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大田山中,探訪獨一無二的人間勝境。
它們是土樓的鼻祖,冷兵器時代的產物;
它們始於隋唐,興於兩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
戰亂時,人們建堡求安;和平時,它們加速消亡;
它們大多散落在山野鄉間,很少成群出現,卻極具地方特色;
它們比土樓防禦性能更好,類型更為複雜多樣,建造成本更低,構築手段更為原始。
行走在福建的山水中,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隧道眾多,車窗外儘是滿山的翠綠,蜿蜒曲折的道路以及幽深莫測的峽谷溝壑,瞬間讓人覺得「山路何止十八彎」。那麼,既然說到山,三明大田應該是山中之山。地理位置上,大田縣就屬於真正的閩中,複雜多樣的地質地貌,鬱鬱蔥蔥的森林植被,周邊融合所帶來的文化遺留,使得大田更加多姿多彩;
安良堡是一座防禦設施獨特、居住形式別致的村中堡壘性建築,呈不規則半圓形,正門左右牆體上分別建有15棟懸山式頂結構的木質廊屋,自上而下似魚鱗般重疊,平時用來儲存糧食,戰時可做「避難所」。
安良堡內的走馬廊。這是土堡的典型特徵之一,所有的土堡幾乎都有暢通式走馬廊,可以在堡牆上自由穿行。
都說山高林密的地方,匪患就多,大田也不例外;於是,在大田的土地上便誕生了眾多風格迥異的防禦土堡。土堡與福建土樓相比,兩者皆屬於防禦建築,同樣重視宗族觀念,材料也都是用夯土建造而成;但是,土樓給人的印象就是千篇一律,貨攤遍地,而土堡卻並非如此,它們形式多樣,各有千秋,更加原生態,更具獨特性,是大田最具代表性的一張旅遊名片。
在崇山峻岭之中,土堡主要分布在福建兩大山脈之一的戴雲山脈兩側。其中,以大田、尤溪和永安居多,而大田境內最多時曾達到上千座,素有「千堡之城」的美譽。
整個泰安堡坐北朝南,泰安堡按方形平面布局,後面兩邊呈弧形轉角,形成前方後抹圓平面,與「天圓地方」的傳統宇宙觀相吻合,是福建省僅存的兩座前方後圓式的土樓之一。外牆用厚石壘砌基座,厚3.5米,高3米,基座之上夯土牆,牆體四周頂部設有34個瞭望窗和射擊孔。遠遠望去,拔地而起,突兀聳立,青瓦粉牆的泰安堡背倚蒼翠蔥鬱的風景林,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輪廓分明的懸山式屋頂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面對曠野巋然屹立,雄偉壯觀。堡內建三進遍房和左右護厝,穿鬥式木構架。三進院落沿中軸線上布有廳堂、庭院、臥室、廂房、迴廊、糧倉等。主體建築後座樓房為木構三層建築,高13米、面闊11間、進深1間。中廳和前廳為單層。懸山式瓦頂,層疊錯落有致,堡內木刻窗花、柱頭垂梁和檁板、彩繪壁畫、浮雕等工藝精湛,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圍廊式土木結構的廳堂院落式城堡建築,堪稱古民居奇葩。
此行,我們走訪的是大田的五座國家級土堡,可以說它們是閩中土堡文化的代表,更是大田土堡文化的典型。這些土堡不僅注重實用功能,同時還遵從風水,體現審美價值等,它們既是建築,更是一種大地藝術。
土堡在建造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邊地形,使得一座座古堡在山坡、水田、溪邊等拔地而起。身臨其境,給人一種古樸、威嚴的震撼。同時,在久遠的匪患橫行年代,土堡為當地百姓提供了安全庇護之所,是他們眼裡的救世主,心中的「諾亞方舟」。
旅行的真諦,不是說經過了某地旅行,就擁有了的。人生最寶貴的時間,沒必要消耗在這些無意義的行走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去旅行,見識別處人世百態,風景秀麗,抑或丟失錢包,黑店坑人,名不副實。不用唉聲嘆氣,一路鬱悶到底直呼上當受騙,亦不用瞪著純真的大眼睛告訴商家,能上當傻子又來了一個。「真諦」,真實不妄之義理,就是說要「說實話」,對自己也對別人,最重要的是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