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2021-01-12 央視網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科學家精神蘊含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與培育時代新人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們要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積極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促進青年一代成長成才。

  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基本前提。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習近平強調:「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從錢學森、鄧稼先到袁隆平、鍾南山,科學家群體的職業選擇和研究方向無不彰顯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用科學家精神引領時代新人培育,要牢牢守住愛國初心,用科學家群體的愛國情懷感召學生,教育青年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發展與國家需要之間的關係,堅定政治立場,實現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同向同行,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創新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能力在131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4位,連續兩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個領域表現出領先優勢,是躋身綜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經濟體,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居安思危,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距離創新強國尚有距離,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全面提升。青春的標誌在於創造,青年作為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用科學家精神助力時代新人的培育,就是要弘揚科學家精神蘊涵的創新創造精神,激發青年群體的創新意識,釋放新時代青年的創造活力。

  求實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內在要求。實事求是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方法。新時代中國青年勇擔歷史使命,需立足本職、埋頭苦幹,從自身點滴做起,在立德樹人的進程中求真務實。「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弘揚求真務實的科學家精神,應以「知行合一」為路徑,用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艱苦執著的探索精神教育引導學生,使青年學生既學識淵博又本領高強,以探索真知、求真務實的態度求真學問、練真本領,以厚實的底氣、無畏的勇氣努力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奉獻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於自己的科研事業,勤奮鑽研,不慕虛榮,不計名利。」人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人的社會價值是衡量人生價值的重要標準。放眼未來社會,中國的未來屬於青年,時代的光輝榮耀感召青年。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就是要服務於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需要,使廣大青年努力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此過程中,廣大青年應勇擔重任,發展自身、貢獻社會、造福人民。弘揚科學家精神助力時代新人培育,就是要弘揚奉獻精神,積極踐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優秀榜樣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優秀科技工作者的事例感召學生,注重實踐養成,引導青年學生積極作為、主動擔當,勇做時代的弄潮兒。

  協同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必然要求。團結協作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二人齊心,其利斷金」,這些古語與詩句滋潤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世界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為了更好地發揮青年在世界大舞臺的作用,習近平提出:「各國青年應該通過教育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合作意識,共同開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在新時代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繼續弘揚偉大團結精神,以團結互助的科學家精神助力時代新人培育,增強青年一代的團隊意識,堅定合作共贏的理念,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促進合作共贏。

  育人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內容。科技創新,貴在接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院士發揮好科技領軍作用,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特別是廣大青年科技人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中國加速向科技創新強國進軍的過程是一場接力賽,老一輩科學家做好領跑者,傳好接力棒,青年一代跑好接力賽,意義不言而喻。發揮好育人精神,也是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的關鍵。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弘揚育人精神,提攜後學,為青年一代的發展開闢道路,為中國培養新生的科技力量;要堅持正確的育人理念,不僅注重提升青年一代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本領,還要幫助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促進青年一代成長成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廣大青年新的歷史使命,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助於引導廣大青年保持強烈的愛國心、堅定的報國志,把愛國奉獻的熱情轉化為創新創造的不竭動力,讓更多青年憑藉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讓更多青年憑藉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L19WTA012)的階段性成果】

  (張志元系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東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慧慧系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科學家精神蘊含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 弘揚踐行黃大年精神著力培養時代新人
    原標題:弘揚踐行黃大年精神著力培養時代新人   黃大年同志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傑出榜樣,是新時代愛國報國的先進典範。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強調:「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
  • 解讀好「時代新人」的時代表達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豐富拓展了「時代新人」的意蘊內涵。從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時代新人」概念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關於時代新人的重要論述,是指導我們理解明晰時代新人特質內涵的時代表達。
  • 傳承紅色基因 培育時代新人
    我們堅持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讓紅色基因不斷煥發新的時代光芒。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堅持用紅色文化育人。建校初期,招生十分困難、條件設施簡陋、教學經驗不足、學生基礎較差……經歷一系列困難和挫折,學校只剩下8名老師。在這8名老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我深知:只要有黨組織和黨員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傳承紅色基因對老師十分重要,對學生更是重中之重。
  • 弘揚紅色文化 培育時代新人
    茂名網訊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材。為了讓廣大學生養成紅色閱讀習慣、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昨日,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少先隊廣東省工作委員會、茂名市委宣傳部指導,茂名市委教育工委、茂名市教育局主辦的「紅色主題閱讀、傳承紅色基因」教育活動暨「陽光未來計劃」正式啟動,這是近年來我市開展時間最長、內容形式最豐富的校園紅色活動。
  • 培養時代新人的敘事路徑探析
    肩負培養時代新人重要使命的高校思政課教師,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頭腦,而「進頭腦」的過程必然伴隨著「闡釋」「理解」「認同」以及「踐行」等多個重要環節。敘事涉及敘事之「故事」「話語」以及「行為」等方面,可以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進教材教案,融通課堂教學,融合社會實踐,融入學生頭腦,進而為培養時代新人提供新路徑。
  • 習近平眼中「時代新人」的品質——愛國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反覆強調「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代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今天我學習推出「時代新人」 系列文章,為您梳理一個時代新人該有什麼新標準新風貌。
  • 弘揚科學家精神 做新時代追夢人
    弘揚科學家精神,首先必須知道何為科學家精神?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張衡發明地動儀,亦有蔡倫改進造紙術;今有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功勳,亦有屠呦呦淡泊名利,半世紀執著追尋青蒿素,解決瘧疾難題。
  • 培育高科技時代的人文精神
    這裡所說的「人文」與我們所要討論的人文精神也許不完全相同,但兩者立論的出發點是基本一致的,那便是:人文精神是人類以文明之道化成天下的生命大智慧。這種生命的大智慧,是文明社會人的理性精神的基石,當然也是高科技時代的精神支柱。
  •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的科學家們,是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將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暢談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第四,新時代需要團隊和合作,這也是全球的大趨勢。近年來諾貝爾獎,很少一個人單獨獲得一個成果,這樣的成果現在越來越少,一定是團隊的,這個團隊也往往不光是一個國家的團隊,可能很多是國際之間長期共同的合作。此外,從科學的道德層面,科學誠信是科學道德的底線。
  •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
    面對更高期待和要求,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凝練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大學精神,引導師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上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 董俊山:大力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這些新要求中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是迫切需要大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迫切需要大力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迫切需要大力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迫切需要大力提高每個公民的政治覺悟、精神境界、思想修養和道德品質,換言之,就是迫切需要大力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讓「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50多年前,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廣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成功發射「兩彈一星」的科技奇蹟。因此,真正的愛國者,就是像以「兩彈一星」元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一樣,總是以實際行動來體現和證明自己的愛國情、報國志、強國行的。「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靠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奉獻而不斷鑄就的。」
  • 新時代青年成長要求的時代升華
    2017年5月3日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總書記對青年大學生提出要求:要抓學習,要培養和訓練科學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把學習同思考、觀察同思考、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保持對新事物的敏銳,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善於把握歷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善於把握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要發揮創造精神,勇於開拓實踐,勇於探索真理,要勇於奮鬥,正確對待人生挫折,要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
  • 讓校訓成為涵養核心價值觀的載體
    校訓中傳遞的價值信念,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有著高度的契合。今年4月,光明日報開闢《校訓的故事》專欄,尋訪一批知名大學和部分歷史悠久的中小學「校訓」背後的故事,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展示校訓的文化傳統和正能量,引起熱烈反響。
  • 網言微評 | 涵養絕對忠誠的時代特質
    近日,省委常委、組織部長黃建發在全省組織系統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視頻部署會上強調,「新時代浙江組工人」要有絕對忠誠的時代特質、公道正派的時代品格、善於學習的時代素養、守正創新的時代精神、敢於擔當的時代勇氣、從嚴從實的時代形象。站在奮鬥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高度,強調「絕對忠誠的時代特質」,詮釋「對黨忠誠」的絕對性、時代性和重要性,為廣大組工幹部提出了新要求,確立了新坐標,錨定了新追求。
  • 定西市12項作品獲「致敬新時代•禮讚科學家」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獎
    在「致敬新時代•禮讚科學家」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中,定西市12項作品獲獎。這此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委會、中國科技館承辦,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聚焦「致敬新時代•禮讚科學家」主題,通過講述、摘誦、編輯、剪輯、書畫等形式和手段,廣泛挖掘科學家故事、傾聽科學家心聲、向科學家致敬,進一步涵養新時代中國科學家的精神氣質,不斷凝鍊對科學家的情感,抒發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深入社會公眾、深入青少年心靈。
  • 太原2020年第四季「最美時代新人榜」發布
    昨天下午,太原市第四季「最美時代新人榜」發布會暨「時代新人說——奮鬥十四五 奮進新徵程」新年講述活動在太原廣播電視臺大演播廳舉行。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再次與時代新人相聚,聆聽他們的奮鬥故事,踏響前行的足音,為2021汲取力量。
  • 公務員面試熱點: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少年
    【熱點背景】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少年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中公解析】以教材的形式,讓屠呦呦及其團隊的事跡讓更多青少年充分了解,說明國家對科學精神的重視,旨在以高尚的科學精神激烈廣大青少年立志高遠,不斷奮鬥,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我國古代科學獨具特色,其中中醫藥學已有幾千年歷史。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這種走心動情、穿越時空的抵近對望與真誠對話,使大家更能從老一輩科學家可歌可泣的堅定信仰、可敬可嘆的紅色氣節、可感可佩的愛國情懷中擷取最豐饋的紅色滋養,汲取一往無前、不懈奮鬥的磅礴力量。  砥礪奮進,綻放新時代最美的芳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傳承不是簡單的複製,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是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