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國家南北方的界線多數由歷史習慣形成,並不存在顯著的天然地理分界。
但中國是個例外,一條橫亙東西的秦嶺山脈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先生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記載:
「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慄、柿、葡萄。」
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 。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秦嶺淮河除了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以外,其地理意義還有很多:
1、氣溫:1月份0℃等溫線
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3、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線
5、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區的分界線
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7、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8、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10、河流: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11、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之一(秦嶺)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13、區域: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14、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的分界線
秦嶺
在中國中部橫亙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廣義的秦嶺是橫亙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崑崙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餘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
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裡,南北寬數十公裡至二三百公裡,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252公裡,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的桐柏山。
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繫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來源地理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