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做」到大田裡

2020-12-04 中國網財經

  有這樣一群人,廣袤的田地是他們的「實驗室」,在「田格」裡,他們用勤勞和智慧書寫著現代農業的嶄新篇章。

  他們在科研關鍵點上發力,一次次關鍵技術的突破,給都市帶來了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企業把他們當作手握優質資源的「點金手」,農民視他們為可以信賴的「老朋友」。

  改善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不斷實現技術、品種、產品、裝備的創新,支撐產業發展……他們就是北京農林科學院(以下簡稱北京農科院)著力培養和引進的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趙同科:任重道遠,以毅建功

  「作為農民的兒子,保護土壤,解決農業環境汙染問題,造福子孫後代是我堅定不移的追求,不論多苦,我都覺得值。」趙同科用對農科事業的熱誠,紮根生產一線,守望著廣袤大地。在30多年的土壤肥料與農業環境保護研究工作中,他始終懷有一顆赤誠之心,無怨無悔地投身於農科報國的漫漫人生路。

  「在人口增長、耕地減少的大背景下,解決糧食問題的有效辦法仍然是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產量。我國土壤在耕作強度、複種指數、利用效率等方面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國情不允許我們一味的像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一樣,讓土壤進行休養生息」。

  年輕時,為了給土壤「問診」,趙同科整天扎在農田裡。

  如今,雖已年過半百,趙同科依然不改守望土壤的初心,像年輕那會兒一樣,經常進到田地裡,看看這塊土壤屬於哪一級,哪塊土壤是不是有點「肥胖」,哪一塊是不是「瘦」了點。

  「土壤中的變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和土壤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趙同科,心裡牽掛的全是土地和農民,「咱們國家的農民,恐怕十個裡面有九個不知道自己施到田地的肥料有一半以上損失掉了。作為科研人員,要想出最好的辦法來幫助農民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環境友好。既要有效保護環境,又要讓農民增收,這是方向,更是責任。」趙同科一直呼籲要採取綜合技術和行政措施來防治土壤汙染。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營養物質汙染不是真正的汙染,而是放錯了地方的有價值的資源。所以我們一直在努力研製新型緩釋控釋肥料,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養分平衡技術、優化施肥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使進入土壤環境中的營養物質與植物的吸收利用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減少過量施肥。加強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加大特有功能性肥料的研發,推廣無肥栽培技術」。

  身兼北京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的趙同科行政工作相當繁雜,但他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翻開這些年趙同科主持的課題,有一種厚實的感覺。

  作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趙同科先後主持國家、省(部、市)科技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60多個,發表論文百餘篇。研究成果在京、滬、津、渝、藏、新23個省市自治區得到推廣應用,建立示範基地35個,技術集成示範區55個,應用面積7000多萬畝。

  趙同科主持編制申報執行「十三五」國家重點科技計劃「京津冀設施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防控技術示範」項目,聯合22家京津冀科研單位,針對京津冀地區設施農業土壤氮磷淋失風險高,土壤重金屬富集,尾菜等農業廢棄物處置不當等問題,選擇典型設施農田,集成農田氮磷淋溶阻控、重金屬汙染農田修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及裝備,提高水、肥利用率,減少氮磷淋失、降低重金屬累積,實現京津冀設施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農田有效防治、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有效提升的目標。

  少私厚道,以樸修身,這是農科專家一以貫之的務實作風。趙同科以質樸的工作態度躬耕在土肥改善事業上,讓現代農業科技的種子生根發芽。

  燕繼曄:剛心銳志,以勇求進

  「果樹經濟價值高,市場需求大,但是現在國內專注葡萄病害科研的團隊還是比較少。」作為北京農科院的80後所長,燕繼曄始終念念不忘的還是葡萄。

  2009年,他們團隊最早診斷和定名了我國葡萄上的一種新病害——葡萄潰瘍病,終止了我國多年來對葡萄轉色成熟期的掉粒落果現象是真菌病害還是生理問題的爭論。

  「國內一些葡萄產區嚴重缺乏專業人員,果農要想獲得相關的高效植保技術支持非常困難。」為此,在深入挖掘不同葡萄病害發生規律和機理的基礎上,燕繼曄和同事們又開始致力於搭建葡萄病害發生的預測預警和防控信息化平臺——「葡萄醫生」APP。

  「我們就是想免費的提供病樣診斷、病害防護的技術內容,讓科研技術能真正垂直下到有需要的地方。這個軟體一旦推廣應用,產區的技術人員輸入當地的相關數據,就可以了解當地葡萄病害的可能發生情況,獲得恰當的病害預防措施指導。」積少成多,逐步推進,燕繼曄期待著,未來中國葡萄園中的病害防控水平逐漸提高。

  「剛開始學農的時候,老師天天教育我們要『學農愛農』,那時候聽不進去,一心還想轉專業。」 燕繼曄說,但隨著對農業的了解越深,特別是看到農民因為農業病蟲害顆粒無收,學農為農成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目標。

  「農業科研確實是一個比較艱苦的行業,想出成果真的很難。」但燕繼曄坦言,他的心態特別好,「自己就踏實做,出就出,不出也無所謂。」

  2011年,燕繼曄獲得了到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的機會。藉此機會,他為北京的葡萄植保技術搭起了一個「走出去」的平臺——不僅與康奈爾大學建立了葡萄病害聯合研究實驗室,還與泰國、加拿大等地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研究機制。

  「這個平臺給了我們團隊年輕學者一些很好的機會,幫助我們在國際有了對外的展示窗口。」慢慢地,燕繼曄帶領著二十幾個人的團隊走上國際舞臺,他本人已成長為國際葡萄枝幹病害專業委員會的委員,「我們不敢說自己做的多好,但是現在已經有些國際專家把我們當作競爭對手了。」

  身為年輕的管理者,燕繼曄不僅視野廣,而且思路活。

  「我們國家現在科研進步非常快,年輕人創新思想最活躍,我認為應該把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剛來所裡時時任所長讓我擔任所青年學術委員會的負責人,收穫很大。」2016年,燕繼曄成為所長後,把老所長搭建的青年學術委員會往前推了一步,正式化管理,成立了正規化的青年學術委員會。

  說是「正式化管理」,形式卻活潑多樣。「委員會面向青年人,他們在這裡可以講自己讀博士、出國留學的經歷,也可以組建各種興趣學習班,或者看電影、讀書,他們有需求,我們就請國內國外的專家過來教授經驗,我就想讓他們最大限度地把自身的才能發揮出來,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研究所的科技創新和管理中來。」燕繼曄說。

  燕繼曄認為,科學進步是解決農民生產實際問題的最好手段,他也在堅守和踐行,帶領著團隊,用真樸的作風讓現代農業科技的種子生根發芽。

  劉月煥:以誠為本,永懷初心

  一提起劉月煥,北京門頭溝區淤白村的養殖戶王海就會豎起大拇指。原來2016年3月下旬,王海打電話向劉月煥反映他家的柴雞集體病死亡的情況,劉月煥二話不說,馬上上門了解情況,經過對死亡蛋雞的剖檢,發現死雞的輸尿管內、心外膜、肝臟表面充滿灰白色尿酸鹽,因此確診該雞場蛋雞得了痛風病。

  為何如此準確?劉月煥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記者進入了他們的實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數幅豬、雞和鴿等動物患病時的大照片,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接著會看到一個又一個小玻璃瓶,裡面浸泡了各種豬的臟器標本。「一個瓶子代表一頭豬,或一個豬場,這些都是養殖戶或養殖場在遇到疑難雜症後送到我們這的。」

  在很多人眼裡,獸醫就是拿個一尺長的粗針筒給牛馬打針的工作。可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疾病研究室主任劉月煥看來,獸醫病理剖檢和診斷工作類似法醫工作。

  「一張病理組織切片就像一個歷史故事,通過這張切片的細胞或組織病變就能推斷出器官或組織發生了什麼事。同一動物的不同組織和器官製備的多張病理組織切片就會分析出動物生前發生疾病的原因。比如,怎麼感染的,機體是如何做鬥爭的,是怎麼恢復的,又是怎麼死亡的。」在劉月煥看來,儘管有時一張片子要看四五個小時,甚至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同行交流後才能找出異常,但卻是一種享受。

  「病理組織切片的製備需要工匠精神,從樣本採集、固定、修塊和二次固定、包埋等系列的步驟,到製備出清晰和2微米左右的一張病理組織切片對實驗室和做片人的要求很高,在甲醛和二甲苯等化學試劑氣味的環境中重複工作是枯燥的,而且每次配液都需要過濾和調整pH值等工作才能最後得到這個致命病菌的病理切片。這些相當於各類動物病菌的身份信息庫。」劉月煥指著實驗室裡保存著的近萬張病理切片對記者說。

  除此之外,這裡還儲存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玻璃瓶,每個玻璃瓶裡都裝有一份動物病理組織標本。在進行動物疾病診斷工作的同時,劉月煥目前主要從事動物流感、鴿病和鴨坦布蘇病毒病的流行病學、病原學、致病機制、診斷試劑和疫苗的研究。

  這些在記者眼裡毫無用處的瓶瓶罐罐,在劉月煥看來可都是寶貝,「這些標本帶有病菌的表象特徵,對照著它們就基本能判斷出動物的病、死原因了。之前研究室搬過一次家,這些標本被不知情的搬家人員扔掉了不少呢!」劉月煥說著面露惋惜之情。

  劉月煥特別重視研究創新,也總是在不斷地追求創新。別人的朋友圈裡都是吃喝玩樂,劉月煥的微信群裡經常都是與研究室人員和養殖場各地研究員交流實驗進展的內容。然而創新又談何容易,每當遇到研究瓶頸,他總是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也正是靠著這顆不驕不躁的平常心,劉月煥領導的研究團隊做出了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劉月煥團隊和瑞普(保定)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合作研製成功的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HB株)成為科研單位、動物疫苗生產企業和養殖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為行業成功解決問題的案例。

  草原的雄鷹經常盤旋於空中伺機而動,以求一擊命中。草原的兒子劉月煥,甘心十年磨一劍,相信總有一天,他會如夏花般絢麗綻放。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內江師範學院科研成果花泥鰍成功實現大田養殖
    劉鵬 陽紅梅 封面新聞記者 馬夢飛6月6日,內江師範學院「長江上遊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在資中縣魚溪鎮金帶水庫水產合作養殖基地投放10萬餘尾花斑副沙鰍,成功實現大田養殖。內江師範學院副校長黃輝,黨委常委、宣傳部統戰部部長張紅揚,資中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譚忠,資中縣水產漁政局局長賴強,及「長江上遊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一行來到現場考察,並舉行花泥鰍成果轉化推進會。魚苗投放工作結束後,黃輝組織召開了花泥鰍養殖座談會。
  • 大田後生仔歌詞諧音:大田後生仔閩南語歌詞諧音音譯
    林啟得演唱的《大田後生仔》這首歌最近在網上超火,名字叫做《大田後生仔》,來自於福潮汕的小夥伴表示聽懂了「後生仔」。很多都聽不懂《大田後生仔》這首歌,都在找大田後生仔歌詞諧音唱法。那麼大田後生仔閩南語怎麼唱?小編今天就來給你整理一下。
  • 大田後生仔歌詞諧音翻譯 大田後生仔閩南語怎麼唱
    最近在抖音上聽到一首閩南歌曲非常的好聽,歌詞大意是「做人一輩子快樂沒幾天,一條大路分兩邊,隨你要走哪一邊」,據了解,這首歌歌名叫《大田後生仔》。那麼大田後生仔閩南語怎麼唱?下面來看一下。  大田後生仔歌詞諧音翻譯  《大田後生仔》是目前抖音上非常火的一首歌曲,這首歌其中有一段歌詞是閩南語,非常的好聽,因此深受眾多網友以及聽眾的喜歡。
  • 這三個大田人非法買賣穿山甲,結果……
    國慶在大田去哪?這兒有便宜可佔!!七彩油紙傘夢幻風車節登陸大田!免費門票不要白不要!福建大田·熱氣球、油紙傘、風車嘉年華,美極了!事後,範某通過電話聯繫柳某是否可以收購到穿山甲,柳某又聯繫陳某,陳某通過聯繫得知高某(另案處理)有一隻穿山甲(活體),重量6.2斤,價格每斤1150元。12月11日,陳某從高某處取到穿山甲後,聯繫柳某稱穿山甲價格每斤需1250元,並最終以該價格將穿山甲出售給範某的泉州朋友得款7800元,其中柳某得款(介紹費)400元,陳某得款7400元。
  • 抖音閩南語神曲原唱來了 導報專訪「大田後生仔」林啟得
    正如歌裡唱的那樣:「不怕不怕就不怕,我是年輕人,風大雨大太陽大,我就是敢打拼。」這也是「大田後生仔」林啟得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1 「最慘原唱」歌曲一夜爆紅 原唱鮮為人知  《大田後生仔》「爆」了。上傳至「網易雲」音樂平臺,僅兩個多月,網易雲音樂總播放量突破3億,日均播放量高達1500萬以上。
  • 大田原來有這麼多種堡!大開眼界
    那麼,既然說到山,三明大田應該是山中之山。地理位置上,大田縣就屬於真正的閩中,複雜多樣的地質地貌,鬱鬱蔥蔥的森林植被,周邊融合所帶來的文化遺留,使得大田更加多姿多彩;安良堡是一座防禦設施獨特、居住形式別致的村中堡壘性建築,呈不規則半圓形,正門左右牆體上分別建有15棟懸山式頂結構的木質廊屋,自上而下似魚鱗般重疊,平時用來儲存糧食,戰時可做「避難所」。安良堡內的走馬廊。
  • 我國首批油棕樹組培苗大田試種成功
    新華社海口11月17日電(記者劉鄧)記者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獲悉,我國首批油棕樹組培苗在海南省儋州市經過兩年大田試種,已實現100%正常開花掛果,這意味著我國油棕組織培養技術已經成熟,有望在數年內實現優質油棕樹組培苗的商業化生產應用。
  • 大田:「硒望之田」助力鄉村振興
    大田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地理條件優越,氣候環境優良,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農特產品:武陵烤兔、雪山蘿蔔、美人茶、富硒紅米……如何推動這些農特產品走出大田、走出福建、走出國門,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 大田超細石英粉包郵
    大田超細石英粉包郵《源磊粉體》專業生產:硫酸鋇系列產品,碳酸鈣系列產品,滑石粉系列產品,矽微粉系列產品,石英粉系列產品國特設備是生產石英砂、矽微粉、鉀鈉長石、碳酸鈣專用設備和提供非金屬礦生產線實驗、設計、諮詢及整條線供貨的,集科研開發、工程設計、生產安裝、調試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服務範圍涉及礦山、冶金、電力、煤炭、玻璃造紙、化工建材、耐火材料、磚瓦、食品、水泥等行業,產品暢銷國內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
  • 嵩縣農民種植「北方白香蕉」,從野生到大田培育成功,耗時8年
    趙群娃不相信,於是親自到山裡,讓採藥人帶路查看。 說幹就幹,趙群娃找人從山上移栽下來一些野生的三葉木通,栽種在自家的耕地裡,第一年,失敗了。有的就沒有移植成活,有的到第二年4、5份,又慢慢枯萎了。 不管怎麼說,還有幾顆開了花。趙群娃天天盯著看,等花朵枯萎了,也沒有見到果實。
  • 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
    原標題: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 謝毅 近日 在謝毅的心中,榮譽和稱號只是從事科研過程中所收穫的「副產品」。「沒有一個獎項是我自己主動提出申請的,都是老師和領導們『逼著、催著』的結果。榮譽對我來說,是鞭策和鼓勵,更是新的起點。」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事先沒有規劃。我不喜歡刻意為之的生活狀態,很多事情並不是你刻意去做就會成功的。」
  • 「宅」在家裡如何做科研?「研究僧」快看過來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往年此時, 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們或許已經在實驗室裡忙碌起來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節奏。按照相關部署,中科院空間中心也推遲了2019-2020學年春季學期開學時間。然而,即使「宅」在家裡,時光亦不可虛度。
  • 在三線小城做世界一流科研
    他說:「加入這支團隊的人雖然大多非常年輕,但都有很強的家國情懷,希望做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讓國家在新能源電池領域佔據先發優勢。」作為21世紀創新實驗室辦公室主任,魏奕民對團隊成員都很了解:「大家在科研上非常投入,僅在下一代電池研發一個課題方向上,到現在已產生20多個專利。」智能時代,沒有永遠的第一,只有不斷超越。
  • 掌握羊肚菌大田栽培的關鍵技術
    羊肚菌具有兩大生物學特性,一是羊肚菌屬於低溫品種,適於冬季低溫環境下栽培;二是羊肚菌是一種以大田土壤為基質栽培的菌類。因此可利用冬季閒置的土地和大棚作為栽培場地,降低栽培成本,增加複種指數。同時羊肚菌生長過程不需要木屑等培養料,可有效減少資源的消耗。
  • 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新聞—科學網
    在謝毅的心中,榮譽和稱號只是從事科研過程中所收穫的「副產品」。「沒有一個獎項是我自己主動提出申請的,都是老師和領導們『逼著、催著』的結果。榮譽對我來說,是鞭策和鼓勵,更是新的起點。」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事先沒有規劃。我不喜歡刻意為之的生活狀態,很多事情並不是你刻意去做就會成功的。」
  • 不做內容搬運工:科研機構做科普要闖幾道關
    過去幾個月,不少科研機構受疫情影響,把更多精力傾斜到形式多樣的線上科普。然而在國內,科研機構的科普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內容原創、質量上乘、輸出持續——三大目標能否全部達成?定位尷尬、經費不足、人員流動——三大問題如何各個擊破?
  • 從科研小白到發表8篇SCI,看看這位本科生分享的科研經驗
    謝燦宇剛進大二的時候,學院的師兄在班級群裡發了一個LED可見光通信課題組成員招募的通知。看了通知,謝燦宇很興奮,他想起了高二寒假的那場分享會,想起了高三一整年每天努力學習的那些日子,加入課題組親手去做實驗不正是來華工讀大學的目的嗎?第二天,他很早就報了名,並開始期待自己做實驗的場景。 沒過幾天,謝燦宇便收到了課題組的面試結果通知。
  • 如何看待綠色和平組織人士被曝在海南夜盜科研單位水稻試驗田?
    這是違反規則的嗎:1.規定裡明確寫著。在很多情況下,所以幾盆是可以的,所以現在更常用的方法是防止昆蟲進入混亂導致花粉傳播花覆蓋網絡的過程中。2.主要有兩個原因:成本的約束,100m帶去很多地方,花的錢也不付;自花授粉作物比隔離效果更好的效果2套網的影響。
  • 武大博士後:科研奮鬥15年不如基層做社工,揭開了科研的殘酷真相
    在科研圈除了這些「別人家的博士」,其他的大部分人在這個網絡世界裡根本沒有名字。即使偶爾有一次,基本也都不是大家眼中的好消息。無外乎我們偶爾聽到的博士、博士後跳樓自殺。以及類似於這兩天又被吵起來的舊新聞,武大博士後去社區當社工。
  • 「做有用的科研」,他為學生點亮「科研之燈」,是良師也是益友!
    ,成為「有用」的科研成果;在學生培養上,他孜孜不倦,精心指導學生「做有用的科研」,為學生點亮一盞盞「科研之燈」。劉宏的熱情和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打動了Crooks教授,最終他為劉宏安排了一張角落裡的臨時實驗桌。可是做什麼呢?劉宏用兩年時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做真實有用的科研。當時,Crooks教授課題組主攻微流控晶片,即通過微加工的方法將多種複雜的功能單元集成在很小的晶片上,在醫學診斷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