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一種爬行動物,身體圓而細長,有鱗,沒有四肢。種類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動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獸類。在生活中,人們「談蛇色變」,它是令人恐懼的生物,一般人不敢靠近,那麼大家知道與「蛇」有關的漢字有哪些呢?
「蛇」的古體寫作「它」,現代」「它」與「蛇」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兩種不同意思了。然而古代「它」就是「蛇」字。「蛇」是「它」的俗體。
蛇(它)甲骨文象形字相同
遠在洪荒時代,荒煙蔓草,蛇是不會少的。它曳尾而行,危害群眾,是人類的大敵。所以有人說毒蛇是動物中最大的威脅,就是在現在每年世界上至少有三萬人喪生蛇口,更不用說古代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古代朋友熟人相見,往往關切地間「沒有遇上蛇吧?」用古話說即「無它乎」「無它」即「無蛇」。
現在口語中「無啥」一詞,也還是「無它」的音變。與「無它」相類的,文言中還有個詞語叫做無恙」的,無恙是無憂的意思,無恙與無它,不但詞的構件相近,意思也相近,都用來表示對他人的一種關切,亦可用來從旁印證。
語言是發展的,現代漢語中「無它」與古代的意義完全不同了,早就作為「沒有別的什麼」解釋了,這是詞義轉移的一個典型例子。
「巳」與「巴」兩字,古意都作蛇解。「巳「是蛇的象形字,《說文》:「已為它(蛇)象形。」聞一多也說巳、蛇古同字。十二生肖中,就是以「已」配「蛇」的,巳時即蛇時,巳年即蛇年。「巴」字在《山海經》中解釋為「食象它(蛇)」,語言中也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的成語。
「巴」的篆文
蛇與我國古代文化關係密切。神話傳說人類是女媧創造的,所謂女媧摶土為人。女媧是人首蛇身,王逸在註解《楚辭·天問》時說:「傳言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王逸的兒子王延壽寫《魯靈光殿賦》,也說「女媧蛇軀」。山東齊寧縣漢武梁祠石刻,也刻女媧人首蛇身。女媧創造世界,創造了人類,造物主尚且蛇身,可見蛇與人類文明的關係。《搜神記》也記載了隋侯救蛇,蛇報之以雙珠的神異故事。
「蛇」與醫學的關係也很密切,且不說蛇毒可藥用,《異苑》記載,有一農夫發現一蛇,含一草為自己敷傷,後來這草就成了一種有名藥材,現在中藥店出售「蛇含」就出自此故事。蛇蛻也可入藥,蛇蛻又名龍子衣,一名蛇符。蛇在文學作品中屢見。如荀子《勸學》中寫「螣蛇無足而飛」。這種蛇能與雲霧而遊,也堪稱神蛇、靈蛇。
帶「蛇」字的成語很多。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貪得無厭。「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固然荒誕,其實也是一種誇大說法。但話說回來,蛇胃口很大,蛇下頷有韌帶與頭骨相連,頸胸部又沒有脊骨,當它吞食老鼠、青蛙等小動物時,胸部旁壁可以相應擴大,直吞無礙。
「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比喻「多此一舉」。蛇本無足,它是依靠肋骨與腹部麟片前行的,且蛇肋部的筋腱很有力量,所以前行速度也很快。蛇無足只是一般說的,「畫蛇添足」也非全錯,蛇有二千多種,四腳蛇就是有足的。成語「杯弓蛇影」,是寫人因怕蛇而生的幻覺,疑慮。以致恐懼自擾。
蛇確是叫人可怕,如一條臺盤蛇能擠出11克毒液,能使二萬八千多隻老鼠置於非命。蝮蛇不避人,觸之即咬,中毒五步即死,故又稱五步蛇。這就無怪有人要把映在杯中的弓影當作蛇了。
「蛇、它、巳、巴」本是同根生,了解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大家對「蛇」的知識有沒有增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