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細胞內一種必不可少且高度受調控的,利用溶酶體來清除大型蛋白聚集體、受損細胞器、入侵病原體等成分以應對內外界細胞壓力和維持細胞動態平衡的重要分解代謝過程。細胞自噬在細胞生長、胚胎發育、天然免疫等眾多生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Myosin VI是真核細胞內唯一一個沿著微絲反向運輸(從微絲正端向負端運輸)的非經典的肌球蛋白分子馬達,在細胞自噬和內吞途徑等眾多的細胞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缺失或異常與大量的人類疾病相關聯,例如,肥厚性心肌病、宮頸癌、前列腺癌症、耳聾、腦星形膠質細胞增多症等。在自噬過程中,Myosin VI可以通過結合內吞體相關蛋白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和Optineurin,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並促進自噬體的成熟。然而,由於缺乏詳細的機制研究,Myosin VI如何精準地識別Tom1,兩者的結合模式又是怎樣?Myosin VI是怎樣通過與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的結合從而促進自噬體和內吞體的融合?這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潘李鋒研究組發表了題為《Myosin VI/Tom1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一種用於錨定的肌球蛋白Myosin VI的貨物蛋白識別模式》的研究論文(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3459)。在該研究中,團隊成員首先開展了大量的生化實驗,確認了Tom1和Myosin VI羧基末端CBD結構域發生相互作用的結合區域,然後成功地獲得了Myosin VI的羧基末端CBD結構域結合Tom1的複合物的高分辨晶體結構。與生化實驗結果相一致,在解析的晶體結構中Myosin VI和Tom1採取了特殊的1:1化學計量比的結合模式。由於Myosin VI羧基末端CBD結構域過去還被報導可以結合Dab2,而Dab2的結合會誘導Myosin VI形成二聚體,從而發揮其行走的功能。通過詳細比較Myosin VI/Tom1和Myosin VI/Dab2的複合物結構,並結合相關的NMR和ITC實驗,進一步證實Tom1的結合不會誘導Myosin VI發生二聚或寡聚。因此,不同於目前已知的貨物蛋白結合誘導Myosin VI形成二聚體或寡聚體,從而發揮Myosin VI連續行走功能的結合模式,該研究解析的Myosin VI/Tom1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Myosin VI一種新的貨物蛋白結合模式:貨物蛋白結合後Myosin VI仍然以單體形式存在,從而發揮其錨定和捆綁的功能。

  接著,該團隊通過NMR實驗證實緊鄰羧基末端CBD結構域的Myosin VI的RRL模序區域可以識別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和Optineurin,但三者結合Myosin VI的模式不完全一致。進一步的免疫共沉澱實驗表明,Myosin VI可以作為橋聯蛋白,同時與Tom1和這些自噬受體蛋白發生相互作用,並形成三元複合物。有趣的是,雖然細胞內實驗能檢測到Myosin VI和自噬受體蛋白的結合,但各類體外實驗都表明,兩者結合的親和力非常弱,無法形成穩定的複合物。後續的體外研究表明在Myosin VI/Tom1/自噬受體蛋白三元體系中加入多聚泛素鏈蛋白後,通過分析型凝膠色譜層析可以分離得到穩定的Myosin VI/Tom1/自噬受體蛋白/多聚泛素鏈的四元複合物。這表明泛素鏈可以進一步促進和穩定Myosin VI/Tom1/自噬受體蛋白複合物的形成,從而利於後續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過程。最後,該研究描繪出Myosin VI協同Tom1、相關泛素鏈和自噬受體蛋白來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進而促進自噬體成熟的機制模型圖。總之,此項研究首次報導了Myosin VI羧基末端CBD結構域和Tom1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Myosin VI和Tom1之間獨特的結合模式,並完善了Myosin VI協同Tom1、泛素蛋白和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或Optineurin來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進而促進自噬體成熟的分子機制。

  潘李鋒課題組博士胡世塵為論文的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肌球蛋白Myosin VI結合Tom1和相關自噬受體蛋白促進自噬體成熟的分子機制

 

相關焦點

  • Nature:「肌球蛋白-II」在細胞運動中的作用
    在動物中,大多數細胞在運動時利用爬行動作來遷移,在此過程中,細胞的前端被肌動蛋白細絲的聚合所提供的力向前推進。細胞生物學家一般假設,爬行細胞的後端隨後是由非肌肉「肌球蛋白-II」所產生的收縮力向前推動的。現在,對運動中的魚角膜細胞所做觀測表明,後端收縮實際上不需要收縮力。
  • 南科大學者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F-actin disassembly factor MICAL1 binding to Myosin Va mediates cargo unloading during cytokinesis」為題發表研究論文,揭示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新靶標——肌球蛋白-5。這種靶標具有「馬達」般的超強活力,在細胞營養運輸中具有提供能量的關鍵作用,是病菌生命活動的馬達蛋白。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峰介紹,利用結構生物學方法,他們首次獲得小麥赤黴病菌肌球蛋白解析度為2.65 Å的晶體結構,揭示了植物病原絲狀真菌肌球蛋白與其抑制劑的互作特徵,同時揭示了氰烯菌酯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分子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Arl1調控GEF蛋白BIG1定位的分子機制 2016-08-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Structural basis for targeting BIG1 to Golgi apparatus through interaction of its DCB domain with Arl1,該研究工作揭示了膜泡運輸中小G蛋白Arl1介導GEF蛋白BIG1定位在高爾基體反式面的分子基礎。
  • 向大自然學習,做出人造分子馬達
    分子馬達驅動被螢光染色的肌動蛋白纖維的示意圖對利用螢光顯微鏡拍攝的影像進行了加工,按不同時間標記不同顏色後使所有幀重疊,顯示出了虹色軌跡(摘自NICT的新聞發布資料)此次,研究人員以已知生物分子馬達之一——動力蛋白
  • 旋轉分子馬達:ATP合成酶,生命能量的「印鈔機」
    所有的生物中,從細菌、黴菌一直到高等動物、植物,包括人類在內,ATP都扮演了能量儲運者的角色,這是由其分子結構所決定的。分子馬達那麼什麼又是分子馬達呢?生命活動與體內的輸運過程密切相關,像我們在宏觀層次中用到的熱機一樣,在生物體內也存在著許多具有馬達功能的微觀「機器」——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又稱馬達蛋白。物理機械意義上的馬達是指將其他形式能量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生物上分子馬達是把化學能直接轉換為機械能的酶蛋白大分子的總稱,它們廣泛存在於肌肉纖維和細胞組織內部。
  • 世界上最小的馬達:揭示神秘的量子現象!
    電動馬達動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大多數馬達都是靠電力驅動,並且尺寸較大。可是有一種馬達,尺寸達到納米級,並且靠化學能驅動。它就是「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又名分子發動機。分子馬達,最早是指生物系統裡的一類蛋白質,例如肌肉組織中的肌球蛋白,它們負責把細胞內的微觀尺度運動轉化為各個組織器官的宏觀運動。
  • LWT|南京農大王鵬教授:蛋白質的穩健性:使用pH值變化和低速剪切部分恢復PSE雞胸肉中肌球蛋白的構象和分散性
    PSE肉蛋白的分散性差是食品蛋白領域中尚未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 自噬受體蛋白Optineurin結合TBK1激酶和泛素蛋白的分子機制
    潘李鋒,男,1982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2005年於復旦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10年於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10年8月~2011年2月在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擔任助理研究員;2011年3月~2012年8月在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擔任研究助理教授;2013年1月~2013年4月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BRPF2調節HBO1酶活的分子基礎,而且也為進一步闡明其它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複合物的調節機制提供了重要信息。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activity by BRPF2,該研究工作揭示了支架蛋白BRPF2調控MYST家族乙醯轉移酶HBO1對於組蛋白H3K14乙醯化酶活的分子基礎。
  • 分子馬達:世界上最小的電動機
    由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聯合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分子馬達,該分子馬達僅由16個原子組成,並且可以在一個方向上可靠地旋轉。它可以允許原子級的能量收集。電機的特點是,它恰好在經典運動與量子隧穿之間的邊界處移動,並且向量子領域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令人費解的現象。
  • 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 由16個原子組成
    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 由16個原子組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6-18 17:31:40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6日報導,來自瑞士聯邦國家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Science:揭示平滑肌蛋白重要功能
    心肌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平滑肌蛋白(Lmod)能促進重要心肌蛋白——肌動蛋白(actin)的裝配,並能指導肌動蛋白裝配形成「心臟泵」。他說:「我們比較了Lmod和原肌球結合蛋白(Tmod,已知能在肌細胞中綑紮肌動蛋白絲)的胺基酸序列,發現Lmod有一部分與Tmod特別相似。因為Lmod比Tmod大,具有自己的特徵,所以我們懷疑它可能裝配心肌的肌動蛋白絲,實驗結果證實了我們的想法。」肌動蛋白是大部分動物細胞中最豐富的蛋白,它形成聚合體構成細胞骨架。
  • 《生物化學》:揭秘肌凝蛋白動力產生本質,機械運動先於生化反應
    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UMA)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PSC)的一組生物物理學家開始著手解決長期存在的肌凝蛋白(myosin)產生動力的本質問題。肌凝蛋白是一種負責肌肉收縮和許多其他細胞過程的分子馬達。
  • ​ 分子馬達,帶上「小弟」一起轉圈
    ‍‍‍‍分子馬達最早指的是生物系統裡的一類蛋白質,例如肌肉組織中的肌球蛋白
  • Cell | 細菌鞭毛馬達「定子」單元的分子機制
    它們平時處於一種塞緊的、失活的的狀態,除非通過馬達互作或者與肽聚糖的結合而激活。馬達轉子的旋轉是由經過定子的離子梯度勢能驅使的。有研究猜測結合在定子上的離子誘導了定子本身的構象變化。定子複合物單元是由兩個膜蛋白組成,分別是MotA和MotB【3】。MotA包含四個跨膜結構域和一個可能與轉子相互作用的胞質結構域。MotB包含一個單次跨膜結構域和一個可與肽聚糖結合的間質結構域。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