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2300字,配地圖11張,請妥善安排閱讀時間。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地理對照。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洛陽市行政區劃範圍。
先秦時期,洛陽(時稱洛邑)為東周國都。秦滅周后,在東周故地置三川郡,其地開始納入秦國的行政區劃中。
上圖為秦朝末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六縣,分屬三川郡和河內郡。
洛(也作雒)陽縣,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即今洛陽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的縣城位於今洛陽市東漢魏故城遺址,隋大業元年(605年)遷至今址,延續至今。
河南縣,秦置,位於今洛陽市西。東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宜遷縣,北周復改河南縣。隋大業二年(606年)與洛陽縣同移治今洛陽市,金廢,未延續下來。
平陰縣,秦置,位於今孟津縣東北。三國魏黃初改為平陰縣,隋朝廢,未延續下來。
宜陽縣,戰國韓置,位於今宜陽縣韓城鎮。這個宜陽縣並不是如今宜陽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其後改名福昌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未延續下來。
新城縣,秦置,位於今伊川縣西南。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伊闕縣,北宋廢,未延續下來。
河雍縣,秦置,即今孟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西漢改名河陽縣,隋朝移治今孟州市南,金移治今址,延續至今。
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十縣,分屬河南郡和弘農郡。
偃師縣,西漢置,即今偃師市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縣城位於今偃師市東,1935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谷成縣,西漢置,位於今洛陽市西北。東漢改為穀城縣,西晉廢,未延續下來。
陸渾縣,西漢置,位於今嵩縣東北。五代廢,未延續下來。
平縣,西漢置,位於今孟津縣東。東漢廢,未延續下來。
上圖為公元281年西晉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九縣,分屬河南郡和弘農郡。此時的洛陽城為西晉國都。
黽(也作澠)池縣,秦置,即今澠池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縣城不在此處,三國魏徙治蠡城(今洛寧縣境),南北朝又移回,延續至今。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九縣,分屬河南郡和弘農郡。此時的洛陽城為隋朝國都,洛陽縣和河南縣都遷治洛陽城,共為河南郡治。
熊耳縣,西魏置,即今洛寧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名北宜陽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名熊耳,隋義寧二年(618年)改名永寧,1914年改名洛寧,延續至今。
長淵縣,北魏置,位於今洛寧縣長水鎮。初名南陝縣,後改名長淵縣,唐朝避諱李淵改名長水縣。元朝廢,未延續下來。
興泰縣,隋大業初置,位於今宜陽縣西南。唐神龍元年(705年)廢,未延續下來。
上圖為公元741年唐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十二縣,均屬河南府。
緱氏縣,秦置。最初位於今鞏義市西南,隋唐時期移治今偃師市緱氏鎮。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廢,未延續下來。
新安縣,秦置,即今新安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縣城位於今義馬市西,唐貞觀元年(627年)移今治,延續至今。
壽安縣,隋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縣置,即今宜陽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歷史上多次遷治,唐貞觀七年(633年)移治今宜陽縣。金改名宜陽縣,延續至今。
伊陽縣(前),唐先天二年(713年)置,即今嵩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位於今嵩縣舊縣鎮,金為嵩州治並遷至今址。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併入嵩州為州城,明朝改為嵩縣,延續至今。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十一縣,分屬河南府和虢州。
欒川縣,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置,縣因鸞川(今作欒川)為名古代鸞、欒二字相通,故通寫為欒川。金貞元二年(1154年)廢,未延續下來。如今的欒川縣則是1949年置。
河清縣,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大基縣置,即今孟津縣行政建制的前身,大基縣為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最初縣城位於今孟州市西南,北宋開寶元年(968年)徙治今吉利區西南。金改名孟津,1959年遷至今址。
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一州六縣,分屬河南府路和南陽府。此時秦朝建制的河南縣已併入洛陽縣。
嵩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順州置,治伊陽縣,順州則是南宋置。在這一段時間裡,嵩州也是地級行政機構,只是轄區小存在時間也不長,明朝降級成嵩縣。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八縣,分屬河南府和汝州。
伊陽縣(後),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汝州及嵩縣、魯山二縣地置,即今汝陽縣行政建制的起源。1959年改名汝陽縣,延續至今。
清朝在這一帶延續了明朝的行政區劃,故不累述。
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此時洛陽等八縣均屬河洛道管轄,1927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上圖為公元1960年建國初期。此時今洛陽市境內存在上圖九縣(含縣級市),均屬洛陽專區管轄。洛陽1948年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8年改為洛陽專區代管,1964年再歸省轄。
伊川縣則是1932年改自由縣置,自由縣為1927年置。當時還有個平等縣(今伊川縣平等鄉),不過1932年廢。
1969年洛陽專區改置洛陽地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三縣劃歸洛陽市。
隨著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洛陽市行政區劃史,秦朝時期境內存在六縣,其中洛陽和河雍兩縣的行政建制延續至今,分別為今洛陽市區和孟州市。
雖然洛陽在漢朝便為國都,但如今洛陽市地級行政建制起源於隋朝置的豫州(後改河南郡),至今約一千四百多年。
最後說說汝陽縣,和今洛陽市其他縣級行政機構不同,汝陽縣歷史上並不屬於洛陽的傳統轄區,而是屬於汝州(今汝州市),長期游離在外。建國後劃歸洛陽,方才成為洛陽的一份子。
已完結十一省、自治區行政區劃史,治學不易,喜歡請多分享,感激不盡。
資料來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水經注等正史和地理總志。#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