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剛:只做國家有需要的研究|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020-10-23 中國科學報

作者 |卜葉

「趙德剛在哪兒?」

「不在實驗室,就在去實驗室的路上。」

這是課題組成員對趙德剛的印象。

20餘年來,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以下簡稱半導體所)研究員趙德剛幾乎每天泡在實驗室裡,周圍同事同學對他的行蹤了如指掌。

趙德剛所從事的半導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事業是資訊時代的基石。

在這個朝陽產業裡,他沒有向著「高產」的新型材料奔去,而是選擇堅守展現出應用價值但研究步入深水區的傳統材料——氮化鎵,並鑽堅研微,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團隊研製出國內第一支氮化鎵基紫外雷射器、大功率藍光雷射器。

「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土著科研人』,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是我的夙願。作為一名科研人,國家的需要在哪裡,我的研究方向就在哪裡。」趙德剛說。

趙德剛 中科院半導體所供圖

艱難的領域 巨大的難題

簡單來說,半導體研究有兩大類,微電子和光電子。

集成電路、電晶體在微電子研究的範疇內,而光電子研究多指雷射及相關產品。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微電子行業相對落後,在電子科技大學學習了7年的趙德剛深深為這個專業著迷。在這期間,他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97年,進入半導體所進一步學習之後,趙德剛發現我國對半導體器件需求巨大,但世界上生產該類器件的原材料卻尚未成熟。

「這也是我選擇氮化鎵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的原因。」趙德剛說。

氮化鎵是繼矽、砷化鎵之後的第三代半導體,其光譜覆蓋了近紅外到深紫外全波段,且熱穩定性好、抗擊穿、耐腐蝕,在光電子學和微電子學領域具有巨大應用潛力。

目前,基於氮化鎵材料的藍光發光二極體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引發了照明產業的革命。

日本學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也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作為另外一種高端光電子器件,氮化鎵雷射器在雷射顯示、雷射加工、雷射醫療等領域有重要應用。

但雷射器技術難度大,是國際化合物半導體研究的熱點和制高點。

「要做出藍光雷射器,必須生長出高質量的氮化鎵材料。」

趙德剛介紹,由於缺乏匹配的襯底,氮化鎵外延材料質量長期困擾著世界各國學者。

電子遷移率高低是材料性能的綜合反映。

一般來說,電子遷移率越高,材料性能越好。

當時,國際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做出來在室溫下900平方釐米/伏特·秒電子遷移率的氮化鎵材料,遠遠超過了平均水平。

「900這一數字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可超越的。」 半導體所助理研究員梁鋒說。

當時,課題組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氮化鎵材料能發光但無法激射,一向開朗樂觀的趙德剛也發愁了,飯都吃不下去。

閱讀文獻後,趙德剛發現做出高質量的氮化鎵材料並沒有絕招,關鍵是要找到影響電子遷移率的散射機制,並掌握減少散射中心數量的方法。

因此,趙德剛深入研究了緩衝層原理,同時結合材料光學、電學、結構性質的分析,發現了缺陷產生和湮滅的物理過程,提出了獨特的MOCVD外延技術。

2004年,他們終於實驗生長出高質量的氮化鎵材料,在室溫下其電子遷移率超過1000平方釐米/伏特·秒,這也是國際上MOCVD外延氮化鎵材料的最好結果,得到了國內外廣泛認可。

「這只是局部超越,整體上我國與日本這樣的技術先進的國家還有差距。」趙德剛說。

獨到的眼光 獨特的思路

研究出世界頂級的高質量氮化鎵材料並不意味著雷射器的研製成功。

剛過而立之年的趙德剛毫不遲疑地投入到另一個難題——氮化鎵的p型摻雜的研究中。

「碳雜質的作用可能不簡單,碳雜質的研究不能停止。」這個聲音縈繞在趙德剛心中。

進一步研究發現,碳雜質在p型氮化鎵中扮演著「破壞者」的角色。

通過結合生長機理的研究,課題組掌握了抑制碳雜質的方法,製備出高質量的低溫p型材料。

「碳雜質在其他材料中有沒有這種現象?」課題組順藤摸瓜,發現碳雜質在量子阱中的作用也是破壞性的。

「碳雜質難道沒有優點?」趙德剛帶領課題組發現,歐姆接觸中,適當引入碳雜質有助於電流的輸入和輸出。

三連問逐漸形成了對碳雜質的系統性研究。

「我總是從當前的課題中發現下一個課題,很少是從熱點、報告、文獻中獲得課題。」

趙德剛說,「半導體研究應該立足國家需要,被國外牽著鼻子走不太容易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產生國內需要的研究成果。」

解決問題的能力源於實踐

2012年,趙德剛指導研究生研究量子阱。

實驗遇到問題,遲遲未能解決。

同事介紹,當時趙德剛凝神靜氣觀察一番,拍了拍腦門問,「是不是V型坑對器件有影響?」事實證明的確如此,次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教授也在相關研究中引用了該結論。

當問及趙德剛屢屢取得成績的秘訣,他表示,秘訣只有兩個字——「實踐」,問題從實踐中來,答案也在實踐中。

「半導體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密切的行業,技術積累很關鍵,必須沉下心做積累,才有可能在研究中獲得突破。」趙德剛說。

趙德剛承擔了許多研究任務,平時基本「釘」在實驗室,但他依然保持著看書的習慣,他認為理論學習不能放下,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看問題很難透徹。

科研人員最重要的本領是發現問題,最大的本事是解決問題。

以從事20餘年的氮化鎵研究為例,趙德剛向記者介紹,氮化鎵是目前已知的材料中最具應用價值的材料之一,一旦獲得突破將為整個產業帶來改變,而新型材料走上應用可能還需要更漫長的道路。

他時刻關注氮化鎵材料和光電器件的研究進展與熱點,有點近乎「痴迷」,這種研究風格也感染著他的學生。

「博士階段選擇研究方向時,新型材料研究容易發論文、評職稱,對年輕科研人員的誘惑力很大,但是跟趙德剛老師交流後,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氮化鎵,並且畢業後留所繼續從事這項事業。」梁鋒說。

為國家半導體科技事業發展培養後備力量,是趙德剛的心願。

在趙德剛的鼓勵下,其博士生還推導出氮化鎵二維電子氣的理論公式,促進了氮化鎵微電子器件的研究。

這讓趙德剛倍感欣慰。

「發展半導體必須有一批踏踏實實的研究人員沉在基層。作為一名黨員,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立足國家需要做研究,在科研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趙德剛說。

《中國科學報》 (2020-10-23 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家精神 做新時代追夢人
    弘揚科學家精神,首先必須知道何為科學家精神?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張衡發明地動儀,亦有蔡倫改進造紙術;今有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功勳,亦有屠呦呦淡泊名利,半世紀執著追尋青蒿素,解決瘧疾難題。
  •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的科學家們,是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將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有了科學問題,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甚至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可能是很長時間的事,這就需要有長期的堅持,耐得住寂寞。第四,新時代需要團隊和合作,這也是全球的大趨勢。近年來諾貝爾獎,很少一個人單獨獲得一個成果,這樣的成果現在越來越少,一定是團隊的,這個團隊也往往不光是一個國家的團隊,可能很多是國際之間長期共同的合作。
  • 陳寶生:偉大時代需要弘揚黃大年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具有深刻的時代內涵和重大的時代意義,是我們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時代。偉大時代需要弘揚偉大的精神。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科學家精神蘊含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 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優良作風學風
    我們希望智能製造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繼承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堅持科學、嚴謹、求實、誠信的科研作風,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科研誠信的自覺踐行者,為實現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偉大歷史性轉變而勇挑重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今年2月,張伯禮和他的研究團隊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科技部等部門對新冠病毒應急科技攻關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花數十年時間建成的多個國家醫學重點實驗室在疫情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在迅速確認病患「輕轉重」的核心治療指標、結合臨床現象研究病毒症狀和發病規律、及時篩選可用藥品、開展新藥研發工作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科學抗疫。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科學家精神蘊含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 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進新時代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報國為民、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是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強大動力源和精神營養劑。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愛國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魂。
  • 弘揚科學家精神:砥礪初心 共築使命
    弘揚科學家精神2019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大力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思想縱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6年來,參與北鬥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鬥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新時代北鬥精神,基本內涵是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結晶,北鬥系統的發展濃縮著我國科技創新的不凡之路。
  • 學習閔恩澤事跡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通知強調,要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以國家為重、事業為先的愛國精神,一絲不苟、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淡泊名利、堅韌執著的奉獻精神,同心協力、提攜幫帶的協作精神。 通知指出,當前集團公司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窗口期和機遇期,迫切需要我們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愛崗敬業、奉獻石化的工作熱情,為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要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以國家為重、事業為先的愛國精神。
  •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同時又變革自身的偉大事業,科學家是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重要承載者。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 紀念洪朝生院士:他身上體現了第一代海歸科學家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他是我國低溫物理和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在低溫物理、低溫技術、低溫工程、超導物理、半導體物理等研究領域卓有建樹。曾獲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孟德爾頌獎、美國低溫工程和低溫材料大會塞繆爾·科林斯獎等獎項。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意見。習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並重點強調了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在新時代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意義?又該怎樣弘揚培育科學家精神?
  • 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
    來源:人民日報弘揚優良傳統,肩負起新時代的科技使命——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人民日報記者 喻思南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這一主題做了分享。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能源化工科技新突破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能源化工科技新突破 2020-12-02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文/攝 吉林大學報記者 子軒】5月28日,由江蘇省無錫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和市科協共同舉辦的「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吉林大學原創話劇《黃大年》無錫匯演暨無錫市人才專場演出在江南大學文浩科學館禮堂舉行。
  • 弘揚踐行黃大年精神著力培養時代新人
    原標題:弘揚踐行黃大年精神著力培養時代新人   黃大年同志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傑出榜樣,是新時代愛國報國的先進典範。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強調:「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
  • 在新時代大力弘揚「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
    習近平同志開創性地把浙江精神與民族精神、紅船精神緊密聯繫起來、有機統一起來,通過總結提煉浙江精神,進一步傳承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紅船精神為源頭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執著信念和縱觀歷史、胸懷天下宏大格局的具體體現。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在中組部高層次人才國情研修班期間,舉辦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是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鑄就新青海精神高地的現實需要,是進一步加強對青年人才思想政治引領的重要載體。  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宇燕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她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應國家使命而生、在歷史傳承中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