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環 檢驗醫學網
作者: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檢驗科 陳環
作為一名檢驗工作者,小編在門診窗口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中總有那麼一兩個讓我印象深刻,比如「為什麼要留這個24小時尿蛋白定量,這麼麻煩,醫生您看我這個尿常規裡面不是有一個尿微量蛋白了嗎?」確實,乍一看都是驗尿,裡面都帶蛋白,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先別急,就讓小編給說道說道。
首先我們先分清什麼是尿蛋白,以及產生尿蛋白的幾個原因:
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指收集24小時內的排出的所有的尿液來做定性試驗的一種尿液檢測方法。清晨第一次的小便排乾淨後,從第二次小便開始留。記錄第一次小便的時間,直至第二天的這個時間,為24個小時內的,每一次所有的小便,都放在一個容器裡,混合均勻,然後從中間抽取100-200毫升,化驗後是否屬於蛋白尿。
儘管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腎病是否發生的可靠指標,但是單憑一次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查結果異常就判定受檢者發生了腎病,這是不準確的。在臨床對腎病的發生做出確診時,通常情況下需要重複做尿常規檢查。通過做定期檢查,患者的尿常規檢查結果顯示,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指標均高於正常參考範圍,才可以判定患者確實發生了腎臟病變。
那麼產生尿蛋白的原因有什麼呢?
1. 腎小球選擇性通透性破壞,產生尿白蛋白和球蛋白。
2. 小管重吸收障礙,產生低分子量蛋白。
3. 濾過大於重吸收,就會溢出,而出現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
4. 組織分泌破壞而產生組織蛋白
其次,我們再看看尿微量蛋白是什麼呢?
微量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種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質,但在生理條件下尿液中僅出現極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腎臟異常滲漏蛋白質。醫學上通常用尿微量蛋白的指標來監測腎病的發生。尿微量蛋白的檢測是早期發現腎病最敏感的可靠的診斷指標。結合發病情況、症狀以及病史陳述就可以較為準確的診斷病情。當患者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或同時患有這兩種疾病時,腎臟血管會發生病變改變了腎臟濾過蛋白質的功能,這使得蛋白質滲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影響腎臟的早期徵象,為糖尿病腎病。
總之兩者的區別就是微量白蛋白主要是指白蛋白,主要早期反映腎小球濾膜的損害。尿蛋白是包括白蛋白,還包括分子量較中-大的免疫球蛋白、轉鐵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尿蛋白異常反映可能為腎小球損害,也可能為腎小管損害。
原標題:《尿蛋白VS尿微量蛋白,傻傻分不清楚?》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