,其中西峽、汝陽、嵩縣均發現恐龍蛋
    河南一位專家「猜測」:在遠古時代,汝陽、伊川、嵩縣、欒川、西峽等地,均處在一個大湖泊中,這裡如今還有「雲夢」、「九皋」等地名,都是古代與大湖泊有關的名字。「氣蒸雲夢澤」、「鶴鳴九皋」等都包含這個區域。在汝陽發現「龍骨石」較多,而恐龍蛋卻少;在西峽發現大量的恐龍蛋,而恐龍化石卻很少,這兩地相距約200公裡。
  • 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大約一千個縣,中國正式的行政區劃由此開始。2、 漢朝時期的刺史部及郡、國、縣制。西漢時期,除了郡縣外,還有大量的功臣及皇親的封國。西漢末年,郡和國有103個,縣級政區有1587個。由於一百多個郡國太多,漢武帝就在郡級政區之上設置了14個刺史部。
  • 2015河南洛陽市水產十大熱詞發布
    來看看:  第一個:地理標誌  2015年12月8日,洛陽市孟津黃河鯉魚、伊水大鯢、伊河魴魚等3個水產品順利通過農業部組織的全國第五次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進入公示、發證程序。  第二個: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  2015年12月31日,欒川縣廟子鎮高山漁村被農業部評定為2015年度「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
  • 雲中「醉」美高速建成通車|河南嵩縣:景區迎來「快旅時代」
    鄭西高速堯欒段在嵩縣車村鎮內設立了白雲山站和木札嶺站。高速開通後,從鄭州、洛陽、許昌、平頂山、南陽等方向前往嵩縣白雲山等景區的車程都將縮短1個小時以上,這意味著嵩縣南部景區將迎來高速直通的「快旅」時代。
  • 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三級行政區劃:分成3大地區、30州、100多個縣市
    塞爾維亞共和國目前只是東南歐的一個內陸的小國,由於歷史複雜性,其行政區劃也是比較複雜的。  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主體由本部(中塞爾維亞)、科索沃自治省、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組成,這就是本國的三大地區,在三大地區下面設置了州、縣兩級,共有30州(包括1個直轄市)、100多個縣市。
  • 了解一下——美國五十州及其行政區劃
    本文簡要介紹一下美國五十州的基本情況和美國的行政區劃。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實行州-縣-市三級行政制度,在市的下面則設有鎮級行政區和村。
  • 為什麼洛陽網絡關注度河南第一 ——洛陽市網絡關注度報告(節選)
    洛陽市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文明史5000多年,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跨度最大的城市,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 洛陽名勝也很多,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洛陽積累了豐厚財富,截至2019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景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
  • CnOpenData中國行政區劃數據簡介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恩格斯說,國家的職能之一就是用區域劃分其國民,行政區劃伴隨著國家建立而產生,行政區域的劃定需兼顧政治、經濟、民族、人口、國防、歷史傳統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一旦形成又會對區域內外的治理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存在著「空間分割」和「空間交疊」兩種效應,前者強調剛性區域分割對要素流動的影響,後者更關注多個不同層級權威在同一區域中產生的利益關係重疊現象。行政區劃的變遷中也蘊含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
  • 中原看遍舊山河:七月嵩洛訪古側記
    幸而盛夏的雨來得快也去得快,從嵩嶽寺經會善寺出來,到嵩陽書院時已經停了。進了書院,先找那座著名的嵩陽觀碑(全名「大唐嵩陽觀記聖德感應之頌」)。碑在書院正門左側,通高九米餘,氣勢恢弘為此行訪碑之最。一行人站在碑下合照,甚至還不及基座高度。李林甫撰碑文,大書家徐浩隸書——翌日在偃師商城博物館還見到了徐浩碑,也是一種緣分吧。
  • 網絡媒體走轉改丨紅茱萸、白桔梗,嵩縣脫貧有兩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梁新翠 文圖 10月12日,「長徵路上奔小康」採訪團越過木扎嶺,從魯山縣進入嵩縣境內。 今年9月26日,張廣智副省長在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做了《關於全省脫貧攻堅情況的專項報告》,其中就提到了嵩縣,它在我省貧困縣考核中,和蘭考等11個縣一道被劃為A級貧困縣。脫貧工作任務艱巨。 和魯山縣一樣,嵩縣境內也多山,採訪團第一站來到的車村鎮就在白雲山腳下。
  • 日佔時期臺灣省行政區劃
    6月廢除原有行政建制:改臺北府為臺北縣;臺灣府為臺灣縣;臺南府大部及臺東州為臺南縣;臺南府澎湖廳為澎湖島廳。但被軍民抵制,除臺北局部地區外,其餘徒具虛名。改臺南民政支部為臺南縣。  1897年5月,析原宜蘭縣地設立宜蘭廳;析原臺東州設立臺東廳;改澎湖島廳為澎湖廳;以原臺東州地設臺東廳,駐卑南(原臺東州駐地);合清末新竹縣與苗慄縣設立新竹縣;析原嘉義縣和原雲林縣大部設立嘉義縣;析原鳳山縣和恆春縣設立鳳山縣。1898年5月:析新設的新竹縣分別劃歸臺北縣、臺中縣。裁嘉義縣、鳳山縣,所轄區域劃回臺南縣、臺中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編制完成並發布
    編制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是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區劃、地名和邊界的最新信息及時地實現社會共享,將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