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有一種紅色的小果實隨處可見,深秋時節,它是山間、路旁最亮麗的一抹顏色,遠遠望去,煞是好看。據當地村民介紹,這種小紅果是當地特產的野生茱萸,不僅有觀賞價值,還可以入藥,去核曬乾後,一斤價值12元,當地人家多則數百棵,少則也有幾十棵。除了茱萸,採訪團還看到很多村民坐在家門口,為一種人參形狀的根莖剝皮,詢問之後才知道這種根莖叫桔梗,可以用來煲湯,也可以入藥,每斤15元左右,和茱萸,以及板慄一起,它們構成了嵩縣山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車村鎮樹仁村,參觀完當年紅二十五長徵時露宿的燒餅店舊址之後,記者走進了村民金君惠老人家裡,只見他家廊下鋪了一層塑料布,老人正忙著往上面曬桔梗。金君惠告訴記者,這些「白胖子」的生長期比較長,需要2-3年,他家今年一共種著1.8畝,總產量在3000斤左右;另外,他家還有70、80棵的茱萸,馬上就也到收穫期了,這2項加一塊兒,年收入過2萬不成問題,採訪中,老人臉上一直難掩豐收的喜悅。但是在種這些「紅白之物」之前,老人過的是山民們最原始的靠山吃山的生活,平時上山採草藥,收入僅能維持溫飽。如今,採草藥倒成了他的副業。
車村鎮還有個名字很有趣的地方叫明白川,當年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時曾從此村路過,村民為了紀念紅軍,把把他們走過的街道稱為紅軍巷。江家平老人的家就在紅軍巷的盡頭,兒子在外打工,他自己是村裡的保潔員,還照看著上百棵板慄、茱萸樹,閒時還會在家裡捯飭盆栽紅杉,賣給附近的景區,幾項收入加起來,老人家收入超5萬,而在8、9年前,這是這種日子是張老漢想都不敢想的。老人一邊侍弄自家的盆栽一邊對著記者說「以前不懂嫁接、修建技術,板慄個頭小,茱萸結的少,完全是靠天吃飯,自從村裡免費開辦技術培訓班之後,我就跑去聽課,現在板慄跟茱萸的產量都提高了不少。」
編輯:李韶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