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少年
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2019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單元中,也對屠呦呦的事跡進行了簡述。
【題目預測】
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選入小初高的教學教材,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對此,你怎麼看?
【中公解析】
以教材的形式,讓屠呦呦及其團隊的事跡讓更多青少年充分了解,說明國家對科學精神的重視,旨在以高尚的科學精神激烈廣大青少年立志高遠,不斷奮鬥,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我國古代科學獨具特色,其中中醫藥學已有幾千年歷史。獨特的醫學理論、診療方法和豐富的中草藥,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然而,曾幾何時,像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幾乎淡出了大眾視野。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他們也無意走到大眾面前。可是,當孩子的視線裡長期缺少科學家的身影,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會造成年輕科研工作者內心浮躁,學術浮躁,原始創新將無從談起。
屠呦呦事跡,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其蘊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作、育人的高尚品格匯聚成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少年理解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鼓勵他們繼承敢於創新、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和愛國之心,為祖國的文化傳承和科技發展努力學習、拼搏奮進。
因此,我們贊成並十分鼓勵更多的優秀科研代表,走進學生的教材,走進時代的課堂,用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達濟天下之志向去感染更多的人。同時,精神的宣傳並不僅限於教材,對於大眾媒體來說,要積極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讓更多的「屠呦呦」也擁有巨大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