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2月17日電 (張博)不出正月都是年,年味尚未完全消散,天津市西青區已經開足馬力,全面推進各項工作。2月16日,由市網信辦組織的「溫暖中國·2017」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走進西青區,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科技商務、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感受到了西青區的巨大變化。
注重傳承 提升文化軟實力
「溫暖中國·2017」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走進石家大院(新華網張博攝)
石家大院處處都彰顯著中國古民居建築的匠心。
剛剛過去的元宵節,天津市規模最大的燈展活動在西青區楊柳青古鎮舉行,有將近十萬人前去觀賞遊玩,甚至還有河北省霸州、勝芳等地的遊客,千年古鎮楊柳青已經成為天津市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而這張「文化名片」還包含著很多子名片,例如石家大院,楊柳青年畫,楊柳青花會等等。採訪團一行走進石家大院,這是一座位於京杭大運河保存完好的歷史風貌建築,嚴絲合縫的石牆,雕刻精美的磚雕,獨居寓意的門樓,每一處都彰顯著中國古民居建築的匠心。據悉,石家大院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大規模建築始於清光緒初年。整個建築群包含十八個院落,典型的四合連套,院中有院,軸線明確,功能布局合理,典雅華貴,氣派宏大。經過西青區政府多年保護、挖掘,來此參觀遊覽的人數從最初僅有幾千人到現在年接待量達到了30萬人次以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介紹楊柳青年畫特點(新華網張博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演示年畫的製作步驟(新華網張博攝)
楊柳青年畫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年畫之一,它產生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津西古鎮楊柳青,故以產地得名。楊柳青年畫經過歷代民間藝術家的辛勤耕耘,形成了以木版套印、手工彩繪相結合為主要特徵的地方藝術形式,獨樹一幟,是一種富於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強烈地方特色的中國傳統木版彩繪年畫珍品。在有九十多年歷史的玉成號畫莊,採訪團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他說:「楊柳青年畫的落款沒有個人的,也就是它不可能由一個人全部完成,五道工序『勾、刻、印、繪、裱』缺一不可,每一道工序都值得研究一輩子。年畫要突出一個『年』字,每幅畫都代表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通過娃娃類、民俗類、民間故事類、仕女類和神像類這5大類內容營造出濃鬱的年味。」
西青區楊柳青古鎮的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在文化傳承的同時,與商業結合,發展旅遊經濟反哺文化和文物保護,形成雙方良性循環。未來,楊柳青鎮將繼續保護古鎮的「原汁原味」並在古鎮中心鎮的基礎上,從如意大街、石家大院向外擴展,將保護面積由26.5公頃擴大到35公頃,讓老居民區也作為文化留存保護起來,把「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建設的新要求落到實處。
依託南站 加快科技商務步伐
天津南站科技商務區規劃展示沙盤(新華網張博攝)
天津南站科技商務區位於天津市西青區張窩鎮,以京滬高鐵天津南站為中心,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裡,是一個集科技研發、商業商務、生活配套為一體的新興產業園區。在規劃館的沙盤上,採訪團仿佛看了一個全方位的科技新城,採用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節能環保型城市設計理念規劃的天津南站科技商務區在地上地下都充滿了科技元素,據工作人員介紹,雖然還在論證階段,但「南站地下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規劃了。
商務區的交通非常便利,距離天津中心城區7公裡,距機場25公裡,距天津港35公裡,距北京120公裡。乘坐高鐵抵達北京僅需30分鐘左右,5小時左右即可抵達上海、江蘇等地。地鐵3號線、京滬高速、津晉高速、快速路等交通配套豐富,可滿足各種出行需求。
周邊重點區域有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家級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汽車工業園區、天津學府工業區等,這些產業園區已經聚集一大批電子、生物醫藥、高端機械製造和汽車製造、風力發電等行業的優質製造商和研發機構,可為入住天津南站科技商務區的企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而交通便利,以南站為核心且尚在建設初期的科技商務區成為了真正的「價值窪地」,未來將更合適接納來自北京、河北和天津市區的企業總部、研發機構、金融機構、商業綜合體以及高端製造企業。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面推進,這裡必將「寸土寸金」。
與科技商務區緊鄰的第三高教區和周邊有200多所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180多所職業院校和技校,技術人才、產業工人資源豐富,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潛力巨大,可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和智力保障。
據規劃館工作人員介紹,天津南站科技商務區包括三大功能分區:科技研發區、科技商務區和生活服務區,可容納15萬人生活就業,規劃以窄路密網、綠色生態為特色,周邊還用多所中小學、幼兒園、醫院、銀行、酒店等公共資源,將成為天津西南地區一塊宜業、宜商、宜居的投資沃土。
和諧穩定 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
鄧店欣苑中心廣場近百米的文化長廊(新華網張博攝)
「我們村2004年集體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進行新農村建設,原有的平房都推了,換成現在你們看到的鄧店欣苑小區,佔地面積200多畝,住宅面積14萬平方米,新居人均居住面積近80平方米。2015年,集體收入已經超過5300萬元。」西青區李七莊鄧店村黨委副書記陳子有自豪地對採訪團說。鄧店村地處城鄉結合部,北臨津淶公路,南倚豐產河,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隨著城市建設的進程,鄧店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已經變成了房地產和物業,村民們不種地,而是依託地緣優勢,充分挖掘土地資源,開發建設經營性物業設施。目前已經建成的有紅旗南路商業帶、鄧店家居、菜市場、經營性底商等7萬平方米的物業。富裕起來的村集體自然在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上下足了功夫,每位60歲以上的老人按月領取養老補貼;超過18周歲的村民,不論在何地就業,每個月都有850元補貼;參加高考的學生,按照考取院校的等級發放5000到10000元的獎學金;村裡每年為每位退休老人提供4000元的旅遊費用;醫保方面,除國家報銷的部分外,鄧店村還將再為每位村民報銷60%的醫藥費用;等到冬天供暖期到了,每人可以拿到700元的取暖補助。
鄧店村村民在書畫培訓教室練習書法(新華網張博攝)
在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鄧店村村委會也不忘讓村民的文化生活更上一層樓,鄧店村崇文尚武,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更是成了遠近文明的「國畫之鄉」。鄧店欣苑中心廣場的一側有近百米的文化長廊,394幅各類書畫作品懸掛於文化長廊兩側,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具有宣傳教育性、藝術性、文明趣味性。陳子有告訴採訪團,這些書畫作品都出自村民之手,有的還在區裡和市裡拿過獎。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裡投資上千萬元建設了500多平方米的書畫培訓教室,目前有國畫山水班,國畫牡丹班,兒童繪畫班等,所有課程都由專業的老師講授,學員都可以免費參加培訓。
八極拳和摔跤是鄧店村民頗為熱愛的體育運動,1980年村委會成立鄧店村八極拳第十二分社就開始繼承和發揚八極拳這門民間武術,2006年更名為鄧店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由八極拳九世傳人崔士興、王佔領擔任教練員,目前有青少年學員23名。而鄧店摔跤俱樂部更是由成立於1966年的摔跤隊演變而來,至今發揚傳統,弘揚中國式摔跤,現已有學員近百人,為天津市專業摔跤隊輸送了優秀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